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镜里的荒诞“世界”: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文本世界研究

哈哈镜里的荒诞“世界”: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文本世界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是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文本世界研究,目的是描写黑色幽默小说语篇的认知机制,阐释黑色幽默小说的特质——荒诞性——是如何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以及小说人物对荒诞世界的感知中产生的。论文综合了认知文体学、传统文体学和心理分析的研究方法,在认知层面描写读者对小说世界的心理建构,在文本层面分析小说的语言和叙事结构,同时用心理分析补充小说人物的心理机制研究。黑色幽默小说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及七十年代初活跃于美国文坛的文学流派,九十年代仍有新作不断推出,对国内外文坛,包括中国当代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可否认,黑色幽默小说以其用幽默的方式讽刺当代社会的荒诞和残酷受到了文学批评家的广泛关注,但是作为小说的表现形式——语言和文本结构——在制造幽默效果上的作用却少有人问津。荒诞性作为黑色幽默小说的基石,是由小说中恐怖的场景和幽默的表达方式之间的断裂在读者大脑中产生的一种认知现象。本研究认为,荒诞性不仅表现在小说的内容和主题上,正如文学评论家们所诠释的,它还更为显著地表现在文本结构和文体特征上。对于文学作品尤其是后现代文学,只有在认知层面阐释文本意义的建构,文学语篇的语言形式和文体功能才能得到更充分有力的解释,因为文本语言的识别和理解需要读者介入各种各样的认知策略。幽默是读者移情的结果,因而与读者对语言表达的心理建构是分不开的。此外,黑色幽默小说的小说世界从模仿外部世界转向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从另一方面“前景化”了小说世界的心理建构特点。因此,对黑色幽默小说进行认知文体分析不仅能解释荒诞性产生的认知理据,同时能从更深层次阐释荒诞的意义。基于以上观察,本论文把黑色幽默小说作为一种特殊语篇进行系统的认知文体研究,以实践性较强的认知语篇理论“文本世界理论”(Werth 1999; Gavins 2007)为主要语言学模式,辅之以“可能世界理论”(Ryan 1991b)和“照应理论”(Emmott 1997)建立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操作框架。本研究假设黑色幽默小说的荒诞性建构在三个认知层面:宏观叙事的文本推进过程,情节发展中的人物建构和小说人物的世界观。论文选取了黑色幽默小说流派的三部经典作品作为样例分析: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1969)和约翰.巴思的《漂浮的歌剧》(1967)。本研究目的有三方面:(一)建立一个黑色幽默小说语篇认知研究的可操作框架,考察黑色幽默小说的特质——荒诞性——产生的认知理据;(二)通过黑色幽默小说前景化的语言特征洞察小说的认知文体特征;(三)通过非常规语篇的样例分析验证文本世界理论的普适性。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一)为荒诞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认知语篇分析模式,为“世界观”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文本世界”模式。这些方法可以成为荒诞文学语篇及类似语篇的认知研究的有用工具;此外,本研究所采用的认知分析和心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也是认知文体分析模式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二)本研究是认知文体分析领域中较早对文学流派的系统的文体研究,在抽象的认知层面探讨这类文学语篇的认知机制而不是对其多样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行描写;(三)本研究挖掘出的黑色幽默小说的认知文体特点有助于小说深层次的阅读与欣赏;(四)扩大了“文本世界”理论的应用范围,将其运用于非常规语篇的分析,验证了“文本世界”理论的普适性。论文由七章组成:第一章引言简述了本研究的必要性,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对黑色幽默小说及其前景化的语言特征做了概览性的描述,简要总结了论文的理论基础、分析步骤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文献回顾,对认知文体学研究、文本世界理论及应用研究、“世界观”研究和黑色幽默小说的文体学研究做一简要回顾,发现黑色幽默小说的文体研究极其匮乏,“文本世界”理论对黑色幽默小说文体研究具有可适性。第三章详述了论文理论及分析框架。第四章到第六章是对三部样例小说的具体分析。第四章探索《第二十二条军规》荒诞性的认知特征。小说叙事结构的文本推进过程受到两种突出的语篇特征的阻碍:否定子世界和否定建构的矛盾语篇。这两种“文本世界”特征建构了一个黑白不分、是非混淆的颠倒小说世界。我们把小说的这个认知文体特征喻为“倒置镜像中的颠倒世界”。