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的纠纷解决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为视角

社会转型期的纠纷解决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为视角

论文摘要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不断发展使我们形成了一系列的法学理论成果和指导思想,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法律实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推进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也加速进入社会转型发展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目标后,社会转型逐渐深入。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来规范市场行为的运作,但由于社会现实的复杂,引起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纠纷,甚至是重大的群体性冲突事件,干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秩序和进程,因而探索建立有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来化解矛盾纠纷,便成为当下的一项重要使命。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为视角,来探索研究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纠纷解决,重要途径是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为解决转型期的矛盾和纠纷提供有益的保障。全文共分绪论和六章正文,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来论述上述内容。其中篇章结构为绪论介绍本文研究的径路、研究意义和现状、研究方法和思路及创新之处。第一章论述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社会转型期,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演进及其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中的社会转型、二者的时间竞合与治理模式的协调。第二章论述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纠纷缘起与秩序重建,突出转型期纠纷的不同特点,并分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的发展与实践及其对解决纠纷的启示。第三章论述了我国社会转型期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包括诉讼制度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第四章论述我国法制建设进程中的调解制度,重点是调解制度的历史演进、面临的困境与改善路径、《人民调解法》的制定与实施。第五章论述我国法制建设进程中的信访制度,研究了我国信访制度的发展历程、它所面临的困境与改善路径。第六章论述纠纷解决机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重点是纠纷解决机制要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国家的协调,并从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实践中得到有益的启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有: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进程是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相伴相生的,同时也与中国社会转型的部分历史阶段相切合重叠。由于我国的社会转型是在极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依次展开、推进和深入,期间所经历的不同社会阶段对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形成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形成的理论和实践对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和依法治国的实践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作为部门法中较为具体的一种机制,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指导,虽然在改革开放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学理论对我国的法学研究与实践产生较大影响,在移植或坚持本土法学资源的争辩和夹击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建构与发展中也受益于其中,作为具有东方经验与特征的部分纠纷解决机制依然具有中国文化的印记。而借助于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启示和鉴戒,这些纠纷解决机制将会在我国的法律实践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社会转型期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转变的时期,其中各种复杂多变的原因和态势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对社会秩序规范、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治理模式以及政府的政策管理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功能和目标就是解决纠纷,化解矛盾,通过诉讼解纷机制的权威性和非诉讼解纷机制的灵活运用达到解决纠纷、恢复秩序、促进和谐的正面效应,其中非诉讼解纷机制中调解、谈判、仲裁、信访的运用及其衔接互动起着重要的解纷功能,但二者在解纷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与不足,如何更好地通过改善路径克服其消极因素,是当下学界积极思考和共同面临的责任。虽然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内涵构成面临着争议,诉讼解纷机制是否纳入其中有待于学理上的进一步解释,本文仍把它建构在其中,不能缺少它的理由在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中的诉调对接机制、仲裁与司法互动机制、早期中立评估和简易陪审团审理等解纷机制都非常明显的与诉讼有关,与诸多解纷机制存在重要关联的机制如果排除在外,在学理上也于理不通。本文在论述中略作尝试,并把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调解制度和信访制度作为重点论述,因为我国当下的信访制度面临的争议与困境最为突出。我国在利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化解纠纷的同时,也面临着秩序重建的职责。社会秩序重建不是推倒重来,不是散漫的自由行为,它必须遵从一定的准则与目标,保证其过程和结果的合规律性与合社会性,既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相适应,也要与人的需求特征相吻合。我们党和国家确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建设法治国家的蓝图,其中蕴涵了对社会秩序重建的使命,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具体应用中也承载着这样的任务,它也是在我国法治建设的背景下发挥着具体解纷的功能,起着保卫社会和促进社会团结的效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径路
  • (一)一个身边案例引发的思考
  • (二)逻辑演绎和结构安排
  • 二、研究的意义和现状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社会转型期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演进及理论成果
  • 一、马克思恩格斯开创了崭新的法律思想体系
  •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演进
  • (一)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法律思想
  • (二)邓小平法制思想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蕴涵的法治思想
  • 三、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创新机理
  • (一)创新机理的认知分析
  •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创新审视机理
