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新型工业化目标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

区域新型工业化目标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

论文摘要

新型工业化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在推进过程中有两个限制条件:从空间方面看,只能在一定的经济区或行政区推行;从时间方面看,必须要确定目标并明确从起点到终点的实现路径。为此,本文选择川渝经济区作为分析样本区域,着重论证区域新型工业化目标模式及其实现路径。其主要内容如下: (1) 区域新型工业化目标模式 旧型工业化目标模式是指以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和工业部门就业人口比重不断增加为终极目标。虽然新型工业化目标模式在理论界有不同的界定,但比较而言,新型工业化更加强调科技进步过程中的技术组合和工业结构的优化效应,以及工业主体与生态环境的友好相处;强调工业增长速度与效率均衡的集约型增长。以此为基础,本论文提出区域新型工业化目标模式,这种模式可定义为“双效应复驱动半内生型工业化目标模式”。“双效应”是指科技进步与结构优化效应。“复驱动”是指科技进步与结构优化循环往复地推动着工业化,从而保障新型工业化目标的实现。“半内生”是指区域工业化进程中,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及其互动作用。 (2) 区域新型工业化的衡量指标与评判体系 理论界对区域新型工业化主要采用单一的总量指标或结构指标。为克服其局限性,本文运用AHP方法来衡量区域新型工业化目标及其指标体系和实现程度。在本文中,新型工业化的指标体系由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三大子系统构成,包括一个一级指标(E),三个二级指标(环境、经济、与社会A1-A3);九个三级指标(B1-B9);42个四级指标(C1-C42)。其中,C1-C5指标基本反映生态平衡平衡状况;C6-C10反映环境保护与改善状况;C11-C15反映经济水平与结构状况;C16-C2反应第一、三产业对工业的支持状况;C21-C25反映工业水平状况;C26-C31反映人口与分配状况;C32-C35反映基础消费与城镇化;C36-C39反映教育状况;C40-42反映社会保障与治安状况。 (3) 区域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路径 区域新型工业化最重要的实现路径是科技进步。本文首次对川渝工业化进程中的科技进步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做了实证分析,并揭示了川渝劳动节约型工业技术演进的成因。由于技术进步尚未成为川渝工业化的第一推动力,因此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川渝地区要充分利用转轨过程中所产生的剩余劳动力的工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论文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 1.2 文献述评
  • 1.2.1 国外相关文献回顾
  • 1.2.2 国内相关文献回顾
  • 1.2.3 对新型工业化理论的简评
  • 1.3 研究主题与方法
  • 1.4 内容结构
  • 第2章 区域新型工业化目标模式
  • 2.1 工业化目标模式的比较
  • 2.1.1 旧型工业化目标模式
  • 2.1.2 旧型工业化目标模式的实现路径
  • 2.1.3 新型工业化目标模式的基本特征
  • 2.2 区域新型工业化目标模式的提出
  • 2.2.1 理论界的一般模式
  • 2.2.2 区域新型工业化的目标模式
  • 2.2.3 基本结论
  • 2.3 区域新型工业化衡量指标体系
  • 2.3.1 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原理
  • 2.3.2 实证分析与结论
  • 2.4 区域新型工业化实现程度测量
  • 2.4.1 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 2.4.2 综合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区域新型工业化目标模式实现路径:科技进步
  • 3.1 技术进步对区域工业发展的贡献分析
  • 3.1.1 基本理论
  • 3.1.2 实证分析
  • 3.1.3 结论
  • 3.2 区域工业技术的路径演化
  • 3.2.1 资本-劳动比与资本深化
  • 3.2.2 产出资本比率及其增长率
  • 3.2.3 劳动产出比率及其增长率
  • 3.3 区域工业技术路径演化的原因
  • 3.3.1 国家政策需要导致工业结构过度重化
  • 3.3.2 招商引资致使节约劳动的工业技术大量引进
  • 3.3.3 竞争迫使工业技术偏向资金密集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区域新型工业化目标模式实现路径:工业配置
  • 4.1 工业配置相关理论
  • 4.2 川渝经济区工业演进与特点
  • 4.3 工业结构调整效应实证分析
  • 4.3.1 模型提出的背景
  • 4.3.2 实证分析
  • 4.3.3 工业配置路径政策建议
  • 4.4 区域工业的空间布局
  • 4.4.1 区域空间状况
  • 4.4.2 区域工业空间布局的原则