小说的人物建构通过讨论“名物”照应链使得倒置世界中人物的存在危机得以前景化,其突出特征表现为受害者的身份被上层统治阶级颠倒,广大无辜士兵的身份被“物化”社会剥夺,成了“迷失的自我”。面对困境,主人公约塞连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游走的自我”来逃避荒诞世界的迫害,这是人物建构的另一个突出特征。荒诞性的第三个方面表现在小说人物为了在倒置世界中谋求生存表现出的荒诞的世界观。通过小说前景化的“文本世界”特征,世界冲突,讨论了三个代表人物的世界观:积极求生者奥尔表现了一种“无辜的愚蠢”式的世界观悄无声息地抗击荒诞的军队系统;消极求生者约塞连用倒置的思维模式逃避上层军官的迫害;荒诞世界的牺牲品克莱文杰的世界观迎合混乱的军队系统,最终却被残酷迫害致死。第五章讨论小说《五号屠场》的荒诞性。小说碎片式的叙事结构完全打破了读者原有的时间概念和线性叙事模式的知识框架。主人公毕利.皮尔格里姆在现实片段与想象之间进行混乱的时间旅行,使小说世界如同梦境,现实与幻想难分泾渭。我们把小说这一认知文体特征喻为“破镜中的碎片世界”。主人公毕利在不同的文本世界中来回跳跃,小说叙述和人物身份也随之被分割成碎片,因此人物建构在情节发展中断裂开来,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毕利想象中的“多重自我”和“身心分裂的自我”,前者与毕利真实的自我并存以逃避残酷的现实,后者使毕利成为一个外表行为正常的消极观察者。基于此,我们借助小说中三类前景化的文本世界特征讨论毕利自我分裂的世界观:叙述视角的转换考察了毕利对非人化世界的感知及其为保持本体存在所做的微弱抗争;情态世界解释了毕利作为身心分裂者表现出的病态思维风格和他对丧失自我的恐惧;世界冲突展示了战争创伤给毕利带来的思维局限——对生活的冷漠和交际能力的瘫痪。第六章对第三部黑色幽默代表作《漂浮的歌剧》的荒诞性进行认知文体分析。与前两部小说不同的是,这部小说的文本推进过程除了受到非线性叙述的阻碍,更主要的是第一人称叙事者“不确定的叙述声音”使读者对叙述者的叙述产生怀疑从而延误了阅读过程。比如,叙述者交错建构写作技巧的文本世界和小说故事的文本世界,用怀疑的语气频繁地修正叙述;此外,叙述者还通过分散读者注意力、欺瞒读者和推延解释事件等叙事技巧阻碍读者的阅读。在文本世界理论框架下,这些叙事技巧通过各种类型的认知情态实现。据此,丰富的情态世界成了小说最突出的认知文体特征,建构了一个不可靠的小说世界,我们将其喻为“双重影像的不确定世界”,叙事结构和人物身份都被分割为两层。从叙事结构来看,基本的文本世界交叉是小说叙述行为文本世界和叙述故事文本世界的交合;另一层更为突出的融合是叙述故事文本世界和追忆的故事世界的交错。人物身份建构的断裂体现在三方面:叙述层面上叙述者托德和人物托德分裂自我的双语双声掩盖了叙述者的无能;“伪装的自我”将内心真实的自我与现实割裂开来;“身心分裂的自我”以“石化”周围世界来保护真实的自我。通过三类前景化的认知情态特征,论文进一步阐释了主人公托德对荒诞小说世界的感知:各种自信程度不同的信仰世界表现了托德不确定的世界观;自由直接思想表达式的特殊形式反问句说明了托德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的怀疑;假设情态揭示了他的“条件”世界观。第七章为论文总结、发现、实践意义、局限性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通过对黑色幽默小说三部代表作的认知文体分析,我们发现:(一)论文提出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框架能够有效地解释黑色幽默小说语篇,对读者阅读黑色幽默小说的认知共性提供了认知阐释,同时发现了小说一些认知文体特征。此外,“文本世界”理论亦可成为研究小说人物心理机制的一个可取模式;(二)荒诞性作为黑色幽默小说的特质是一种认知现象,可通过语言形式和文本结构观察。在“文本世界”模式下考察黑色幽默小说荒诞性的认知机制解释了小说的可接受性。我们发现,黑色幽默小说的荒诞性大致体现在三方面:文本推进过程,人物建构和小说人物的世界观。(三)总体来看,黑色幽默小说的语篇世界缺乏合作、连贯,叙述者建构了混乱、不确定的荒诞小说世界,我们将其比喻为“哈哈镜里的荒诞世界”;(四)黑色幽默小说的人物建构在情节发展中断裂开来,突出了小说主题之一——存在危机;小说人物为了保持自我身份,避免被荒诞世界吞噬,表现出了多样的荒诞世界观,可以说他们的荒诞行为实际上是他们荒诞思维模式的结果。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THE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 1.2 BLACK HUMOR FICTIONS
  • 1.3 COGNITIVE STYLISTICS
  • 1.3.1 Feasibility of cognitive stylistic study in the dissertation
  • 1.3.2 Underlying assumptions of cognitive stylistics
  • 1.4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 1.5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STUDY
  • 1.6 PROCEDURES AND METHODOLOGIES OF THE STUDY
  • 1.7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COGNITIVE STYLIS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 2.2 TEXT WORLD STUDIES ON LITERARY DISCOURSE
  • 2.3 STUDIES ON WORLD VIEW
