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法制备丙烯酸的研究

生物法制备丙烯酸的研究

论文摘要

丙烯酸(acrylic acid)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目前主要靠石油化工方法生产,然而该法具有其它化学制备方法所共有的缺点。因此,研究和探索丙烯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利用生物方法制备丙烯酸是十分必要的。自然界中丙烯酸的生成一般有如下两种方式:1)通过碳数的改变,形成丙烯或丙酸骨架,再通过官能团进一步修饰,生成丙烯酸;2)在三碳的骨架上改性生成丙烯酸。本文分别以粪产碱杆菌,红球菌和丙酸梭菌为出发菌株,尝试使用三种不同的方法生物制备丙烯酸:通过构建粪产碱杆菌的基因组文库,克隆筛选粪产碱杆菌二甲基巯基丙酸裂解酶基因,在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22b中表达,期望获得阳性克隆,并实现二甲基巯基丙酸向丙烯酸的转化。但主要由于基因组文库库容和筛选量不够,未能实现预期结果。以红球菌基因组为模板,成功克隆了酰胺酶基因ami,构建质粒pET-22b,在大肠杆菌(E.col) BL21(DE3)中获得表达。对酰胺酶表达量,比酶活和酶的最适温度,pH值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ami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后,有一定量包涵体存在,酰胺酶最适温度为37℃,pH为7.0;蛋白比酶活可达到2.8U/mg,蛋白表达量可达1.7mg/ml。为提高酰胺酶的表达量和酶活,以枯草芽孢杆菌为表达宿主,选择5个调控强度不同的启动子(amyE, sacB, p43, degQ, aprE)分别表达酰胺酶,比较酰胺酶的表达量和酶活,结果表明以amyE为启动子ami基因表达效率最高,比酶活可达8.7U/mg,表达量可达2.3mg/L,比原始菌提高了4倍。在最适温度37℃,最适pH值7.0时,6小时内丙烯酸的转化率可达到90%。同时在丙酸梭菌中成功表达了乳酸脱水酶lcd和辅酶A转移酶pct。在5L发酵罐初步发酵丙酸梭菌,实现了乳酸到丙烯酸的转化。为研究生物法制备丙烯酸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丙烯酸简介
  • 1.1.1 丙烯酸的理化性质
  • 1.1.2 丙烯酸的用途
  • 1.1.3 丙烯酸的市场情况
  • 1.1.4 丙烯酸的生产方法
  • 1.1.4.1 丙烯氧化法
  • 1.1.4.2 乙炔羰基化路线(REPPE法)
  • 1.1.4.3 丙烯腈水解法
  • 1.1.4.4 乙烯氧化羰基化合成法
  • 1.1.4.5 氰乙醇法
  • 1.1.4.6 乙烯酮法
  • 1.2 微生物生产丙烯酸的研究进展
  • 1.2.1 可产生丙烯酸的微生物
  • 1.2.2 粪产碱杆菌中生产丙烯酸的代谢途径
  • 1.2.3 红球菌中生产丙烯酸的代谢途径
  • 1.2.4 丙酸梭菌中生产丙烯酸的代谢途径
  • 1.3 基因文库技术分离目的基因
  • 1.3.1 基因文库的类别
  • 1.3.2 核基因组文库构建核基因组文库构建
  • 1.3.3 利用PCR技术构建cDNA文库
  • 1.3.4 应用差别杂交或扣除杂交法构建cDNA文库
  • 1.3.5 人工染色体文库
  • 1.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1.5 实验目的
  • 第二章 粪产碱杆菌基因文库的构建及二甲基巯基丙酸裂解酶(DMSPLYASE)的筛选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菌株和质粒
  • 2.2.2 培养基
  • 2.2.3 试剂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培养方法
  • 2.3.2 ALCALIGENESFAECALIS基因组DNA的提取
  • 2.3.3 DNASE Ⅰ酶切粪产碱杆菌基因组DNA
  • 2.3.4 PET-22B质粒的提取
  • 2.3.5 PET-22B质粒的酶切
  • 2.3.6 PET-22B质粒5’的去磷酸化
  • 2.3.7 粪产碱杆菌DNA文库的构建
  • 2.3.8 阳性克隆的筛选
  • 2.4 结果和讨论
  • 2.4.1 粪产碱杆菌全基因组电泳
  • 2.4.2 DNASE Ⅰ酶切条件的确定
  • 2.4.3 PET-22B的酶切
  • 2.4.4 粪产碱杆菌基因组DNA文库的构建
  • 2.4.5 粪产碱杆菌DNA文库的筛选
  • 2.5 小结
  • 第三章 红球菌酰胺酶基因在大肠杆菌的克隆和表达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菌株、质粒和引物
  • 3.2.2 培养基
  • 3.2.3 试剂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培养方法
  • 3.3.2 R.ERYTHROPOLI基因组DNA的提取
  • 3.3.3 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基因AMI
  • 3.3.4 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和分离基因AMI
  • 3.3.5 质粒PMD 18-T-AMI的构建
  • 3.3.6 质粒PMD 18-T-AMI转化大肠杆菌
