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Br-PADAP分光光度法测定微乳介质中Cu(Ⅱ)

5-Br-PADAP分光光度法测定微乳介质中Cu(Ⅱ)

一、微乳液介质中5-Br-PADAP光度法测定Cu(Ⅱ)(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艳[1](2021)在《智能钌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吸附分离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钌是地壳中含量最少的稀有金属,具有高硬度、高强度、高导电性、卓越的催化活性等性能,广泛应用于电子、化工、药物及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由于资源稀缺和无节制开采,使得我国钌资源严重匮乏,导致市场供需关系严重失衡,直接影响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安全,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控制和发展的战略资源。目前钌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二次资源废料中钌的含量远远高于一次资源矿产,因此,需通过技术开发和集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对缓解我国资源供需、成本控制和国家战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二次资源钌废料来源混乱、形态各异、组织成分更加复杂,使得原生矿物分离钌的技术难以应用于此。因此,需要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基础研究,开发出能直接从复杂环境中对钌的精准分离回收的新材料和新技术,实现从含钌废料中钌的高效、短流程和低成本回收。本论文结合现有的技术设计并合成了能精准分离钌的智能离子印迹聚合物并研究了其吸附分离性能,得到了以下研究成果:1.采用RAFT聚合,首先合成了温敏性嵌段聚合物PDEA-b-P(DEA-co-AM);之后,并将其引入IIP的聚合体系进行共聚,赋予印迹聚合物“智能柔性”,合成了一种智能钌离子印迹聚合物(Ru-SIIP),并进行了工艺条件优化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印迹聚合物为目标智能印迹聚合物,当n(NMBA)/n(AM)、n(AP)/n(AM)、n(TEMED)/n(AM)的值分别为6.25、0.025、0.02,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吸附pH分别为35 ℃、24 h和1.5时,Ru-SIIP对钌的最大吸附量为0.153mmol/g,解吸率为80.32%,且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和重复使用性。理论研究表明,Ru-SIIP的吸附过程适合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描述,表明Ru-SIIP的吸附是单层吸附。最后,将循环8次废弃的Ru-SIIP可用作催化剂,可催化硝基苯和苯甲醇生成亚胺的偶联反应,生成广泛用于医药和农业工业领域的亚胺的反应,且催化作用完成后,Ru-SIIP废料的残留量会减少,证明该智能印迹聚合物不会产生废弃物,造成额外的固废污染,是一种很好的绿色材料。2.为了提高Ru-SIIP对Ru的吸附分离性能,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加入单体丙烯酸,以利用不同功能单体间的协同效应优化模板离子与功能单体的自组装效果,合成了性能更加优越的温敏性/pH敏感性的双敏性Ru-SIIP。最佳优化工艺条件如下:NMBA/AM、AP/AM、AA/AM、TEMED/AM的摩尔比分别为:6.5、0.022、1.5、0.021,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吸附pH分别为35 ℃、28 h和2,Ru-SIIP的最大吸附量为0.165 mmol/g,解吸率为82.21%,且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和重复使用性。理论研究结果表明,Ru-SIIP的吸附过程适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来描述,表明Ru-SIIP的吸附是单层吸附。最后,将循环8次废弃的Ru-SIIP用作催化剂可成功催化亚胺的形成,且催化作用完成后,Ru-SIIP的含量会减少,证明该智能印迹聚合物是一种很好的绿色材料。3.基于上述溶液聚合法得到的Ru-SIIP的吸附量小、速率较慢等实际问题,设计通过Pickering HIPEs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低密度和可分散于溶液中的新型多孔且孔道互相连通的新型多孔Ru-SIIP,同时为了兼顾其回收性能,通过磁性纳米复合技术,制备了温敏性/pH敏感性/磁敏性的多重敏感性Ru-SIIP。利用一系列表征方法对Ru-SIIP的结构及形貌进行表征并对其吸附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Ru-SIIP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Ru-SIIP对钌的最大吸附量为0.191mmol/g,吸附pH为2,吸附温度和时间为35 ℃和2 h,解吸温度和时间为25 ℃和4 h,解吸率为82.99%,且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重复使用性。理论研究表明,Ru-SIIP的吸附过程符合零级和准一级动力学混合模型,等温吸附研究表明,Ru-SIIP的吸附过程更适合Langmuir模型来描述,表明Ru-SIIP的吸附是单层吸附。

