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研究

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研究

论文摘要

当前,对中国现实国际分工地位的研究已经演化为有关中国是否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讨论和争辩。尽管已有100多种制造产品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但其附加值相对较低,绝大多数都出至外商直接投资的企业,中国企业及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和影响力微乎其微。而且并没有像以前不同时期的英国,美国,日本一样拥有生产世界产品的绝对优势。因此,中国并非其所谓的“世界工厂”,其实际形态事实上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加工厂”,处于国际垂直分工的底端。其不利影响在于:实得经济利益较低;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贸易增长的夸大与摩擦等等。因此,改变我国当前的国际分工地位势在必行。在国际贸易发展的初期,国际间的分工主导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都是以国际间劳动分工的原始状态为理论基础。但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国际贸易的预期发展模式,形态,方向更是会反过来会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国际分工的发展方向。因此,新国际贸易理论对其当代的国际分工发展趋势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传统理论主要是静态地分析一国比较优势的确立因素,并从全球角度去考虑如何提高世界范围的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水平;而竞争优势是一个绝对性命题,而且一国可以同时拥有多个竞争优势。波特把竞争优势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要素推动阶段是竞争优势发展的起步阶段,一国要素禀赋的优势是决定一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关键,也就是说这一阶段就是传统的比较优势形成的阶段。从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现状在来看竞争优势实际上已经进入了投资驱动的成熟阶段,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技术创新推动的阶段即将到来,国际贸易将朝着以技术创新,体制创新为发展动力的方向高速发。也就是说在决定国际分工发展的四大条件(生产力、自然条件、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资本流动)中除了生产力以外的其他三个条件极有可能将退出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舞台,生产力将成为决定国际分工发展的最终因素,谁掌握了某个领域的先进技术也就掌握了这个领域的国际分工主导权。这也就为将来引导国际分工向着更专业化更技术化的水平型分工加速转变奠定了理论基础。那么通过哪些途径可以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依托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攀升到价值链的高端仅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即使以后将来能够达到,这个时间也是比较长的。因此在经济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借助外界的力量去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是一个十分有效而且最为重要的手段。其主要原因在于:保护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竞争力的民族经济;促进市场规模效应及市场竞争效应;科学技术创新以及科技成果共享的加强;规模经济发展。这些都是提升我国当前国际分工地位的积极因素。无论从经济合作的程度,贸易额还是从资本的流动性上看我国与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一些。因此首先选择促成东亚(包括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那么怎样去参与这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中国的自我定位。从整体经济实力上,特别是在国际间的话语权上都远胜于日本和韩国,因此应该确立我国在发展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领导大国地位。第二,加大与日本的经济联系。在这个区域内真正算得上世界顶级发达国家的只有日本。因此必须重视与日本的经济合作,虽然两国之间存在着诸多经济和非经济的矛盾。第三,构建中韩自由贸易区。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签署,但我国不应停留在这一成果上,中韩自由贸易区就是下一步。第四,不能忽视与东盟的继续发展。中国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协议主要是利用东盟的能源和解决我国在产业转型后的溢出问题。其次,把中国制造变为中国海外制造-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理论的研究当前已处于现代国际分工理论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因此,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最直接办法就是针对跨国公司进行突破。简单来说就是只要掌握了跨国公司的控制权就掌握了改变我国国际分工不利现状的主动权。这就像发达国家一样保留自己的研发和销售等价值链高端部门,把我国产业的生产环节逐步向海外溢出,减轻我国资源和环境负担,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逐步解决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劳动力价格,资源价格上升以及人力资源培养结构,与整个产业结构不符的矛盾。而这个溢出必须是与我国跨国公司的对外发展同步的,更是以跨国公司对外发展为载体和前提条件的。那么怎样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海外制造中谋求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考虑:第一,加强国外跨国公司的本土化。国外跨国公司的本土化这是实现我国自有跨国公司,自身产业溢出目标的第一步。但这种本土化方法只能限制在已经达成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国家之间。第二,收购国外跨国公司。一定程度上提高这部分产业的国际分工格局,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收购国外跨国公司,这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完全能做到的事情,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第三,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这是在跨国公司本土化和有能力的收购国外跨国公司之后的第三步,在前两步实践的经验基础上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这一步与前面的本质区别在与拥有自己独立自创的品牌。最后,通过人民币的国际化和提升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来促进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相应的金融体系是伴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金融体系的规模是由其实体经济的规模所决定。但是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专门从事金融服务的机构出现后,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突飞猛进,逐渐脱离了实体经济规模的束缚,甚至在某些程度上发展超前于实体经济,从一些方面还反过来影响着某些实体经济的发展规模和方向。因此,一个成熟的国际金融体系对提高我国经济实力,改善我国国际分工的地位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也是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一个竞争优势之一,起着一定的保护和引导作用。那么怎样从人民币和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来提升国国际分工地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而言,外围环境已经成熟,自身条件逐渐满足,虽然已经逐渐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但大多数人民币的结算还主要集中在边境邻国,货币的使用也主要集中在周围邻国,一般贸易的人民币结算才刚刚起步,自由兑换还主要是集中在经常项目中。这说明我国当前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还主要处于区域阶段,因此,应通过加强东亚货币之间的合作;促进中日货币的竞争态势;促进东亚更紧密的贸易关系这三个途径先促进人民币的区域化进程,然后再在区域化的基础上谋求更广泛的国际化道路。其次,对于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而言,应通过优化银行现有的产权结构、加强银行的风险监管、跨国并购与跨国经营来提升其竞争力,为我国的对外贸易交换提供一个更方便,更快捷,更效率,更低风险的金融保证,为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国际金融环境。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上篇 当前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以及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 1 当前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 1.1 关于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分析
