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蛸生态习性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长蛸生态习性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论文摘要

长蛸Octopus minor在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近几年,由于长蛸大量出口韩、日等国,市场供不应求,经济价值不断攀升,当前长蛸已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经济头足类之一。威海荣成天鹅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着丰富的长蛸野生资源。开展长蛸生态习性、繁殖生物学和人工苗种培育技术研究,对于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新的养殖品种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荣成天鹅湖分布的长蛸为试材,较系统地开展了长蛸生态习性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生态习性方面,全面研究了长蛸巢穴的内部结构,以及巢穴周围生物组成及底质情况;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包括长蛸繁殖生物学和人工苗种培育技术两方面,较详细的描述了长蛸生殖系统、精子结构及发生和胚胎发育情况;在此基础上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长蛸促熟、产卵、孵化和苗种培育的人工繁育技术,为增殖放流、资源修复所需的健康、稳定苗种提供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浇筑法,观察并分析了11个长蛸巢穴,发现巢穴由潜入孔、通道(潜入孔通道、横向通道、长蛸栖息处、呼吸孔通道)和呼吸孔组成。通常情况,潜入孔和呼吸孔都为1个,也发现呼吸孔存在2个或2个以上的情况;潜入孔较呼吸孔大,通道深10cm左右,冬、春季节在呼吸孔周围会形成土丘;巢穴底质以中砂或粉砂为主(中砂粒径0.5-0.25mm,粉砂粒径0.01-0.005mm);巢穴周围底栖生物优势种包括菲律宾蛤仔和砂海螂等贝类,丝鳃虫、索沙蚕等环节动物和日本蟳等甲壳类。2.利用光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长蛸生殖系统、精子结构及发生过程。长蛸雄性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精荚腺、副精荚腺、精荚囊和阴茎等组成: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近端输卵管、输卵管腺、远端输卵管和生殖孔组成。受精后的雌性个体远端输卵管表面凹凸不平,能挤出精团。长蛸精荚由精团、连接部和弹射装置组成。成熟的精子分为头部、颈部和尾部,全长390-650μm。精子头部有6-9个钻头状的螺旋,精核呈长筒状;颈部长度100-200nm,尾部有典型的“9+9+2”结构,外面有10-11个线粒体围绕形成的线粒体鞘。尾部某些部位有细胞膜的指状突起。在温度22-24.5℃、盐度28-29条件下,长蛸胚胎发育需要72-89d。通过对160余粒受精卵发育的全程观察,结果显示:长蛸胚胎发育分为21个时期,期间分别出现卵裂、囊胚、原肠、器官形成、红珠、黑珠和胚胎逆转。胚胎逆转一般会发生两次,第一次是胚胎形成时,第二次是外卵黄还剩原来大小的六分之一时,二次翻转后还观察到多次翻转现象。3.2009-2011年,进行了长蛸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初步建立了长蛸采捕-运输-促熟-护卵-孵化-苗种培育的技术体系。每年5月底至6月初,先后挑取1053只性腺饱满、无损伤的长蛸亲体,雌雄比约为1:2,在充氧条件下水运到室内暂养池。池底放置PVC管、牡蛎壳等遮蔽物;投喂蟹等饵料进行促熟,期间每天每只长蛸摄食0.6-1.0个近方蟹或宽身大眼蟹。可观察到交配行为。交配后的雄蛸相继死亡。水温控制在22-25℃,遮光暂养促熟一个月后,长蛸产卵。平均产卵量为80粒。长蛸护卵孵化期间,仍投喂蟹等甲壳类饵料。孵化前期的投喂量为每只护卵雌蛸每2d投喂一个蟹,后期每5d投喂一个蟹。刚孵化出来的长蛸幼体全长2.5-3.1cm,营伏底生活。开口饵料以桡足类、枝角类和卤虫无节幼体为主,12d后进行饵料转换,逐渐添加大卤虫和蟹苗。幼体培育期间遮掩物以海藻、PVC管为宜。幼体全长达7-10cm,可以进行增殖放流。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第一节 蛸类基础生物学和繁育技术研究
  • 1 蛸类基础生物学
  • 2 蛸类繁育技术研究
  • 第二节 长蛸概述
  • 1 长蛸生物学
  • 2 研究进展