乔亚丽[2](2019)在《功能化二氧化硅与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在荧光信号放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荧光分析方法由于具有设备简单、灵敏度高、易于实现原位检测等优点在分析检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将纳米材料(尤其是一些可以对荧光传感信号进行放大的纳米材料)应用到荧光分析检测中可以进一步提高方法的灵敏度,因此,近年来基于纳米材料发展的荧光纳米分析方法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应用。在众多的纳米材料中,基于染料分子、碳量子点等荧光物质对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功能化后得到的荧光二氧化硅复合纳米粒子,兼具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优点的同时,还能将众多的荧光信号分子集聚在单个纳米粒子中,在荧光信号放大分析中备受关注。其中,将染料分子固定到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表面,基于纳米粒子表面密分布的染料分子的协同传感作用来实现荧光信号放大是常用的一类方法。然而,受空间位阻效应的影响,纳米粒子表面能固定的染料分子的数量有限,从而使得该类方法的信号放大能力受到限制。将染料分子、碳量子点等固定到纳米粒子内部可以大大提高其装载量,空间上彼此靠的更近的分子之间更容易发生近距离协同作用。因此,发展一种基于纳米粒子内部的荧光物质之间的近距离协同相互作用来实现荧光信号放大的分析方法对于提高灵敏度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荧光共轭聚合物由于具有强的光捕获能力及“分子天线”效应在荧光信号放大分析中被广泛应用,但是这类材料往往具有合成过程复杂的缺点。相比而言,荧光非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具有易于制备、合成成本低的优点,近年来其在荧光分析与传感领域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极大研究兴趣。然而,关于非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的信号放大作用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基于功能化的荧光二氧化硅复合纳米粒子内部的荧光物质的近距离协同相互作用和聚合物纳米粒子内自身所带潜在荧光基团的近距离协同相互作用构建了三类具有信号放大作用的荧光分析方法,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一种基于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内核中键合的染料分子的协同传感作用建立的信号放大分析方法: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聚乙烯亚胺@二氧化硅复合纳米粒子(PEI@Si02 NPs),并将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共价键合于内核合成了荧光FITC/PEI@SiO2 NPs。以Cu2+猝灭FITC的荧光为研究模型,研究了纳米粒子内核中的FITC分子之间近距离协同传感目标物质的信号放大能力。研究结果表明,Cu2+对复合纳米粒子内核中FITC荧光的猝灭常数(Ksv)是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表面的FITC分子的5.6倍,是游离FITC分子的10倍多。与文献报道的基于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表面的染料分子间的协同传感作用实现信号放大的方法相比,该方法简单且信号放大能力更强。2.一种基于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包埋的聚集态碳量子点建立的荧光信号放大分析方法:将碳量子点(CDs)同PEI通过反相微乳液法一起包埋到二氧化硅中后,制备得到了荧光CDs/PEI/SiO2复合纳米粒子。首次发现碳量子点在CDs/PEI/SiO2复合纳米粒子中具有更高的量子产率和更强的信号放大能力。量子产率由包埋前的13.7%增大到了 38.6%,通过zeta电位、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红外光谱等表征技术探究了空间限域内碳量子点的荧光增强的机制。以Cu2+为模型分子,研究了荧光CDs/PEI/SiO2复合纳米粒子内部的聚集态碳量子点的荧光信号放大能力。与游离碳量子点相比,Cu2+对CDs/PEI/Si02复合纳米粒子内碳量子点荧光的猝灭常数提高了 2.3倍,与文献报道的基于碳量子点测定Cu2+的方法相比,我们建立的方法的灵敏度提高了 100多倍。该工作对于研究纳米尺度范围内的物质之间的近距离相互作用及基于纳米尺度物质建立信号放大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3.一种基于聚合物纳米粒子建立的荧光增强型(“turn-on”)信号放大分析方法:以支链化聚合物PEI为原材料,常温条件下与抗坏血酸发生反应后,制备了荧光聚合物纳米粒子。甲醛与聚合物纳米粒子发生交联作用后能有效的限制纳米粒子中潜在荧光基团(sub-fluorophores)的旋转和振动,基于交联增强发射的机制,建立了“turn-on”测定甲醛的荧光分析方法。由于大量PEI聚集后生成的聚合物纳米粒子自身带有大量的sub-fluorophores,基于这些基团的近距离协同传感作用,可以实现对甲醛的信号放大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粒子的信号放大能力与PEI浓度有关,与用低浓度的PEI(1 mg mL-1)制备的纳米粒子相比,用高浓度的PEI(50 mg mL-1)制备得到的纳米粒子传感甲醛的响应常数提高了 9倍多,且检出限低至 0.37 μg mL-1。

段宁鑫,王浩洋,王孟乐,包晓玉[3](2019)在《5-Br-PADAP-分光光度法测定大米中的微量锌》文中研究指明用5-Br-PADAP-分光光度法对大米中微量锌进行了测定.以5-Br-PADAP为显色剂,Triton X-114为表面活性剂,在pH=8的硼酸-氢氧化钠缓冲溶液中,考察了显色剂用量、表面活性剂用量、缓冲液用量及pH等反应条件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Zn2+与5-Br-PADAP形成1∶2型络合物,其稳定常数为6.8×108,最大吸收波长为λ=560 nm,吸光度与锌浓度在0.01~0.60μ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A=2.046C+0.016 1,相关系数R=0.999 6,相对标准偏差为4.5%,加标回收率在91%~96%之间.

