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区变迁研究 ——以温州“泽雅纸山文化区”为例

传统文化区变迁研究 ——以温州“泽雅纸山文化区”为例

论文摘要

文化区(Culture Area)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是由文化现象从文化源地发展开来,并向各方面扩散,主导文化现象均质分布、相对稳定的文化特征分布区域。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区域内部制度的变迁和科技的革新,传统文化区内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等最初作为创造经济增长的先进生产技术,不断淡化其经济职能,逐渐演化成仅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象征,其生存空间面临严峻的挑战。为此,本文采用多学科综合的方法进行探讨。将作为传统文化区代表的“泽雅纸山文化区”作为案例,把该文化区的形成放在当时独特的历史阶段和相对应的人地关系中,并采用文献数据检索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反映泽雅纸山文化区的变迁过程,为传统文化区的发展和可持续传承服务。本文在对文化区理论的起源、发展、内涵和外延梳理的基础上,从文化区变迁角度,以文化区的发展与制度变迁、技术之间的关系为核心,选择温州“泽雅纸山文化区”进行个案研究,试图在理清温州“泽雅纸山文化区”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同时,探讨传统文化区的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的影响及技术对文化区的作用,最后提出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是文化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本文共由序言和正文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序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为相关理论综述。首先通过整理文化区理论的起源、发展和研究现状,梳理了文化区的概念和研究范畴,提出当前传统文化区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本文对制度和技术的文献进行研究,深层发掘两大因素对文化区发展的作用。第三章概述了“泽雅纸山文化区”发展情况,提出其结构、性质和范围,并对区内的主要文化现象——手工造纸的工艺、工序和用途进行整理,其中重点界定了纸山文化区的内涵,即以手工造纸为核心文化因素,包括造纸的现存的二十多道工序(相传有七十二道)、造纸工具、造纸作坊群以及以手工纸销售所形成的集市、街道和传统民居等形式的传统文化区。第四章重现了制度变迁和技术变迁下的“泽雅纸山文化区”的历史发展路径,指出制度和技术对文化区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五章提出结论和反思。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即制度和技术的合力推动是“泽雅纸山文化区”变迁的主要动力,并提出值得进一步反思的问题。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序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文化区相关理论综述
  • 2.1 文化区理论研究概述
  • 2.1.1 文化区的国外研究状况
  • 2.1.2 文化区的国内研究趋势
  • 2.2 文化区的研究范畴
  • 2.2.1 文化区的概念
  • 2.2.2 文化区的空间结构
  • 2.2.3 文化区的类型
  • 2.2.4 传统文化区的划分
  • 2.3 制度变迁、技术进步与文化区发展的关系
  • 2.3.1 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
  • 2.3.2 制度变迁与文化区发展
  • 2.3.3 技术变迁理论的概述
  • 2.3.4 制度和技术共同演化下的文化区发展
  • 3 "泽雅纸山文化区"的发展概况
  • 3.1 "泽雅纸山文化区"结构、性质和范围
  • 3.1.1 "泽雅纸山文化区"概述
  • 3.1.2 "泽雅纸山文化区"的结构
  • 3.1.3 "泽雅纸山文化区"的性质
  • 3.2 "泽雅纸山文化区"的手工造纸的工序、工具和用途
  • 3.2.1 泽雅手工造纸工艺的工序
  • 3.2.2 泽雅手工造纸工艺的主要设施和工具
  • 3.2.3 泽雅手工造纸的用途
  • 4 制度、技术变迁与"泽雅纸山文化区"
  • 4.1 制度变迁下的"泽雅纸山文化区"
  • 4.1.1 手工造纸的迁徙与内部宗室的形成
  • 4.1.2 泽雅手工纸的主要变迁过程
  • 4.1.3 "泽雅纸山文化区"的制度变迁过程
  • 4.2 制度变迁对"泽雅纸山文化区"发展的效应
  • 4.2.1 官方、宗族、家庭制度对"泽雅纸山文化区"发展的效应
  • 4.2.2 交易制度对"泽雅纸山文化区"发展的效应
  • 4.2.3 股份制度对"泽雅纸山文化区"发展的效应
  • 4.2.4 非正式制度对"泽雅纸山文化区"发展的效应
  • 4.3 技术变迁下的"泽雅纸山文化区"
  • 4.3.1 手工造纸生产工具的变化
  • 4.3.2 手工造纸生产工艺的变化
  • 4.3.3 机械造纸的冲击
  • 4.4 制度—技术共同变迁下的"泽雅纸山文化区"
  • 4.4.1 合力下的纸山文化区外部表现形式
  • 4.4.2 制度、技术影响下的"纸山文化区"
  • 5 结语
  • 5.1 主要结论
  • 5.2 对传统文化区研究的反思
  • 5.2.1 社会进步、经济技术水平提高与古村落转型之间的关系
  • 5.2.2 古村落保护与消失,农民守土与离土
  • 5.2.3 传统文化区的保护研究应放在一个开放的系统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市民公共文化区设计》[J]. 皖西学院学报 2019(05)
    • [2].城镇化进程中石门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 同行 2016(08)
    • [3].论黑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J]. 北方文学 2016(23)
    • [4].汉字里的中国故事——品味古老厚重的中原文化,领略汉字之美[J]. 南腔北调 2017(04)
    • [5].语言:民族文化的活化石[J]. 北方语言论丛 2016(00)
    • [6].中原文化在法语国家外宣研究[J]. 北方文学 2017(08)
    • [7].见证历史文化的交错与融合张多勇[J]. 丝绸之路 2017(15)
    • [8].沈阳市成立市级社区文化发展研究会[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9(05)
    • [9].淮扬文化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 [10].吉林省文化区划分研究[J]. 度假旅游 2018(10)
    • [11].文化空间视角下僰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9(10)
    • [12].面向未来的两岸文化认同建构——以闽台童书创意产业为中心[J]. 法制与社会 2019(28)
    • [13].想象2020年的香港 西九文化区的灵感启示 Part1他们眼中的西九文化区[J]. 明日风尚 2010(10)
    • [14].西九文化区[J]. 城市环境设计 2014(06)
    • [15].整合文化资源,打造祈福品牌,强力推进北镇文化大发展[J]. 大众文艺 2017(24)
    • [16].郑文化的内涵及其研究资源[J].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17(05)
    • [17].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中央文化区发展战略[J]. 中国国情国力 2016(03)
    • [18].在2018年全省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戏剧文学 2018(03)
    • [19].新时期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探讨[J]. 中国集体经济 2018(30)
    • [20].分析吉林省文化区划分[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6(12)
    • [21].坚持文化自信 复兴中原文化——对文化自信与文化强省精神内涵的理解[J].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8(12)
    • [22].以文化为主导的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J].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9(03)
    • [23].文化分类、文化发展和文化推广的互动研究[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 [24].潜心开掘文化产业品牌价值,有效传播标志性品牌影响力[J]. 上海视觉 2019(01)
    • [25].艺术人类学视野下辽西古文化区原始雕像艺术研究[J]. 文化学刊 2019(04)
    • [26].“韶文化”命名溯源及其文化性格[J]. 韶关学院学报 2018(10)
    • [27].香港西九龙文化区的总体规划[J]. 演艺科技 2013(01)
    • [28].大湾区独特文化魅力的诗意彰显与活态传承——2017-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民间文艺观察[J]. 粤海风 2019(01)
    • [29].“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边疆”[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 [30].关于东北地区民族文化区划分的探讨[J]. 戏剧之家 2016(22)

    标签:;  ;  ;  ;  ;  

    传统文化区变迁研究 ——以温州“泽雅纸山文化区”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