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优化生态—生产范式——以长岭县为例

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优化生态—生产范式——以长岭县为例

论文题目: 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优化生态—生产范式——以长岭县为例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生态学

作者: 吴泠

导师: 张新时

关键词: 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优化生态生产范式,长岭县

文献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位于松嫩平原的西部,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最东端; 具有独特的地质环境特点,环境问题突出,是我国生态脆弱地区之一,及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土集中分布区之一。近年来,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利用和开垦、以及粗放的生产模式,使该地区生态系统严重受损,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土地生产力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建立一个适合该地区生态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优化生态-生产范式是必要而紧迫的。本论文以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为研究对象,以其典型地段为切入点,通过大量数据的收集、文献资料的查阅、野外考察与测定、室内分析处理等,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一、生态-地理环境背景分析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是多种生态-地理环境危害并存的区域,其中包括盐碱化、沙漠化、气候灾害、水资源短缺等等。当前,沙化土地和盐碱化土地的面积已占该地区土地总面积的34.27 %,并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气候灾害频发,主要是旱灾、水灾、风灾。此外,水资源短缺以及水质问题,同样影响着农业生产及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多种生态-地质环境危害并存的主要影响机制是:该地区自身的地质-地理环境特点、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的综合效应,并且人类活动日益成为主要驱动因子。二、实例研究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研究是以长岭县为例,通过对长岭县景观格局变化分析、土壤格局分布、农牧业生产特点、以及农业可持续性评价等,得出以下结论: 1、对研究区内土地利用格局分析表明:1980 ~ 2000年,在土地利用类型没有发生变化的基础上,表现为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上的增减; 草地、林地大面积

论文目录:

第一章 导言

1.1 文献综述

1.1.1 农牧交错带的形成

1.1.2 农牧交错带的概念及范围

1.1.3 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特征及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

1.1.4 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

1.1.5 农牧交错带社会经济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1.1.6 农牧交错带优化生态-生产范式

1.2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 研究区域概况

1.6.1 地理位置

1.6.2 地质地貌

1.6.3 气候

1.6.4 土壤

1.6.5 植被

第二章 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生态-地理环境背景与形成机制

2.1 引言

2.2 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生态-地理环境危害

2.2.1 土地沙漠化

2.2.2 土地盐碱化

2.2.3 水资源的短缺及水质问题

2.2.4 气候灾害

2.3 形成机制

2.3.1 地质地理环境特点

2.3.2 气候因素

2.3.3 社会影响因素

第三章 长岭县景观格局、变化和驱动因子分析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土地利用类型的确定

3.2.3 遥感影像解译

3.2.4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的数量方法

3.2.5 景观叠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各类景观要素的整体变化

3.3.2 景观形状指数变化

3.3.3 景观格局变化

3.4 驱动因子

3.4.1 人类生产活动

3.4.2 自然地理条件

3.4.3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4.4 管理政策

3.5 小结

第四章 长岭县土壤类型分布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4.3 研究结果

4.3.1 长岭县土壤类型分布

4.3.2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长岭县牧草资源特点及畜牧业发展模式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数据资料

5.2.2 放牧场牧草生产力的测定

5.2.3 潜在牧草生产力计算

5.2.4 实际载畜量和牧草资源承载力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放牧场牧草生产力

5.3.2 土地利用格局和牧草资源分布格局

5.3.3 牧草资源利用现状及利用潜力分析

5.4 讨论

5.4.1 放牧资源分析

5.4.2 牧草资源品质评估

5.4.3 作物秸秆开发潜力

5.4.4 人工草地建设

5.4.5 畜牧业发展模式

第六章 长岭县农业可持续性综合评价

6.1 引言

6.2 农业生产

6.2.1 产业结构特点

6.2.2 农业生产结构

6.2.3 农业生产效益

6.3 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

6.3.1 气候

6.3.2 地形地质条件

6.3.3 水资源短缺

6.3.4 人为因素

6.4 讨论

第七章 长岭县优化生态-生产范式

7.1 引言

7.2 优化生态-生产范式建立的原则

7.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7.2.2 景观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原则

7.2.3 生态优化前提下的最大经济效益原则

7.2.4 保护、治理、利用并重原则

7.2.5 水分平衡和水资源高效利用原则

7.2.6 土地利用优化原则

7.2.7 农牧系统协调发展原则

7.2.8 系统耦合原则

7.3 长岭县优化生态-生产范式

7.3.1 “三圈”等级系统

7.3.2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7.4 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的政策性建议

7.4.1 加强水力建设和水资源总体调控

7.4.2 生态治理与农民增收相结合

7.4.3 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7.4.4 建立肥育基地

7.5 讨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和接收的论文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04-30

参考文献

  • [1].华北农牧交错区农业资源适度开发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杜雄.河北农业大学2008

相关论文

  • [1].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优化生态—生产范式[D]. 孔正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2
  • [2].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分析评价及实证研究[D]. 董孝斌.中国农业大学2003
  • [3].中国农牧交错带典型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D]. 邹亚荣.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3
  • [4].东北农牧交错区景观结构、功能与区划[D]. 梁存柱.东北师范大学2003
  • [5].农牧交错带农牧户土地利用选择机制及其环境效应[D]. 宋乃平.中国农业大学2004
  • [6].北京市郊区可持续景观生态规划及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研究——以昌平区为例[D]. 张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4
  • [7].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定量评价研究[D]. 田永明.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
  • [8].多源遥感数据支持下的松嫩平原生态环境变化研究[D]. 李昭阳.吉林大学2006
  • [9].松嫩平原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D]. 李兴春.吉林大学2006
  • [10].农牧交错带长川流域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研究[D]. 高清竹.北京师范大学2003

标签:;  ;  ;  ;  ;  

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优化生态—生产范式——以长岭县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