刘攀[4](2018)在《铝及铝合金中元素分析的标准应用现状与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从中国国家标准、中国有色行业标准、中国航空行业标准、中国进出口检验检疫行业标准、ISO国际标准、日本标准、欧洲标准、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标准等160余项国内外标准分析方法的角度,介绍了各区域和行业的标准分析方法现状。结合文献(期刊论文)方法,进一步综述了湿法化学分析方法和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及试样制备与预处理方法在铝及铝合金50余种元素项目分析中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重点评述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滴定法、重量法、电化学方法、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质谱法、红外吸收法、热导法等分析方法的基本特点、测定范围和应用实例。引用文献74篇。

邓秀琴,王洪国,吴丽香[5](2018)在《微乳液增敏PAR分光光度法测定油样中钴含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立了用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油样中微量钴(Ⅱ)的方法。在醋酸-醋酸钠缓冲体系中,以O/W型微乳液(十二烷基硫酸钠∶正丁醇∶正庚烷∶水=6∶12∶2∶80)为介质,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溶液为掩蔽剂,以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PAR)为显色剂,钴(Ⅱ)与PAR形成稳定的橙红色络合物,其最大吸收峰位于514 nm处,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5.31×104L/(mol·cm)。测定了大庆原油和油砂中的钴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及准确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单,非常适合推广应用。

余萍,刘施羽,申孟月[6](2017)在《微乳液析相光度法测定水中钴》文中研究指明建立了以OP乳化剂,正丁醇、正庚烷、水组成的微乳液介质萃取测定重金属钴的新方法。在pH为4.6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中,2-[(5-溴-2-吡啶)-偶氮]-5-二乙氨基苯酚(5-Br-PADAP)与钴离子发生络合反应,微乳液析相后,可显着提高灵敏度。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88 nm,表观摩尔吸收系数达3.75×105L·mol-1·cm-1。钴离子浓度在0.0080.4 mg/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RSD为0.50%,检出限为1.66×10-4mg/L。本方法选择性好,操作简单,精密度高,常见共存成分对测定无干扰。方法用于地表水、污水中Co2+测定,加标回收率介于98%103%之间,结果令人满意。

陈娟,刘洪泉[7](2016)在《近十五年铟的分析方法综述》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近十五年来铟的分析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滴定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电化学方法以及ICP-MS等其他的一些方法。不同的分析方法又主要从样品的前处理过程、测定方法、测定条件以及测定结果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概述。

