两种土蜂的引种、保护、及生物生态学研究

两种土蜂的引种、保护、及生物生态学研究

论文题目: 两种土蜂的引种、保护、及生物生态学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作者: 陈红印

导师: 胡敦孝

关键词: 春黑小土蜂,弧丽钩土蜂,日本金龟子,引种,保护利用

文献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为了通过保护土蜂控制中国的金龟子和引种适宜土蜂来控制传入美国的日本金龟子,中美两国的科学家进行了合作研究美国。研究结果表明:山东金龟子的优势种是Tiphia communis和Campsoneris annulata而当地寄主的主要种群为毛黄鳃金龟Holotrichia trichophara,Autoserica Spp.,东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diomaphalia,华北大黑鳃金龟H. oblita和Popillia quadriguttara。在采集的全部土蜂中经美国农业部有益昆虫引进研究中心对日本金龟子Popillia japonica的接种试验表明,其中四种Tiphia vernalis, Tiphiapopilliavora, Scolia japonica, Campsomeris annulata可以寄生日本金龟子。本论文对美国曾经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引进过的前两种土蜂春黑小土蜂Tiphia. vernalis, 弧丽钩土蜂Tiphia popilliavora(在中国它们的自然界寄主是四纹丽金龟Popilliaquadriguttata)进行了生物生态学的研究,以评价土蜂的定居和再引种将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春黑小土蜂人工扩繁技术表明:以日本金龟子幼虫为繁殖寄主,寄生三龄蛴螬的幼虫发育历期比二龄蛴螬的平均短3.76d;成茧率高2.87倍,,三龄蛴螬繁殖的雌性蜂占60%以上,而二龄蛴螬繁殖的土蜂80%以上是雄性。5%蜂蜜水和5%蔗糖水是成蜂较为理想的营养补充饲料。寄生作用率随接蜂数量的增加而减少。在土蜂产卵高峰期,种内干扰系数最高,单雌平均获卵量和获茧数以每8h更换一次寄主最为适合。 春黑小土蜂种群数量估计的释放回收率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地每平方公里估计春黑小土蜂数量为202头。第一次对初次标记的成虫回收率为22.97%,第二次对初次标记和二次标记总和的回收率为19.04%。说明春黑小土蜂在调查环境中的重复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移动性不是很强,可以认为春黑小土蜂是在当地比较普遍存在的土蜂种类,在北卡罗莱纳州与调查地类似的生态环境很多,说明周围鹅掌秋对稳定一定数量的土蜂种群起到了关键作用。 寄主体味及其粪便对春黑小土蜂和弧丽钩土蜂两种土蜂搜索能力的影响试验表明:两种来源的土蜂的对日本金龟子幼虫本身的存在没有表现出明显强的辨别能力。幼虫的粪便对土蜂搜索寄主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幼虫身体的气味与混合粪便比只有粪便存在更能吸引土蜂。春黑小土蜂的两地理种趋性比弧丽钩土蜂表现明显,其中春黑小土蜂美国地理种的趋性更明显。草地寄主搜寻试验再次表明,春黑小土蜂美国地理种对隧道的开口没有表现出特殊的选择性。超过2/3的雌蜂能够感知寄主幼虫的存在并自行挖洞进入。寄主粪便可以引导土蜂从人工隧道开口进入。 弧丽钩土蜂在不同作物相的扩散行为研究表明:第一次飞行是一种逃逸式的,在观测区内呈随机分布,其他两次飞行则对着陆点有明确的选择性。在玉米花生临作区,土蜂的第二次飞行目标是与花生相邻的玉米,但停留的时间很短,平均只有3min左右。在甘薯豆类与花生临作区对花生田有明显的选择性。第三次飞行的目标非常明显,大多数土蜂都选择在花生区降落。

论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的研究背景

第二节 日本金龟子入侵美国的历史

第三节 美国本地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的寻找和利用

第四节 国外天敌的搜寻采集和引进

第五节 用于成功引种及繁殖寄生蜂的技术

第六节 引进寄生蜂后的生存现状

1.6.1 引进土蜂的生存现状

1.6.2 引进寄生蜂的定居性研究

1.6.3 人为药剂防治的干扰

1.6.4 国外天敌昆虫引种的复苏

1.6.5 两种土蜂的进一步探求

第二章 土蜂引种相关技术研究

第一节 引种土蜂种类的筛选

2.1.1 材料与方法

2.1.2.结果与分析

2.1.3 讨论

第二节 土蜂安全运输技术研究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讨论

第三章 用于扩繁春黑小土蜂的生物学研究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3.1.1 土蜂来源