  • 3.3.6.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3.3.6.2 连接产物的乙醇沉淀
  • 3.3.6.3 重组质粒电击转化大肠杆菌
  • 3.3.7 质粒PMD 18-T-AMI的鉴定
  • 3.3.7.1 蓝白斑筛选阳性重组子
  • 3.3.7.2 质粒的酶切鉴定
  • 3.3.7.3 序列测定和分析
  • 3.3.8 质粒PET-22B的酶切及去磷酸化
  • 3.3.9 质粒PET-22B-AMI的构建
  • 3.3.10 质粒PET-22B-AMI的鉴定
  • 3.3.10.1 菌落PCR筛选阳性重组子
  • 3.3.10.2 酶切鉴定
  • 3.3.10.3 序列测定和分析
  • 3.3.11 AMI基因在大肠杆菌的表达
  • 3.3.11.1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重组蛋白
  • 3.3.11.2 诱导时间的选择
  • 3.3.11.3 酰胺酶蛋白表达部位
  • 3.3.11.4 诱导温度对酰胺酶活性的影响
  • 3.3.12 酰胺酶最适酶活测定
  • 3.3.13 酰胺酶表达量及比酶活的测定
  • 3.4 结果和讨论
  • 3.4.1 R.ERYTHROPOLI基因组DNA的提取
  • 3.4.2 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基因AMI
  • 3.4.3 质粒PMD 18-T-AMI的鉴定
  • 3,4.3.1 双酶切鉴定
  • 3.4.3.2 序列测定和分析
  • anti 的鉴定'>3.4.4 质粒 pET-22banti 的鉴定
  • 3.4.4.1 菌落PCR
  • 3.4.4.2 双酶切鉴定
  • 3.4.4.3 序列测定和分析
  • 3.4.5 基因AMI在大肠杆菌的表达
  • 3.4.5.1 诱导时间的选择
  • 3.4.6 重组大肠杆菌中酰胺酶酶活的测定
  • 3.4.7 大肠杆菌中表达的酰胺酶比活和表达量的测定
  • 3.5 小结
  • 第四章 红球菌酰胺酶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的克隆和表达
  • 4.1 前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菌种与质粒
  • 4.2.2 试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4.2.3 培养基和溶液
  • 4.3 试验方法
  • 4.3.1 枯草芽孢杆菌基因组的提取
  • 4.3.2 AMYE启动子信号肽的克隆
  • 4.3.3 AMI基因的PCR扩增
  • 4.3.4 AMYE启动子信号肽与AMI基因的连接
  • 4.3.5 质粒PMD 18-T-AMYE-AMI的构建
  • 4.3.6 序列测定和分析
  • 4.3.7 质粒PGJ103-AMYE-AMI的构建和鉴定
  • 4.3.8 枯草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4.3.9 重组质粒电击转化枯草芽孢杆菌
  • 4.3.10 酰胺酶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表达
  • 4.3.11 在AMYE启动子调控下,酰胺酶活性和表达量的测量
  • 4.3.12 启动子对酰胺酶在枯草芽孢杆菌中表达的影响
  • 4.3.13 蛋白质浓度测定
  • 4.3.14 超滤
  • 4.3.15 液相色谱测定产物浓度
  • 4.3.16 酰胺酶转化率的测定
  • 4.3.17 枯草芽孢杆菌中AMYE,SACB,APRE,DEGQ启动子的序列分析
  • 4.4 结果和讨论
  • 4.4.1 AMI基因,AMYE,SACB,P43,APRE和DEGQ启动子的克隆
  • 4.4.2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4.4.3 酰胺酶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表达
  • 4.4.4 酰胺酶酶活最适条件的测定
  • 4.4.5 不同宿主表达酰胺酶的比酶活和表达量
  • 4.4.6 酰胺酶摩尔转化率的测定
  • 4.5 小结
  • 五、乳酸辅酶A转移酶及乳酸辅酶A脱水酶在丙酸梭菌中的表达制备丙烯酸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
  • 5.3 实验方法
  • 5.3.1 丙酸梭菌的厌氧培养
  • 5.3.2 丙酸梭菌基因组的提取
  • 5.3.3 丙酸梭菌中乳酸辅酶A转移酶及乳酸辅酶A脱水酶的克隆
  • 5.3.4 PMD-18T测序鉴定
  • 5.3.5 质粒PGJ103-LCDB-PCT的构建
  • 5.3.6 丙酸梭菌的电转化
  • 5.3.7 丙酸梭菌阳性克隆的厌氧发酵
  • 5.3.8 丙烯酸的液相测定
  • 5.3.9 PGJ103质粒在丙酸梭菌中稳定性的测定
  • 5.3.10 质谱检测发酵产物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丙酸梭菌基因组的提取
  • 5.4.2 乳酸脱水酶的B亚基及乳酸CoA转移酶PCT基因的克隆
  • 5.4.3 丙酸梭菌阳性克隆的厌氧发酵
  • 5.4.4 PGJ103质粒在丙酸梭菌中稳定性的测定
  • 5.4.5 质谱检测发酵产物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七章 问题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相关论文文献