  • 2.4 STYLISTIC APPROACH TO BLACK HUMOR FICTIONS
  • CHAPTER 3 THEORETICAL DESCRIPTION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 3.1 INTRODUCTION
  • 3.2 TEXT WORLD THEORY
  • 3.2.1 Common Ground and participation in discourse
  • 3.2.2 The discourse world and building a text world
  • 3.2.3 Sub-worlds and layering
  • 3.3 WORLD CONFLICTS IN POSSIBLE WORLDS
  • 3.4 REFERENCE AND CHARACTER CONSTRUCT IN FICTIONAL WORLD
  • 3.5 THE TEXT WORLD MODEL OF BLACK HUMOR FICTIONS
  • 3.6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BLACK HUMOR FICTIONS
  • 3.7 SUMMARY
  • CHAPTER 4 INVERTED WORLD IN CATCH-22
  • 4.1 INTRODUCTION
  • 4.2 INVERTED TEXT WORLDS IN NEGATION
  • 4.2.1 Building negative text worlds
  • 4.2.2 Inverted world in mirror reversal
  • 4.3 REFERENCE AND IDENTITY: DEHUMANIZATION OF THE VICTIMS
  • 4.3.1 The lost self
  • 4.3.2 The changing self
  • 4.4 WORLD CONFLICTS AND WORLD VIEWS OF SURVIVALISTS
  • 4.4.1 World view in the text world of an active survivor
  • 4.4.2 World view in the text world of a passive survivor
  • 4.4.3 World view in the text world of the victim
  • 4.5 SUMMARY
  • Chapter 5 Dreamlike World in Slaughterhouse-Five
  • 5.1 INTRODUCTION
  • 5.2 DREAMLIKE TEXT WORLDS IN WORLD-SWITCHES
  • 5.2.1 Building dreamlike text worlds
  • 5.2.2 Fragmented worlds in a broken mirror
  • 5.3 REFERENCE AND IDENTITY
  • 5.3.1 The multiple selves
  • 5.3.2 The mind-body split self
  • 5.4 WORLD VIEW IN BILLY’S TEXT WORLD
  • 5.4.1 World view of a split self in vision switches
  • 5.4.2 World view of a split self in modal worlds
  • 5.4.3 World view of a split self in world conflicts
  • 5.5 SUMMARY
  • CHAPTER 6 DUBIOUS WORLD IN THE FLOATING OPERA
  • 6.1 INTRODUCTION
  • 6.2 UNCERTAIN TEXT WORLDS IN MODALITY
  • 6.2.1 Building diversionary text worlds in modality
  • 6.2.2 Uncertain world in a double-image mirror
  • 6.3 REFERENCE AND IDENTITY
  • 6.3.1 The double selves in narrative
  • 6.3.2 The false selves
  • 6.3.3 The mind-body split self
  • 6.4 WORLD VIEW IN TODD’S TEXT WORLD
  • 6.4.1 Uncertain world view in belief worlds
  • 6.4.2 Challenging world view in rhetorical questions
  • 6.4.3 Conditional world view in hypothetical modal world
  • 6.5 SUMMARY
  • CHAPTER 7 CONCLUSION
  • 7.1 SUMMARY OF THE STUDY
  • 7.2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 7.3 PRACTICAL IMPLICATIONS
  • 7.4 LIMIT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IN PROSPECT
  • BIBLIOGRAPHY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哈哈镜里的荒诞“世界”: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文本世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