3.1.2 日本金龟子的饲养

3.1.3 寄主龄期对土蜂繁殖的影响

3.1.4 补充营养对土蜂繁殖的影响

3.1.5 接蜂数量对土蜂繁殖的影响

3.1.6 更换寄主的频次对土蜂繁殖的影响

3.1.7 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3.2.1 寄主龄期对土蜂繁殖的影响

3.2.2 补充营养对土蜂繁殖的影响

3.2.3 接蜂数量对土蜂繁殖的影响

3.2.4 更换寄主的频次对土蜂繁殖的影响

第三节 讨论

第四章 在原始释放地土蜂种群数量估计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讨论

第五章 不同土蜂寄主搜寻能力影响因子的比较

第一节 寄主搜寻能力对土蜂定殖的意义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5.2.1 土蜂来源:

5.2.2 金龟子来源:

5.2.3 土蜂寄主搜寻测试装置:

5.2.4 统计方法

5.2.5 选择试验1

5.2.6 选择试验2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5.3.1 两种土蜂寄主搜索力影响因子的观察

5.3.2 土蜂不同生态型对寄主搜索能力比较

第四节 讨论

第六章 土蜂扩散行为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6.1.1 土蜂采集与储存

6.1.2 土蜂的释放

6.1.3 观测区的设立

6.1.4 试验次序与重复

6.1.4.1 玉米花生临作田土蜂迁飞规律观察

6.1.4.2 花生-甘薯豆类临作田土蜂迁飞规律观察

6.1.5 分析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6.2.1 土蜂在玉米-花生临作田测试区内的飞行扩散

6.2.2 土蜂在甘薯豆类混生与花生临作田测试区内飞行扩散结果

6.2.3 土蜂在不同作物上停留的时间比较

第三节 讨论

第七章 两种土蜂滞育特点的比较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7.1.1 土蜂来源,

7.1.2 滞育的产生与解除调查

7.1.3 寄主在决定两种土蜂滞育中的作用

7.1.4 寄主血淋巴对土蜂滞育的影响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7.2.1 两种土蜂滞育产生与解除时间调查

7.2.2 寄主在决定两种土蜂滞育中的作用

7.2.3 滞育日本金龟子三龄幼虫注射非滞育幼虫血淋巴对土蜂滞育的影响

第三节 讨论

第八章 土蜂保护区建立

第一节 保护区基本情况

第二节 研究方法

8.2.1 建立土蜂保护区

8.2.2 保护区内外建立观测点

8.2.3 调查方法

8.2.3.1 蛴螬数量调查方法

8.2.3.2 土蜂数量调查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8.3.1 土蜂数量增长调查结果

8.3.2 蛴螬数量调查

第四节 讨论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发布时间: 2005-07-18

相关论文

  • [1].小峰熊蜂的生物学及传粉生态学研究[D]. 吴杰.浙江大学2009
  • [2].斑痣悬茧蜂寄主搜寻行为生态学的研究[D]. 杨德松.南京农业大学2009
  • [3].我国主要应用赤眼蜂种的若干应用基础研究[D]. 耿金虎.中国农业大学2005
  • [4].狄斯瓦螨的生物学特性及在我国的自然分布[D]. 周婷.中国农业大学2005
  • [5].麦长管蚜地理种群时空动态的分子特征分析[D]. 国伟.中国农业大学2005
  • [6].果园节肢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D]. 李生才.山西农业大学2004
  • [7].寄生于林木食叶害虫的小蜂分类研究[D]. 姚艳霞.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
  • [8].中红侧沟茧蜂生物学特性及在新疆棉田释放对棉铃虫的控制效果研究[D]. 李建成.中国农业大学2005
  • [9].松褐天牛的天敌昆虫调查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D]. 张翌楠.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
  • [10].啊氏啮小蜂Tetrastichus hagenowii(Ratzeburg)(膜翅目:姬小蜂科)繁殖生物学研究[D]. 张李香.福建农林大学2006

标签:;  ;  ;  ;  ;  

两种土蜂的引种、保护、及生物生态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