  • 第三节 立论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长蛸的生态习性研究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长蛸的巢穴结构、底质和周边生物量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长蛸繁殖生物学观察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长蛸的生殖系统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长蛸精子形态及发生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节 长蛸胚胎发育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长蛸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材料和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1 亲蛸暂养促熟
  • 2 长蛸的交配、产卵和孵化
  • 3 幼体培育研究
  • 第四节 讨论
  • 1 亲蛸暂养培育
  • 2 亲蛸的交配、产卵、孵化
  • 3 苗种培育
  • 参考文献
  • 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砗磲人工繁育技术[J]. 中国水产 2017(05)
    • [2].井冈山地区大鲵繁养技术之三:全人工繁育技术[J]. 江西水产科技 2020(04)
    • [3].塘角鱼的人工繁育技术[J]. 农家之友(理论版) 2008(08)
    • [4].鲤鱼的人工繁育技术[J]. 粮油与饲料科技 2020(02)
    • [5].齐口裂腹鱼人工繁育技术研究[J]. 陕西水利 2017(04)
    • [6].狐狸鱼人工繁育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J]. 水产科技情报 2017(01)
    • [7].脊尾白虾全人工繁育技术初步研究[J]. 水产科学 2017(03)
    • [8].小黄鱼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5)
    • [9].大麦虫的人工繁育技术[J]. 湖南林业科技 2011(01)
    • [10].鳜鱼人工繁育技术[J]. 农家之友 2020(04)
    • [11].黑腹狼蛛人工繁育技术初步研究[J]. 天津农业科学 2019(12)
    • [12].卵形鲳鲹繁殖生物学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展[J]. 红河学院学报 2014(05)
    • [13].青岛近海黄姑鱼全人工繁育技术[J]. 水产科技情报 2020(05)
    • [14].海南省石斑鱼工厂化人工繁育技术取得历史性突破[J]. 水产养殖 2017(01)
    • [15].圆筒吻鮈驯养与人工繁育技术初探[J]. 江西水产科技 2017(03)
    • [16].中华鳑鲏室内水泥池人工繁育技术[J]. 水产科技情报 2016(02)
    • [17].斑鳜人工繁育技术[J]. 福建农业科技 2014(03)
    • [18].大鲵人工繁育技术研究[J]. 渔业致富指南 2017(20)
    • [19].高背鲫人工繁育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 2016(07)
    • [20].赤鲈人工繁育技术探索[J]. 黑龙江水产 2010(05)
    • [21].苏氏圆腹人工繁育技术初步研究[J]. 云南农业 2011(12)
    • [22].舟山海域褐牙鲆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J]. 现代渔业信息 2011(01)
    • [23].上海青浦区淀山湖鲌类人工繁育技术取得重要突破[J]. 江西饲料 2014(03)
    • [24].异育银鲫的人工繁育技术要点[J]. 渔业致富指南 2020(18)
    • [25].锦鲤鱼的人工繁育技术[J]. 山西水利科技 2017(03)
    • [26].云纹石斑鱼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展[J].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2(01)
    • [27].“绿鳍马面鲀人工繁育技术”项目苗种生产通过专家现场验收[J]. 中国水产 2016(09)
    • [28].克氏原螯虾繁殖习性与工厂化人工繁育技术[J]. 科学养鱼 2009(12)
    • [29].泥鳅自然繁殖特性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7(01)
    • [30].蒙古鲌亲鱼培育与人工繁育技术[J]. 上海农业科技 2014(06)

    标签:;  ;  ;  ;  

    长蛸生态习性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