  • 4.4.3 区域工业空间布局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区域新型工业化目标模式实现路径:政府合作
  • 5.1 区域工业合作现状
  • 5.1.1 区域合作的有利条件
  • 5.1.2 区域合作的现实障碍
  • 5.1.3 区域合作现状
  • 5.2 区域工业合作的冲突与协调
  • 5.2.1 区域工业竞争与“囚徒困境”
  • 5.2.2 区域工业竞合与合作博奕
  • 5.3 合作框架
  • 5.3.1 合作的关键环节
  • 5.3.2 合作中的政府定位
  • 5.3.3 区域合作的组织机构形式
  • 5.3.4 合作的重点与难点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6.2 论文创新
  • 6.2.1 提出推进区域新型工业化的目标模式
  • 6.2.2 运用AHP构建区域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并评价其实现程度
  • 6.2.3 在区域新型工业化目标模式约束下揭示了优化的实现路径
  • 6.3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6.3.1 合作利益分配模型
  • 6.3.2 区域生态保护的财政转移支付模型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区域新型工业化目标模式的理论分析[J]. 经济地理 2008(03)
    • [2].山西距离新型工业化目标有多远[J].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14(15)
    • [3].“十二五”时期安徽新型工业化目标测度及实现途径研究[J].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0(04)
    • [4].知识产权的制度化界限[J]. 法制与社会 2012(08)
    • [5].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经济更值得关注和借鉴[J]. 党政干部文摘 2008(04)
    • [6].城市化进程中南岸区外来流动人口问题与治理对策[J]. 重庆与世界(学术版) 2015(07)
    • [7].面孔[J]. 中国金融家 2015(04)
    • [8].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J]. 今日科技 2012(11)
    • [9].当代中国现代化目标历史演进的反思[J]. 理论与现代化 2009(02)
    • [10].城镇化与土地制度创新研究[J]. 创新科技 2010(04)
    • [11].四川省服务业发展的SWOT分析[J]. 经济师 2014(07)
    • [12].农村公共食堂成因探析[J]. 黑龙江史志 2013(11)
    • [13].构筑一体化公共服务的双向坐标[J]. 求索 2010(12)
    • [14].城镇化布局下的村际治理:论域潜变与构架前瞻[J]. 湖北社会科学 2014(03)
    • [15].我国当前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模式和对策分析[J]. 生态经济 2008(04)
    • [16].王鸿举谈2008年全市经济工作的目标任务[J]. 决策导刊 2008(01)
    • [17].新型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J]. 商业经济 2015(11)
    • [18].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流动的政策视角[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02)
    • [19].建筑机械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要点探讨[J]. 江西建材 2014(09)
    • [20].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流动的政策视角[J]. 改革与战略 2014(12)
    • [21].西安统筹城乡发展模式的实践研究[J]. 人民论坛 2012(35)
    • [22].我国城市规模结构现状分析[J]. 统计与管理 2009(04)
    • [2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下半场与五个阶段[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 [24].我国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主要差距、制约因素和国际挑战[J]. 经济研究参考 2013(68)
    • [25].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农家经济、市场变迁与制度转型——以苏南为中心的考察[J]. 财经研究 2011(09)
    • [26].重庆未来5年新型工业化目标 构建庞大的现代产业体系[J]. 重庆与世界 2013(01)
    • [27].农地制度的路径选择——以利益分配为视角[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标签:;  ;  ;  ;  

    区域新型工业化目标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