  • 1.2 当前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及不利影响
  • 1.2.1. 实得经济利益较低
  • 1.2.2 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 1.2.3 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1.2.4 贸易增长的夸大与摩擦
  • 2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 2.1 国际分工的概念与形式
  • 2.2 决定国际分工发展的传统条件
  • 2.2.1 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2.2.2 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的基础
  • 2.2.3 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 2.2.4 资本流动是国际分工发展的重要条件
  • 2.3 国际贸易引导国际分工的发展方向
  • 2.4 国际贸易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对国际分工发展方向的提示
  • 2.4.1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 2.4.2 竞争优势理论及对当前国际分工的影响
  • 下篇 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主要途径
  • 3 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依托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
  • 3.1 区域经济的概念与发展形成
  • 3.2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区域内各国经济发展及国际分工形态的影响
  • 3.2.1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竞争力的民族经济
  • 3.2.2 市场规模效应及市场竞争效应
  • 3.2.3 科学技术创新以及科技成果共享的加强
  • 3.2.4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规模经济发展是提升国际分水平分工地位的内在动因
  • 3.3 积极促成整个东亚(包括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 3.3.1 中国的自我定位
  • 3.3.2 加大与日本的经济联系
  • 3.3.3 构建中韩自由贸易区
  • 3.3.4 不能忽视与东盟的继续发展
  • 4 把中国制造变为中国海外制造-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
  • 4.1 跨国公司是国际分工的外在表现形式和主导力量
  • 4.2 怎样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海外制造中谋求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
  • 4.2.1 加强国外跨国公司的本土化
  • 4.2.2 收购国外跨国公司
  • 4.2.3 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
  • 5 通过人民币的国际化和提升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来提升我国国际分工的地位
  • 5.1 金融体系对实体产业及国际分工的影响
  • 5.2 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步伐
  • 5.2.1 国际化的外围环境已经成熟
  • 5.2.2 国际化的条件逐渐满足
  • 5.2.3 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 5.3 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 5.3.1 优化银行现有的产权结构
  • 5.3.2 加强银行的风险监管
  • 5.3.3 跨国并购与跨国经营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再分析——增加值核算与要素分解的视角[J]. 产经评论 2018(01)
    • [2].增加值贸易视角下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地位及其影响因素[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2018(05)
    • [3].价值链嵌入形式、制度质量与国际分工地位——基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国家的面板数据分析[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 [4].浅论中国国际分工地位[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05)
    • [5].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分工地位[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22)
    • [6].新形势下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对策[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 [7].浅析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J]. 东方企业文化 2013(05)
    • [8].基于出口价格的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 2013(03)
    • [9].融入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9(01)
    • [10].我国航运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地位[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17(04)
    • [11].基于服务外包的中国国际分工地位提升[J]. 商业时代 2013(13)
    • [12].基于增加值贸易的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研究[J]. 经济视角 2017(05)
    • [13].中国创意服务国际分工地位及其演进——基于“相对复杂度”指数的考察[J]. 国际经贸探索 2014(10)
    • [14].生产性服务进口对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J]. 开放经济研究 2018(00)
    • [15].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与产业升级分析——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J]. 经济问题 2019(05)
    • [16].服务化对农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研究[J]. 世界农业 2019(11)
    • [17].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16)
    • [18].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及提升路径研究[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8(05)
    • [19].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研究——基于区分加工贸易和非加工贸易的国际投入产出表[J]. 国际商务研究 2018(02)
    • [20].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文献述评与新的分析框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6)
    • [21].江苏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路径选择[J]. 唯实 2017(10)
    • [22].浅析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J]. 大众商务 2010(08)
    • [23].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分工地位研究——基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J]. 世界经济研究 2010(01)
    • [24].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演变——基于贸易附加值的视角[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4(06)
    • [25].银行业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一定能提高我国国际分工地位吗?[J]. 发展 2016(12)
    • [26].产业调整与中国的强国之路——读汪斌教授的《我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1)
    • [27].中国制造业全球生产网络位置如何影响国际分工地位?: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中介效应[J]. 世界经济研究 2019(03)
    • [28].中国外贸转型与国际分工地位改变[J]. 桂海论丛 2010(02)
    • [29].对外直接投资提升了日本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吗[J]. 现代日本经济 2017(01)
    • [30].“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基于价值链视角的投入产出分析[J]. 财经研究 2018(08)

    标签:;  ;  ;  ;  ;  ;  

    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