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集性头痛的临床治疗分析

丛集性头痛的临床治疗分析

丛集性头痛的临床治疗分析

孙艳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人民医院124200)

【中图分类号】R7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1-0118-02

【摘要】目的为了探索口服舒马普坦、泼尼松等药物治疗丛集性头痛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的,开放的、交叉研究方法,.结论舒马普坦能非常有效治疗丛集性头痛急性发作,副作用少且轻微,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可推荐作为治疗丛集性头痛急性发作的药物.

【关键词】丛集性头痛舒马普坦泼尼松治疗分析

丛集性头痛又称偏头痛性神经痛,在发作前可无任何先兆,在眼睛或眼周处呈刻板式和反复发作性的疼痛。偶尔可由饮酒或服硝酸甘油后促发疼痛。是一种原发性血管神经性头痛,其特征通常是局限在一侧眶后、眶周或颞部的剧烈疼痛,伴有不安或焦虑以及流泪、结膜充血水肿等自主神经性症状。治疗药物种类较多,但其疗效个体差异较大。尤其是对急性发作的丛集性头痛治疗方法和效果国内报道较少。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根据国际头痛学会1988年制定的诊断标准,我院头痛门诊自2003年5月~2009年7月接诊了58例典型的丛集性头痛患者,男性48例,女性10例;年龄18~52岁,平均(33.82±6.18)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5.5年。所有病例经临床体检及头颅CT、脑电图等检查,排除高血压病、颅内占位病变、癫痫及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头痛。女性患者排除妊娠因素。

1.2临床症状与体征本组患者头痛发作相当突然,常在一天的同一时间,多发生于晚上且极为严重,持续约1小时,通常伴有同侧结膜充血、流泪、鼻溢和鼻塞。头痛发作倾向于每日一次以上,持续数周,有数月或数年间歇无头痛阶段。男性比女性更易受累(6:1),发作年龄为20~50岁。丛集性头痛发作期有时更长,并可能有霍纳综合征。其他征象(如面部麻木、眼外肌麻痹)可为调查头痛的器质疾病的原因提供线索,但器质性原因极为罕见(如蝶翼脑膜瘤)。在临床上有些患者有类似上述偏头痛神经痛样的发作,但他们每天发作并持续数月或数年,女性较男性易受累。此种状态可称为慢性偏头痛性神经痛或慢性丛集性偏头痛。

2治疗方法

2.1丛集性头痛多进行内科治疗,分为头痛发作时的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发作时治疗包括吸氧、麦角胺及皮质激素。如效果不佳,必要可选择同侧交感神经切除术(化学性或外科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于慢性则可用吲哚美辛与硫酸锂等。

2.1.1面罩吸100%纯氧(7L/min),数分钟后可获得缓解。其一般舌下含麦角胺有效。不过疼痛通常太重、太短,需要在丛集性头痛期间预防性治疗。

2.1.2酒石酸麦角胺咖啡因片(每片含酒石酸麦角胺1mg,咖啡因100mg)2片,痛时服,30分钟后若不缓解可再服1~2片,24小时内不超过6片,1周内不超过10片,也有可能发作前几小时使用栓剂,但如上所述要小心。每周可停用一次,以检查丛集性头痛是否停止。

2.1.3二甲麦角新碱:5-HT1D受体协同剂:舒马坦,异名英明格(imigran),是一种新的选择性5-HTlD受体协同剂,100mg痛时服。

2.1.4.苯噻啶0.5mg,3/d,口服。

2.1.5.皮质固醇类(泼尼松龙60mg,1/d,用几天后停止)或泼尼松片剂,初始剂量0.15mg/(kg·d),晨1次口服或分2次给药,连续5天后渐减。

2.2对于慢性偏头痛性神经痛:

2.1.吲哚美辛:口服,每天可达250mg,分2~3次服。

2.2碳酸锂:口服,0.25~2.0g/d。

3结果

本组58例患者经过治疗,临床治愈:疼痛消失,精神愉快,从未复发者22例,占37.9%。临床显效:发作控制、情绪平和、偶有轻微头痛,但病程短者34例,占58.6%。无效:症状虽有改善,但每年仍有大发作而不能正常生活者2例,占3.45%,总有效率95.45%。

4讨论

使用碳酸锂要监测血药浓度,取服药后12小时的血标本测量,治疗剂量不能大于1.2mmol/L。与药物相关的副作用包括震颤、腱反射活跃、僵直、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眼震、神经症、昏沉、嗜睡、昏迷、癫痫发作、无食欲、呕吐、腹泻、多饮、水肿、体重增加、尿毒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如有肾病、甲状腺病、心血管病或已服卡马西平的患者者则给药要相当小心丛集性头痛常见于青壮年男性患者,发作时头痛甚为剧烈,患者通常涕泪俱下,双手抱头前来就诊。常规治疗头痛的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非甾体类抗炎药和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对于缓解头痛、预防再次发作有一定作用,但是对急性发作期的头痛,使用这些药物往往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头痛持续时间在15~180min,发作频率从隔天1次到每日8次不等,男女之比约为4∶1~6∶1。此种头痛发生机制与下丘脑的生理节奏改变和神经内分泌紊乱有关,尤其是5-羟色胺的代谢异常与丛集性头痛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苯噻啶(pizotifen)为一种5-羟色胺对抗剂,并有较强的抗组胺和较弱的抗乙酰胆碱作用,适用于治疗丛集性头痛。国外亦有用苯噻啶治疗和预防丛集性头痛的报道,并将此药列为第三线药物。临床实践中确有部分患者获得了较好的疗效,根据B组患者治疗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68.97%。

当丛集性头痛发作时,注射组织胺,疼痛即行加剧,而在发病间歇期注射组织胺,一般不发生头痛。这还说明当血管已被其他原因致敏后,组织胺就成为一个诱发因素了。与偏头痛一样,也由于脑血管反应力失常造成;在眼底看到血管舒张现象,血管呈疼痛性扩张。丛集性头痛没有大脑血管痉挛引起的先驱症状,如眼冒金花等。根据上述原因,治疗上给予少量的抗组织胺药和镇静药,以减弱大脑血管的疼痛性扩张,使血管脱敏,降低血管的脆性,增强韧性。

参考文献

[1]姚刚,于挺敏.丛集性头痛治疗进展[期刊论文]-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05).

[2]李焰生.2006年欧洲神经病协会联盟偏头痛药物治疗指南的解读与思考[期刊论文]-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05).

标签:;  ;  ;  

丛集性头痛的临床治疗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