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王颖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王颖

王颖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泊头镇实验学校256800

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由于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时,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品德教育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决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另搞一套政治说教。换句话说,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如第九册《金色的鱼钩》,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班长的话: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着眉头硬咽了下去。教这段话时,我抓住“硬”字让学生理解,“硬咽”是什么意思?老班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白了,这里的“硬咽”是明明咽不下去,还要勉强往下咽。班长这样做是为了把鱼汤省下来给小战士吃,好让他们坚持走出草地。这样,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到了老班长为了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受到了舍己为人思想的教育。

二、利用课堂渗透品德教育

语文新教材注重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注重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是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注意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教材在选文上,注意选取文化内涵比较丰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加大了文学教育的分量。课文不但可以作为学生读写的范文、样本,同时还可以用来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净化灵魂、激发热情。通过语文教学可以促使人格的健全、人格的完善。几乎所有人都可以讲出自己的工作如何得益于早年语文学习的故事,因受某篇或某些课文的教化和启迪而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历程,最终成为英模人物和成功人物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语文教学的这一特点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企及的,因而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须以课文为主要工具。在语文课本中,有孔子充满积极入世精神的《论语》,表现出庄子渴望逍遥游于天地之间的潇洒的《逍遥游》,凸现出李白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峥峥挺立的人性、尊严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的充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博爱情怀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及展现出苏轼人生追求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辛弃疾洋溢着英雄情怀的“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近现代有鲁迅先生深刻犀利的《灯下漫笔》,朱自清先生清丽典雅的《荷塘月色》,汪曾祺恬淡温和、京腔京韵、洋溢着浓厚文化气息的《胡同文化》,沈从文流淌着水的柔情的《边城》,史铁生关于生与死的哲思的《我与地坛》等。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用心灵去同作者对话,同学生对话,真正地将德育渗透到课堂的环节之中,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比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我让学生讨论陶渊明的人生观,有的学生从王家大院的对联“尝读诸葛出师表寻梦拔剑报国,转忆陶潜归去来却何种豆南山”说到两种人生,一种是诸葛亮式的积极追求、立志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古剑人生”,而另一种是陶渊明式的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归隐田园的“菊花人生”。批评了陶渊明的回归,认为那是一种懦弱的行为,而只有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屈原的那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积极的人生才是令人赞许的。而另一些同学认为平平淡淡才是真,陶渊明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所做的正是他想要做的,封建社会多少的士大夫都想要走出那个扼杀人性尊严的官场,比如苏轼写过“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而李白也说“人生在杨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他们虽然心向往之,却没有真正地走向田园,只有陶渊明能“不为五斗米折腰”,并毅然绝然地走向诗意的生活,这种选择本身就证明了陶渊明的气节。而我们的生命中也有着这样那样的诱惑,使人难以割舍,只有学会果断地放弃,才能拥有更美的人生。这样的课堂,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升华。

三、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受到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讲解中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充满激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奋,从而博得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笔者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总结全文:回顾这篇课文,作者离开自己的祖国,心情异常复杂。这包括对亲友送别的由衷感激,对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对自己离国而去的深深自责,对祖国前途命运的热切希望。从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郑振铎先生的殷殷爱国志、拳拳爱国情。教师的激情感染了学生,使他们对作者无比热爱祖国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把德育悄无声息地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提高。

标签:;  ;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王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