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本底、强保护、巧布局”

“筑本底、强保护、巧布局”

——扬州市文昌西路生态廊道土地利用与管控研究

扬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针对城市生态廊道用地保护中用地数量不断减少、功能异化、管理失控等问题,寻求用地保护与发展需求的结合,采用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提出以保护性开发为导向的城市生态廊道规划策略,并以文昌西路生态廊道规划实践为例,从空间架构、生态保护优先的产业布局及景观建设指引等方面探讨了规划思路

关键词:生态廊道生态敏感性文昌西路

文昌西路沿线周边生态保持良好、森林覆盖率高,有苏中地区海拔最高的铜山、西郊森林公园白羊山、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捺山,登月湖、枣林湖等“三山五湖”,以及庙山汉墓、水月禅寺等历史文化资源。在城镇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有着巨大发展潜力,随着扬州及仪征的发展战略逐步从整体的外延式发展向注重提升城市空间内涵品质转变,如何构建两市城市发展缓冲区,打造以生态廊道为载体的环境生态网格结构,对文昌西路沿线周边土地的利用与管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1、生态敏感性评价

结合区域的特点,本次研究依托生态学、地理学等专业技术的支撑以及参考相关技术法规、管理规定,根据各因子中不同要素对生态敏感性重要程度不同,赋予不同的数值,建立敏感性等级评价体系。通过应用Arcgis软件,运用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将高程、坡度、地表水域、植被敏感、政策管控、建设用地、道路交通影响等赋予相应的等级数值,制作单因子敏感性分析图,再通过AHP比较法建立各影响因子的权重矩阵,对各影响因子依据权重进行叠加分析,得到该区域的敏感性综合分析图。

(1)生态敏感性综合分析

通过对生态潜力层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整个研究区域生态敏感性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生态高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以白羊山、铜山、登月湖水库为主的生态资源点周边。生态低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扬州市主城区以西5公里范围左右区域。

(2)人类活动威胁性综合分析图

通过对生态阻力层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整个研究区域极高威胁性区域主要是在沪陕高速及宁启铁路周边、其他国省干道分别对本次研究区域的生态敏感性产生不同的威胁影响。

(3)敏感性综合评价结论

经过对生态敏感性和人类活动威胁性进行叠加及聚类分析,将本次研究区域内用地按照生态敏感性高、中、低划分为3类:

①高敏感性区域:该区域面积约为89.2Km2,占总面积20.0%,主要为山体及水体分布区(捺山—登月湖—魏井水库—大鲍营水库—邵冲水库--铜山—枣林湾一线);

②中敏感性区域:面积约为115.0Km2,占总面积的25.7%,主要是山体及水体的缓冲区;

③低敏感性区域:面积约为243Km2,占总面积的54.3%,主要是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道路及其他建设用地。

2、用地布局修正

通过敏感性综合评价结论,我们为下一阶段该区域的规划布局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

城镇边界限定;对月塘镇空间拓展范围进行匡算,新镇拓展空间范围约为5.4平方公里,原镇区及可拓展空间容量可约为6-7万人,指导下阶段总体规划的编制。

交通干道线性划定;对规划中的城市快速通道宁盐高速、G345等,规划建议下阶段线型走向能尽量减少穿越高敏感区域。

重大基础设施布点;220千伏以上高压走廊、天然气长输管线规划时,应该尽量减少穿越高敏感区域。

3、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建设指引

研究区域内土地生态敏感性总体处于较高的水平,我们提出以生态保护作为主要发展理念,结合仪征“低岗缓丘、三山五湖”的地理环境特征,兼顾景观美学价值、游憩环境创造、生态教育等社会、经济和生态目标,将山水、田园自然景观本底作为文昌西路生态廊道特色风貌塑造的基本载体,通过镇、村建设空间与自然山水空间和谐搭配,形成丰富生动的视觉感受,充分展示生态骨架中各类生态空间特色品质;通过对基地的保山护水、城乡结构的整山理水、空间组织的联山串水,构建一幅秀美的“山水画卷,良田美景”,按照生态敏感性区划,从空间结构规划、产业引导、景观建设意向等方面来进行文昌西路生态廊道地区的管控。

3.1区域空间结构

从城市整体性、景观异质性和生态多样性出发,规划建成“两轴四区”的生态廊道空间结构,将开发建设融入山体、水库、植被、农田等组成的生态网络,并使生态空间适度兼容游憩、旅游、休闲、养老、文化等相容性的复合功能,彰显其综合价值,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互相促进。

“两轴”分别指:文昌西路绿带兼顾发展与保护的双重功能,是连接城市东西的通道、促进仪扬融合的发展带,同时串联着两侧多个绿核,形成生态保护绿带;G345主导保护功能,是抑制扬州城市无序蔓延的隔离绿带。

“四区”分别指:“乐活月塘”指依托登月湖区域山、水、田园生态基底,开发滨湖田园康疗度假产品,将其建设成为田园康疗度假区、田园型精致化生态度假区。“颐养刘集”以特色村、温泉、庙山汉墓等资源为依托的乡村度假基地、温泉主题度假乐园、汉文化体验地、商务休闲高地。“田园马集”依托区域原生态乡村环境,发展花卉果木特色种植和“农家乐”等农村旅游项目,形成以乡村旅游为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集聚区。“魅力副城”发挥新城西区核心区辐射带动效应,将其建设成为促进仪扬一体化发展、加快经济和社会要素流动、空间和功能整合的南北聚合、东西联动的重要节点区域。

3.2区域产业引导

以保护为前提,进行分区分级:一方面在维护其肌体健康、保证其系统良性运转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相应生态服务功能,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生态平衡;另一方面通过分区分级控制,引导不同区域限定开发类型和建设活动,促使生态用地渗入成片城市建设区并连接成有机网络。考虑空间上的连续性,从而得到合理的生态保护分区:核心区、缓冲区和适度开发区,提出不同的保护要求:

功能作用控制原则产业准入类型建设强度控制要求建设引导

核心区保持城市内物种多样性、景观完整性;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控制城市发展方向。保护与优化林业——具有系统性影响、确需建设的道路交通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生态型农业设施;公园绿地及必要的风景游赏设施;除以上项目外,禁止建设其他项目。

缓冲区为保证生态廊道系统的结构完整性;加强生态廊道系统生态功能,提升生态服务效益;塑造特色景观。控制与恢复林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低强度充分利用基地内山、水、田、林、村的特征,塑造个性化景观节点,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为主,可建设必要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对原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建设活动必须满足相关要求。

适度开发区充分发挥廊道的生态作用,增强城市生态环境的内在活力。引导与限制农业、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居住产业等中低强度建设低密度住宅、旅游休闲基地和生态产业园用地,由于绿色空间对开发地块的分隔,形成绿色本底下的“斑块”,总体上保持生态廊道的绿色生态效应。

4、结语

生态廊道将城市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承担着为公众提供持久的生态服务的重要使命。在文昌西路生态廊道的规划实践中,规划突出了生态廊道的生态功能,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对生态廊道用地进一步进行了开发控制和建设引导,使生态廊道用地控制纳入到规划的控制体系成为可能,为该生态廊道的保护和建设提供了有操作价值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陈眉舞,朱查松.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理论与方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刘雨平,耿磊,陈眉舞.都市区构建与区域协调发展——扬州都市区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09(12):1990-1994.

[3]王国霞,蔡建明.都市区空间范围的划分方法[J].经济地理,2008(3):191-195.

[4]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1997(3):26-31.

标签:;  ;  ;  

“筑本底、强保护、巧布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