邓秀琴,吴丽香[8](2015)在《微乳液介质-5-Br-PADAP显色体系光度法测定渣油中的锌(Ⅱ)》文中研究说明以水的质量分数为80%的O/W型(十二烷基硫酸钠/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液为介质,以氯化铵-氨水作为缓冲溶液,5-Br-PADAP为显色剂,采用六偏磷酸钠和硫脲作为联合掩蔽剂以掩蔽干扰离子,利用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了渣油中的锌(Ⅱ)。锌(Ⅱ)的显色络合物的最大吸收峰位于550 nm处,锌(Ⅱ)含量在00.48μg/m 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其表观摩尔吸收系数ε=1.24×105L/(mol·cm)。所得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A=1.118 2×105C+0.355 9(C为浓度,单位为mol/L),相关系数r=0.999 9。结果表明,该方法选择性好,准确度、灵敏度高,实用性强,是一种快速、有效测定油样中微量锌(Ⅱ)的好方法,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仝宇[9](2015)在《离子液体液相体系萃取金钯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长烷基侧链咪唑基离子液体引发溴甲酚绿(BCG)的弱色效应,该弱色效应是由于两者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及疏水作用,形成了中性化合物[Cnmim]+2[BCG]2-而引起的。进一步分析了该体系的特征光谱,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一种新的长链咪唑离子液体的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是通过UV-vis分光光度计测定褪色体系优化波长处的最小吸光度并建立线性方程来实现的。对于离子液体[Ci4mim]Br和[C16mim]Cl,该方法在0.004-0.04 mmol L-1浓度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其检出限分别为0.0011和0.00095 mmol L-1。该方法在精度、准确度、耐性等方面表现优良,因此我们建立了一种准确、快速、经济、无有机溶剂使用的长链咪唑离子液体的测定方法。我们构筑了[C14mim]Br/环己烷/n-己醇/HCl微乳液体系用于盐酸介质中Au(Ⅲ)的萃取,在该体系中离子液体[C14mim]Br扮演了表面活性剂和金萃取剂的双重角色。基于等摩尔连续变化法和红外光谱分析,[C14mim]Br萃取金的阴离子交换机理被证明。本研究还考察了萃取时间及各物料浓度对金萃取的影响,在优化的萃取条件下,几乎全部的Au(Ⅲ)从盐酸相转移到微乳液相,同时该萃取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基本不萃取Cu(Ⅱ)、Cd(Ⅱ)、Co(Ⅱ)、Ni(Ⅱ)、 Sb(Ⅲ)、Fe(Ⅲ)、Al(Ⅲ)、和Sn(Ⅳ)常见的廉价金属。因此,[C14mim]Br/环己烷/n-己醇/HCl微乳液体系萃取盐酸介质中的Au(Ⅲ)是一种快速、有效、高选择性的途径。离子液体,1-十六烷基-3-甲基咪唑氯盐/氯仿体系被研究,并用于金的萃取,体系中[C16min]Cl还具有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本研究考察了萃取时间及[C16min]Cl浓度对金萃取率的影响。[C16mim]Cl萃取金内在的阴离子交换机理被Job法、UV-Vis及红外光谱分析等研究手段证实。依据热力学分析,我们获得了金萃取反应的相关热力学参数,也说明了较高的萃取温度对于金萃取具有负效应。在优化的萃取条件下,[C16mim]Cl/氯仿体系表现出优异的Au(Ⅲ)萃取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金属选择性(Cu(Ⅱ)、Co(Ⅱ)、Ni(Ⅱ)、Fe(Ⅲ)、Al(Ⅲ)和Sn(Ⅳ))。我们进一步研究了草酸对金-离子液体化合物的还原作用,有机相负载的金以金单质的形式反萃成功,同时[C16min]Cl得到了再生。我们研究了十六烷基吡啶氯盐/氯仿体系用于盐酸介质钯的萃取。本研究中考察了萃取时间及各物料浓度对钯萃取的影响。基于等摩尔变化法、UV-Vis、红外及1H NMR光谱分析等研究手段表明,[Hpy]Cl萃取钯遵循阴离子交换机理。通过热力学分析,我们获得了钯萃取反应的相关热力学参数,也说明了较高的萃取温度不利于Pd(Ⅱ)萃取。当萃取体系中[Hpy]Cl/Pd(Ⅱ)摩尔比率大于4后,Pd(Ⅱ)萃取率(E%)几乎为100%。[Hpy]Cl/氯仿体系同时表现出良好的金属选择性(Cu(Ⅱ)、Co(Ⅱ)、Ni(Ⅱ)、Fe(Ⅲ)、 Al(Ⅲ)和Sn(Ⅳ))。草酸被开发为[Hpy]+2[PdC]4]2-化合物的还原剂,基于此有机相负载的Pd(Ⅱ)被还原反萃为单质钯粉,同时再生的[Hpy]Cl可以循环使用。因此,该方法可以选择性的高效萃取Pd(Ⅱ),同时回收单质钯粉。亲水性离子液体,1-烷基-3-甲基咪唑氯盐([Cnmim]Cl, n= 12,14,16)被测试于盐酸媒介中Pt(Ⅳ)的沉淀,同时疏水性离子液体1-烷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Cnmim]PF6, n= 4,6,8)和1-辛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盐用于Pt(Ⅳ)的萃取。等摩尔变化法、UV-Vis、红外及1HNMR光谱分析等研究手段证明了铂沉淀反应的阴离子交换过程。亲-疏水性离子液体混合体系被构筑并用于Pt(Ⅳ)的萃取,相比单一的疏水性离子液体,该体系具有更显着的Pt(Ⅳ)萃取能力。[C16mim]Cl/[C8mim]PF6混合离子液体体系表现出Pt(Ⅳ)萃取的高效性及高选择性,廉价金属Mn(Ⅱ)、Cu(Ⅱ)、Co(Ⅲ)基本不被萃取。通过水合肼的还原反萃操作,有机相中的Pt(Ⅳ)被还原成单质铂沉淀,同时该混合离子液体获得再生。最后,我们设想了[C16mim]Cl/[C8mim]PF6混合离子液体体系萃取盐酸媒介中Pt(Ⅳ)的循环流程。

