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成于存在——马克思和海德格尔艺术哲学比较研究

艺术生成于存在——马克思和海德格尔艺术哲学比较研究

论文题目: 艺术生成于存在——马克思和海德格尔艺术哲学比较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美学

作者: 张丽芬

导师: 彭富春

关键词: 艺术,存在,世界,历史

文献来源: 武汉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回顾美学和艺术史,我们发现作为美的艺术与宗教和哲学都是理性的显现,只不过它们各自的显现方式不同。现代美学将美的本性置于存在的基础,存在是比较马克思和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的根本视域。对马克思而言,存在就是感性生存,是感性活动,尤其是生产劳动。存在的发生就是感性生产生活的创造活动。而海德格尔将“存在作为存在”形成了思想主题,此存在区分于存在者也区分子存在者的存在。存在的发生就是真理的敞开。对于马克思和海德格尔而言,艺术生成于存在。正如传统哲学思考了形而上学整体,以存在作为其唯一主题的现代思想也有其独特的整体:世界、历史和语言。因此对现代艺术的思考也必须借鉴这三个维度加以阐释。本文将以存在为根本视域,从世界与历史两个维度尝试比较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对于美和艺术的思考的根本差异和内在联系。鉴于比较的要求,文章将遵循“无原则的批判”的思想方法。上篇追问艺术与世界的关系,下篇追问艺术与历史的关系。第一、二、三章构成上篇,第四、五、六章构成下篇。 第一章:马克思所思考的世界是感性的世界。此感性区分于感性直观而是感性存在、感性活动。马克思是在感性活动即劳动中揭示美的奥秘的。凭借于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与动物相区分,人创造了包括自然界在内的世界和人自身。在感性生产生活中人的感觉在实践中直接成为理论家,感觉获得了丰富和自由,因此马克思说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劳动创造了美。但是,马克思身处的现代恰恰不是感性的自由,而是感性的不自由、感性的剥夺;美的感觉和美的感觉的对象的双重剥夺。因此,马克思在人与动物的区分的准备性工作基础上,提出了人与自身的区分,并且认为人与自身的区分才是根本的问题。人与自身的区分即是人作为将来的共产主义者与作为雇佣劳动者相区分,凭借于共产主义作为对美的肯定是一切属于人的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是现实了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马克思美学的问题在于:感性还不是审美的,但感性要成为审美的。 第二章:世界经验对于海德格尔是决定性的,世界是海德格尔思想的出发

论文目录:

凡例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美和艺术如何与存在相关

上篇 艺术与世界

第一章 感性活动创造世界

第一节 生产生活的感性世界

第二节 审美自由与感性存在的世界

第二章 艺术作品设立世界

第一节 从存在者的世界到存在的世界

第二节 艺术作品中的世界和真理

第三章 生产生活的感性世界和世界的世界性

下篇 艺术与历史

第四章 艺术揭示历史

第一节 站在现实历史上的历史

第二节 艺术揭示却又超越历史

第五章 艺术为历史奠基

第一节 形而上学的历史

第二节 艺术为历史奠基

第六章 生产的历史与形而上学的历史

结语 艺术作为语言的游戏

参考书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6-03-27

参考文献

  • [1].存在、艺术与诗[D]. 赵晓芳.复旦大学2004

相关论文

  • [1].石涛画学与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研究[D]. 郝文杰.南京艺术学院2003
  • [2].海德格尔的时间性与时——间性问题研究[D]. 赵卫国.复旦大学2003
  • [3].于“无”深处的历史深渊[D]. 王俊.浙江大学2005
  • [4].批判与救赎——从存在论美学到生活诗学[D]. 张公善.浙江大学2005

标签:;  ;  ;  ;  

艺术生成于存在——马克思和海德格尔艺术哲学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