    • [1].酰胺酶的挖掘及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进展[J]. 生物加工过程 2018(01)
    • [2].脲酰胺酶法和邻甲酚酞络合酮法检测血清钙的方法学比较[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0(03)
    • [3].烟草烟酰胺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 生物技术通报 2011(06)
    • [4].影响五步蛇毒蛋白C激活剂酰胺酶活性的实验因素[J].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0(06)
    • [5].新德里金属β-酰胺酶基因特征[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04)
    • [6].产S-酰胺酶培养基统计学筛选与响应面优化[J]. 生物加工过程 2008(02)
    • [7].粟酒裂殖酵母N-糖酰胺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纯化及活性分析[J]. 生物工程学报 2008(04)
    • [8].Ensifer meliloti 1021烟酰胺酶的酶学特性及3-氰基吡啶调控机理的研究[J]. 生物技术通报 2019(08)
    • [9].酰胺生物降解机制的分子模拟研究[J]. 生物技术进展 2018(02)
    • [10].表皮短杆菌ZJB-07021产R-酰胺酶培养条件的优化[J]. 微生物学杂志 2008(01)
    • [11].N-糖酰胺酶F(PNGase F)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纯化及其脱糖基化作用鉴定[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 [12].小菜蛾芳基酰胺酶表达及其与呋喃虫酰肼抗性的关系[J]. 应用昆虫学报 2012(02)
    • [13].不同顶体精氨酸酰胺酶活性精子的其他精子参数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8(04)
    • [14].脲基酰胺酶基因在黄酒酵母中的整合型表达[J]. 食品工业科技 2012(17)
    • [15].酰胺酶催化底物特异性的研究进展[J]. 农药 2012(07)
    • [16].酰胺酶高通量筛选方法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杂志 2012(03)
    • [17].海洋放线菌酰胺酶AM合成基因的克隆[J]. 现代食品 2018(01)
    • [18].生物催化中酰胺酶立体选择性的影响因素[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2(05)
    • [19].酰胺酶催化机制研究进展[J]. 发酵科技通讯 2017(03)
    • [20].丝聚蛋白、转谷酰胺酶和hornerin mRNA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8(07)
    • [21].N-糖酰胺酶PNGase H~+最小糖结构作用底物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9(11)
    • [22].烟酰胺酶催化水解脱氨反应的QM/MM分子动力学模拟[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5(12)
    • [23].诺卡氏菌酰胺酶在大肠杆菌中的重组表达及其在锦纶改性中的应用[J]. 生物技术通报 2013(06)
    • [24].酶法测定血清钙的方法学评价[J]. 黑龙江医药 2008(05)
    • [25].转谷氨脱胺酶在肉制品中应用研究[J]. 肉类工业 2014(01)
    • [26].正交试验法优化酰胺酶PCR条件[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27].土壤可溶性氮及氮代谢酶活性动态变化及对温度的响应[J]. 福建农业学报 2017(05)
    • [28].腈水合酶/酰胺酶体系制备蛋氨酸羟基类似物[J]. 精细化工 2017(07)
    • [29].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酶-GST融合蛋白表达载体构建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4(01)
    • [30].酱油微生物遗传特性的研究进展[J]. 中国酿造 2009(09)

    标签:;  ;  ;  ;  ;  ;  ;  

    生物法制备丙烯酸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