尚尔坤[10](2014)在《微乳体系—苯芴酮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铁元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元素是生命体不可缺少的一种微量元素。人体缺铁,会患缺铁性贫血等疾病。铁含量超标也会引起铁中毒,同样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一直以来铁元素超标问题未能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人们饮食健康和食品安全理念的逐步树立,人们开始意识到摄入过多铁元素对人体的伤害。因此,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操作简单的检测铁元素含量的方法已是非常有必要的。测定铁元素含量的方法较多,其中分光光度法是测定铁元素含量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该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不需要特殊仪器、价格低廉、易于实现等诸多优点。但分光光度法也有一定的缺点,如灵敏度欠佳、准确度不是很高等。为了避免这些缺点人们又陆续建立了不少测定铁元素的方法,但这些方法也都存在各自的优点与不足。本试验以苯芴酮与三价铁在碱性环境下反应生成蓝色络合物的原理作为基础,在其中加入吐温-80微乳对反应物进行增溶和增敏,显着的改善了常规光度法的灵敏度与准确度。本试验选择吐温-80作为表面活性剂,对能够形成微乳的常见助表面活性剂和油相进行筛选和优化,比较了不同的醇和不同油相形成微乳的能力,筛选出吐温-80/无水乙醇/乙酸异戊酯/水为形成微乳体系的最佳组分,并对微乳的外界影响条件进行考察,确定了形成微乳的最佳条件。本试验以3mL苯芴酮显色剂、4mL吐温-80微乳液为最佳配比制备显色剂检测铁元素。回归方程为:y=0.1359x+0.009(R2=0.9993)。当三价铁浓度在0~0.6μg·mL-1的范围内,表现出很好的线性相关性。检出限为0.0065μg·mL-1,相对标准偏差为2.46%-6.30%,回收率为96.01%-98.15%,说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度与精密度。与常规的苯芴酮分光光度法比较,在相同的条件下,吐温-80微乳-苯芴酮分光光度法的吸光强度更大,灵敏度得到了显着的提高。通过对两种方法进行准确度与精密度试验,以及进行检出限测定,结果表明微乳法比常规法的回收率更好,相对标准偏差和检出限更小。应用此法对海带、纯牛奶和花生中的铁元素进行测定并与国标原子吸收法相比较,利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测定结果差异不大(P值均大于0.05),说明了该法的测定结果具有良好的可靠性。本研究改良优化了苯芴酮显色剂的配方。在苯芴酮试剂中添加微乳液,利用微乳液的增溶、增敏特性,克服了常规苯芴酮法本身灵敏度低、准确度差的缺点。加之苯芴酮法本身所具有操作简单、干扰物少、重复性好等优点,改良后,使得该方法更加趋于完善、实用,可以应用于微量铁元素的检测,为建立快速、简便的铁元素测定方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二、微乳液介质中5-Br-PADAP光度法测定Cu(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乳液介质中5-Br-PADAP光度法测定Cu(Ⅱ)(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钌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吸附分离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钌的二次资源概述
    1.3 钌的分离富集方法及其存在问题
        1.3.1 离子交换法
        1.3.2 萃取法
        1.3.3 共沉淀法
        1.3.4 浮选分离法
        1.3.5 吸附法
        1.3.6 离子印迹法
    1.4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本论文研究意义
        1.4.2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以AM为功能单体的温敏性Ru-SIIP用于选择性吸附Ru(Ⅲ)及其再利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AIBN纯化
        2.2.4 PDEA的制备
        2.2.5 PDEA-b-P(DEA-co-AM)的制备
        2.2.6 标准曲线的测定
        2.2.7 温敏性钌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2.2.8 PDEA-b-P(DEA-co-AM)的表征
        2.2.9 温敏性钌离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2.2.10 吸附溶液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2.2.11 吸附动力学研究
        2.2.12 等温吸附研究
        2.2.13 不同解吸剂对解吸性能的影响
        2.2.14 解吸率的测定
        2.2.15 解吸时间和解吸率之间的关系研究
        2.2.16 吸附选择性研究
        2.2.17 重复使用性研究
        2.2.18 废弃Ru-SIIP的再利用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DEA-b-P(DEA-co-AM)的表征
        2.3.2 钌离子印迹聚合物(Ru-SIIP)形貌及结构表征
        2.3.3 吸附溶液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2.3.4 吸附动力学研究
        2.3.5 等温吸附研究
        2.3.6 不同解吸剂对解吸性能的影响
        2.3.7 解吸时间与解吸率之间的关系研究
        2.3.8 聚合反应时间(t)对Ru-SIIP吸附/解吸性能的影响
        2.3.9 聚合反应温度(T)对Ru-SIIP吸附/解吸性能的影响
        2.3.10 n(NMBA)/n(AM)对 Ru-SIIP吸附/解吸性能的影响
        2.3.11 n(AP)/n(AM)对 Ru-SIIP吸附/解吸性能的影响
        2.3.12 n(TEMED)/n(AM)对 Ru-SIIP吸附/解吸性能的影响
        2.3.13 吸附选择性研究
        2.3.14 重复使用性研究
        2.3.15 废弃Ru-SIIP的再利用
        2.3.16 Ru-SIIP的吸附及催化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温度/pH双重敏感性的Ru-SIIP用于选择性吸附Ru(Ⅲ)及其再利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温敏性钌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3.2.2 吸附溶液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2.3 吸附动力学研究
        3.2.4 等温吸附研究
        3.2.5 不同解吸剂对解吸性能的影响
        3.2.6 解吸率的测定
        3.2.7 解吸时间和解吸率之间的关系研究
        3.2.8 吸附选择性研究
        3.2.9 重复使用性研究
        3.2.10 废弃Ru-SIIP的再利用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温敏性钌离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3.3.2 吸附溶液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3.3 吸附动力学研究
        3.3.4 等温吸附研究
        3.3.5 解吸时间和解吸率之间的关系
        3.3.6 聚合反应温度(T)对Ru-SIIP吸附/解吸性能的影响
        3.3.7 聚合反应时间(t)对Ru-SIIP吸附/解吸性能的影响
        3.3.8 n(NMBA)/n(AM)对 Ru-SIIP吸附/解吸性能的影响
        3.3.9 n(AA)/n(AM)对 Ru-SIIP吸附/解吸性能的影响
        3.3.10 n(AP)/n(AM)对 Ru-SIIP吸附/解吸性能的影响
        3.3.11 n(TEMED)/n(AM)对 Ru-SIIP吸附/解吸性能的影响
        3.3.12 吸附选择性研究