  • (三)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创新互动机理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中的社会转型
  • 一、社会转型的界说
  • (一)转型与社会转型
  •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中的社会转型
  •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转型的探索性认识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有关转型理论的方法论依据
  • 三、社会转型中的目标取向与制度安排
  • (一)社会转型中的多重问题引发纠纷
  • (二)社会转型中的目标取向
  • (三)社会转型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安排
  • 第三节 二者的竞合与治理模式的协调
  • 一、二者的竞合
  • (一)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二)我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
  • (三)时间竞合:二者在历史时间轴上的叠印
  • 二、二者竞合过程中对治理模式的要求
  • (一)历史进程中治理模式的出现
  • (二)社会发展对治理模式的要求
  • (三)二者的竞合与治理模式的协调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纠纷缘起与秩序重建
  • 第一节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纠纷缘起与呈现
  • 一、纠纷的语义分析和特征
  • (一)纠纷的语义分析
  • (二)纠纷的特征
  • (三)社会转型期纠纷的不同特点
  • 二、纠纷的缘起及类型
  • (一)纠纷的缘起
  • (二)纠纷的类型
  • 三、纠纷的法理分析
  •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的秩序重建
  • 一、社会转型期的秩序呈现
  • (一)秩序和社会秩序
  • (二)社会转型期秩序的实际呈现
  • 二、社会转型期的秩序重建
  • (一)为何要秩序重建
  • (二)如何进行秩序重建
  • (三)秩序重建的准则与目标
  • 第三节 建国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的发展与实践——以解决矛盾纠纷和规范秩序为视角
  • 一、毛泽东创立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
  •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的发展与解决矛盾的实践
  • (一)邓小平的矛盾理论观与实践
  • (二)江泽民的矛盾理论观与实践
  • (三)胡锦涛的矛盾理论观与实践
  • 三、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法制建设中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 第一节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语义和法理分析
  • 一、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语义分析
  • (一)几个概念的解释
  • (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功能
  • 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法理分析
  • (一)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合理性和形态
  • (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法理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法制建设中的诉讼制度
  • 一、诉讼制度的构成
  • 二、我国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困境与改善路径
  • (一)诉讼成本高昂
  • (二)法院不堪重负与“入讼无门”
  • (三)司法腐败
  • (四)执行不力
  • 第三节 我国法制建设中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
  • 一、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种类
  • (一)调解
  • (二)谈判
  • (三)仲裁
  • (四)其他纠纷解决方式
  • 二、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困境与改善路径
  • (一)制度设计与衔接方面
  • (二)程序设置上
  • (三)解纷机制的发展失衡
  • 三、法制建设中机制建构的衔接
  • (一)“诉调对接”机制
  • (二)“调解—仲裁”互动机制
  • (三)仲裁与司法衔接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进程中的调解制度
  • 第一节 调解的起源与发展
  • 一、调解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分析
  • 二、我国传统调解制度的发展
  • 第二节 我国近现代调解制度的演进
  • 一、我国近现代调解制度的发展
  • 二、建国后人民调解的曲折发展
  • (一)1949 年——1956 年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发展
  • (二)1957 年——1966 年人民调解工作的偏差
  •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调解工作的瘫痪
  •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调解工作的恢复和发展
  • 第三节 我国《人民调解法》的制定与实施
  • 一、调解工作中的困境呼唤法律的出台
  • 二、《人民调解法》的制定与实施
  • 三、调解的运用改造与规范
  • (一)调解的运用
  • (二)调解改造的原则和效果
  • (三)调解的规范
  • 第四节 我国建立“大调解”的格局与路径
  • 一、大调解的提出
  • 二、大调解的格局与路径
  • (一)构建大调解的格局与路径
  • (二)大调解的法理分析与价值取向
  • (三)构建大调节格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进程中的信访制度
  • 第一节 建国后我国信访制度的发展历程
  • 一、信访制度的历史渊源
  • 二、建国前后我国信访制度的发展历程
  • (一)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对信访方式的探索
  • (二)建国后我国信访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第二节 法制建设视野中信访制度的困境与出路
  • 一、信访困境的现实体现
  • (一)信访过程中的法理困境
  • (二)信访过程中的制度困境
  • (三)信访过程中的实践困境
  • 二、信访困境的成因
  • (一)追求自身利益与其它利益分配机制的纠葛
  • (二)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组织的嬗变
  • (三)传统“无讼”观及“清官情结”的影响
  • (四)“示范效应”及舆情现实的倒逼
  • 三、改变信访困境的路径
  • (一)关于信访改革的争论
  • (二)路径指向与法治愿景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纠纷解决机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启示
  • 第一节 保卫社会与社会团结
  • 一、为何保卫社会与社会团结
  • (一)保卫社会
  • (二)社会团结
  • 二、何以保卫社会与社会团结
  • (一)保卫社会的方式
  • (二)促进社会团结的手段
  • 第二节 纠纷解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 一、纠纷解决的重大意义
  • (一)控制和规范社会秩序
  • (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 (三)促进社会和谐
  • 二、依法治国与和谐社会的协调
  • (一)和谐社会与纠纷解决
  • (二)和谐社会与法治目标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启示
  • 一、“西学中用”与“以我为主”
  •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启示
  • (一)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科学内涵
  • (二)构建符合中国国情与实际的法律体系
  • (三)兼容并蓄、内外兼修,实现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与我国法治建设的有机结合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社会转型期的纠纷解决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为视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