        3.3.13 重复使用性研究
        3.3.14 废弃Ru-SIIP的再利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重敏感性Ru-SIIP的制备及其吸附分离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Fe_3O_4纳米颗粒的制备
        4.2.3 多巴胺包覆Fe_3O_4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制备
        4.2.4 改性Fe_3O_4纳米颗粒RAFT试剂化
        4.2.5 磁性温敏性纳米颗粒的制备
        4.2.6 双重敏感性钌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4.2.7 磁性温敏性纳米颗粒的表征
        4.2.8 双重敏感性钌离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4.2.9 吸附溶液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2.10 吸附动力学研究
        4.2.11 等温吸附研究
        4.2.12 解吸率的测定
        4.2.13 解吸时间和解吸率之间的关系研究
        4.2.14 吸附选择性研究
        4.2.15 重复使用性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磁性温敏性纳米颗粒的表征
        4.3.2 双重敏感性钌离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4.3.3 吸附溶液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3.4 吸附动力学研究
        4.3.5 等温吸附研究
        4.3.6 解吸时间和解吸率之间的关系
        4.3.7 吸附选择性研究
        4.3.8 重复使用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功能化二氧化硅与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在荧光信号放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荧光纳米材料及基于荧光纳米材料的信号放大分析方法概述
    1.1 引言
    1.2 荧光纳米材料简介
    1.3 荧光纳米材料的分类及应用
        1.3.1 量子点
        1.3.2 金属纳米簇
        1.3.3 荧光聚合物纳米粒子
        1.3.4 荧光二氧化硅复合纳米粒子
    1.4 荧光复合纳米材料在信号放大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1.4.1 基于荧光二氧化硅复合纳米粒子的信号放大
        1.4.2 基于其他荧光纳米粒子的信号放大
    1.5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核壳结构FITC/PEI@SiO_2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荧光分析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仪器
        2.2.2 核壳结构PEI@SiO_2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
        2.2.3 荧光FITC/PEI@SiO_2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
        2.2.4 纳米粒子的表征方法
        2.2.5 单个荧光FITC/PEI@SiO_2复合纳米粒子中FITC浓度的测定
        2.2.6 Cu~(2+)的荧光分析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核壳结构PEI@SiO_2复合纳米粒子的表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2.3.2 多孔核壳结构PEI@SiO_2复合纳米粒子的表征
        2.3.3 荧光FITC/PEI@SiO_2复合纳米粒子的表征
        2.3.4 单个FITC/PEI@SiO_2复合纳米粒子中FITC分子的组装浓度
        2.3.5 基于FITC/PEI@SiO_2复合纳米粒子构建荧光信号放大传感平台
        2.3.6 影响FITC/PEI@SiO_2复合纳米粒子传感性能的因素
        2.3.7 荧光FITC/PEI@SiO_2复合纳米粒子的分析特性研究
        2.3.8 样品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荧光CDs/PEI/SiO_2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荧光分析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仪器
        3.2.2 柠檬酸为碳源的荧光碳量子点的制备
        3.2.3 抗坏血酸为碳源的荧光碳量子点的制备
        3.2.4 荧光CDs/PEI/SiO_2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
        3.2.5 荧光CDs/PEI/SiO_2复合纳米粒子的表征方法
        3.2.6 碳量子点及CDs/PEI/SiO_2复合纳米粒子的荧光量子产率的计算
        3.2.7 荧光CDs/PEI/SiO_2复合纳米粒子对铜离子的信号放大响应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碳量子点的表征
        3.3.2 荧光CDs/PEI/SiO_2复合纳米粒子的表征
        3.3.3 荧光CDs-2/PEI/SiO_2复合纳米粒子的光学性质研究
        3.3.4 PEI增强碳量子点荧光的机制研究
        3.3.5 基于CDs/PEI/SiO_2复合纳米粒子构建荧光信号放大传感平台
        3.3.6 影响荧光CDs/PEI/SiO_2复合纳米粒子传感能力的因素
        3.3.7 荧光CDs/PEI/SiO_2复合纳米粒子的传感特性研究
        3.3.8 荧光CDs/PEI/SiO_2复合纳米粒子的应用研究
    3.4 小结
第四章 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荧光传感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和仪器
        4.2.2 荧光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
        4.2.3 荧光聚合物纳米粒子的表针方法
        4.2.4 基于荧光聚合物纳米粒子的甲醛荧光分析检测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荧光聚合物复合纳米粒子的表针
        4.3.2 荧光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光谱特征研究
        4.3.3 甲醛对荧光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光学性质的影响
        4.3.4 PEI浓度对甲醛增强聚合物纳米粒子荧光能力的影响
        4.3.5 荧光“turn-on”信号放大传感甲醛的原理
        4.3.6 影响荧光聚合物纳米粒子传感甲醛能力的因素
        4.3.7 荧光聚合物纳米粒子的传感特性研究
        4.3.8 荧光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应用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5-Br-PADAP-分光光度法测定大米中的微量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条件的选择
        2.1.1 最大吸收波长
        2.1.2 5-Br-PADAP用量
        2.1.3 Triton X-114用量
        2.1.4 缓冲液最佳的pH值
        2.1.5 缓冲溶液用量
        2.1.6 平衡时间
    2.2 络合比的测定
    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2.4 干扰实验
    2.5 样品分析
        2.5.1 样品处理
        2.5.2 大米中锌含量的测定
3 结论

(4)铝及铝合金中元素分析的标准应用现状与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和行业标准分析方法
    1.1 我国国家标准现状
    1.2 我国行业标准现状
        1.2.1 有色行业标准
        1.2.2 航空行业标准
        1.2.3 商检行业标准及其他标准
    1.3 国际和国外标准分析方法现状
        1.3.1 ISO国际标准
        1.3.2 日本标准
        1.3.3 欧美标准
2 传统湿法化学分析方法
    2.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2.2 滴定法、重量法及电化学方法
3 仪器分析方法
    3.1 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法和X射线荧光光谱法
    3.2 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3.3 质谱法和其他光谱法
    3.4 气体分析专用方法
4 试样制备与预处理方法
    4.1 铝合金取制样方法
    4.2 试样消解 (分解) 与前处理
5 结语

(5)微乳液增敏PAR分光光度法测定油样中钴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溶液配制
        1.2.2 测定方法
        1.2.3 油样的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光度分析的最佳条件
        2.1.1 确定显色络合物的测定波长
        2.1.2 缓冲溶液酸度和用量的确定
        2.1.3 显色剂PAR用量的确定
        2.1.4 微乳液用量的确定
        2.1.5 络合物稳定时间的确定
    2.2 标准曲线的建立与绘制
    2.3 干扰离子的考察
    2.4 油样的分析
3 结论

(6)微乳液析相光度法测定水中钴(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2 条件实验
    2.1 微乳液体系及组成的影响
    2.2 缓冲溶液酸度及用量的影响
    2.3 显色剂加入量的影响
    2.4 析相温度及时间的影响
    2.5 微乳液-Co-5-Br-PADAP体系的稳定时间
    2.6 工作曲线、精密度及检出限
    2.7 共存离子的影响
3 样品分析与测定
4 结论

(7)近十五年铟的分析方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滴定法
2 分光光度法
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3.1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3.2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4 电化学方法
    4.1 极谱法
    4.2 伏安法
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源(ICP)应用法
6 其他方法
7 结语

(8)微乳液介质-5-Br-PADAP显色体系光度法测定渣油中的锌(Ⅱ)(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部分
    1. 1试剂与仪器
    1. 2实验方法
    1. 3油样的处理方法
2结果与讨论
    2. 1最佳测定条件的选择
    2. 2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2. 3干扰离子的考察
    2. 4油样的分析
3结论

(9)离子液体液相体系萃取金钯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绪论
    1.1 离子液体简介
    1.2 萃取技术简介
    1.3 离子液体参与贵金属萃取现状
    1.4 该研究面临问题及本课题提出
第二章、基于弱色效应的长链咪唑离子液体测定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2 实验步骤
    2.2 实验结果和讨论
        2.2.1 特征光谱和弱色效应
        2.2.2 褪色时间的影响
        2.2.3 pH值及缓冲溶液种类的影响
        2.2.4 精密度与准确度
        2.2.5 离子强度影响
        2.2.6 杂质离子影响
    2.3 小结
第三章、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对盐酸介质Au(Ⅲ)萃取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3.1.2 分析技术
        3.1.3 [C_(14)mim]Br/环己烷/n-己醇/HCl微乳液制备
        3.1.4 金属离子萃取
    3.2 实验结果及讨论
        3.2.1 [C_(14)mim]Br/环己烷/n-己醇/HCl体系的电导特征
        3.2.2 萃取机理分析
        3.2.3 萃取时间影响
        3.2.4 [C_(14)mim]Br浓度影响
        3.2.5 Au(Ⅲ)浓度及盐酸浓度影响
        3.2.6 混合金属离子溶液中Au(Ⅲ)萃取
        3.2.7 还原反萃法回收金
    3.3 小结
第四章、咪唑基离子液体对盐酸介质Au(Ⅲ)萃取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试剂及原料
        4.1.2 分析技术
        4.1.3 金属离子萃取
        4.1.4 金反萃及离子液体再生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萃取时间影响
        4.2.2 [C_(16)mim]Cl浓度影响
        4.2.3 等摩尔变换法
        4.2.4 光谱分析
        4.2.5 萃取机理分析
        4.2.6 萃取热力学分析
        4.2.7 混合金属离子溶液中Au(Ⅲ)萃取
        4.2.8 金反萃及离子液体再生
    4.3 小结
第五章、吡啶基离子液体对盐酸介质Pd(Ⅱ)萃取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5.1.2 分析技术
        5.1.3 金属离子萃取
        5.1.4 钯反萃及[Hpy]Cl再生
    5.2 实验结果及讨论
        5.2.1 萃取时间影响
        5.2.2 [Hpy]Cl浓度影响
        5.2.3 HCl浓度影响
        5.2.4 萃合比测定
        5.2.5 光谱分析
        5.2.6 萃取机理分析
        5.2.7 萃取热力学分析
        5.2.8 混合金属离子溶液中Pd(Ⅱ)萃取
        5.2.9 钯还原反萃
    5.3 小结
第六章、亲-疏水性混合离子液体对盐酸介质Pt(Ⅳ)萃取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6.1.2 沉淀、萃取Pt(Ⅳ)
        6.1.3 铂反萃及离子液体再生
        6.1.4 分析技术
    6.2 实验结果及分析
        6.2.1 单一离子液体萃取或沉淀Pt(Ⅳ)
        6.2.2 [C_nmim]-Pt(Ⅳ)化合物分析
        6.2.3 [C_nmim]Cl/[C_8mim]PF_6混合离子液体萃取Pt(Ⅳ)
        6.2.4 不同萃取温度下Pt(Ⅳ)萃取
        6.2.5 HCl浓度对Pt(Ⅳ)萃取影响
        6.2.6 混合金属离子溶液中Pt(Ⅳ)萃取
        6.2.7 Pt(Ⅳ)反萃及[C_(16)mim]Cl再生
    6.3 亲-疏水性混合离子液体循环萃取铂设想
    6.4 小结
第七章、论文总结
    7.1 文献调研总结
    7.2 实验研究总结
    7.3 本论文创新及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一、相关物质简称及结构
    二、相关物质的1H NMR数据
    三、[C_(14)mim]Br([C_(16)mim]Cl)-BCG体系特征吸收光谱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附件1
附件2

(10)微乳体系—苯芴酮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铁元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立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铁元素含量的检测方法概述
        1.2.1 X射线荧光光谱法
        1.2.2 动力学电位法
        1.2.3 原子吸收法
        1.2.4 化学发光法
        1.2.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1.2.6 荧光猝灭法
        1.2.7 液相色谱法
        1.2.8 分光光度法
    1.3 微乳体系简介
        1.3.1 微乳的研究进展
        1.3.2 微乳状液的微观结构
        1.3.3 微乳状液的性质
        1.3.4 影响微乳形成的因素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原料与试剂
        2.1.2 仪器
    2.2 方法
        2.2.1 微乳体系组成的筛选
        2.2.2 外界因素对微乳体系的影响
        2.2.3 微乳体系类型鉴定
        2.2.4 微乳体系稳定性评价
        2.2.5 吐温-80微乳体系-苯芴酮分光光度法测定铁元素方法的建立
        2.2.6 方法学评价
        2.2.7 应用性验证
3 结果与分析
    3.1 微乳体系组成的筛选
        3.1.1 油相的筛选
        3.1.2 助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3.1.3 微乳体系Km的筛选
    3.2 外界因素对微乳体系的影响
        3.2.1 温度对微乳体系形成的影响
        3.2.2 盐种类的影响
        3.2.3 盐浓度的影响
        3.2.4 pH值的影响
    3.3 微乳体系类别的鉴定
    3.4 微乳稳定性评价
        3.4.1 静置试验
        3.4.2 离心试验
    3.5 反应条件的确定
        3.5.1 反应的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3.5.2 反应时间的确定
    3.6 反应条件的优化
        3.6.1 显色剂用量的选择
        3.6.2 吐温-80微乳液用量的选择
        3.6.3 反应温度的影响
    3.7 吐温-80微乳体系-苯芴酮光度法测定铁元素方法的确立
        3.7.1 标准曲线的建立
        3.7.2 方法检出限的测定
        3.7.3 方法的精密度与准确度试验
        3.7.4 与常规光度法的比较
        3.7.5 离子干扰试验
        3.7.6 应用性验证结果
4 讨论
    4.1 微乳的制备
    4.2 微乳形成的影响因素
    4.3 建立方法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微乳液介质中5-Br-PADAP光度法测定Cu(Ⅱ)(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钌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吸附分离性能研究[D]. 张小艳.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2]功能化二氧化硅与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在荧光信号放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乔亚丽.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3]5-Br-PADAP-分光光度法测定大米中的微量锌[J]. 段宁鑫,王浩洋,王孟乐,包晓玉.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03)
  • [4]铝及铝合金中元素分析的标准应用现状与方法研究进展[J]. 刘攀. 冶金分析, 2018(04)
  • [5]微乳液增敏PAR分光光度法测定油样中钴含量[J]. 邓秀琴,王洪国,吴丽香. 应用化工, 2018(03)
  • [6]微乳液析相光度法测定水中钴[J]. 余萍,刘施羽,申孟月.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2017(06)
  • [7]近十五年铟的分析方法综述[J]. 陈娟,刘洪泉. 云南冶金, 2016(03)
  • [8]微乳液介质-5-Br-PADAP显色体系光度法测定渣油中的锌(Ⅱ)[J]. 邓秀琴,吴丽香. 应用化工, 2015(11)
  • [9]离子液体液相体系萃取金钯铂的研究[D]. 仝宇. 山东大学, 2015(01)
  • [10]微乳体系—苯芴酮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铁元素的研究[D]. 尚尔坤. 东北农业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5-Br-PADAP分光光度法测定微乳介质中Cu(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