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强度及时间窗骨骼肌缺血后处理对兔心肌的保护作用

不同强度及时间窗骨骼肌缺血后处理对兔心肌的保护作用

论文摘要

冠心病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中心肌梗死的血管再通是重要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临床冠状动脉内溶栓、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及冠状动脉搭桥术等治疗手段的广泛应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也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因此,寻求可行和有效的治疗措施以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自从Murry等首次提出心肌缺血预处理这种内源性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后,已有大量研究证实无论是心肌直接的缺血预处理还是远端缺血预处理,均可起到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但由于临床上缺血事件发生的不可预知性,使预处理的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自从Zhao等学者提出缺血后处理并证实与预处理具有相似的保护作用后,人们开始对这种临床操控性很强的处理方法在各种动物模型上进行研究。所谓后处理,包括心肌直接后处理及远端后处理,但远端后处理与心肌直接后处理相比,更具有避免进一步侵入性损伤心肌的优点。目前人们对远端后处理的研究已经从脑、肾等重要脏器发展到了骨骼肌这种安全、简单的组织,也已有研究表明骨骼肌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具有较好保护作用,但骨骼肌缺血后处理的实施时间窗和处理强度与保护作用的关系,以及较好的后处理模式目前尚不知晓。一般认为,与心、脑、肾等脏器相比,骨骼肌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增强,所以理论上骨骼肌后处理的缺血时间“阈值”或许比其它脏器后处理时间延长,才能达到或超过保护“阈值”,而起到心肌保护作用。另外,有研究表明,这种后处理多在再灌注早期实施才能发挥保护作用,根据不同组织和器官,后处理实施的时间窗也有所不同,因此,骨骼肌后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到底有无导致心脏保护作用的骨骼肌缺血强度的“阈值”存在,即是否为“全”和“无”的关系,还是一种随骨骼肌缺血强度变化,保护作用也随之变化的过程;以及不同的后处理实施的时间窗对保护作用是否有影响,目前均尚不知晓。目的:研究不同强度及时间窗骨骼肌缺血后处理对兔心肌的保护作用,为寻找较理想的骨骼肌后适应心脏保护处理模式提供实验依据。分组与方法:42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购自河北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雄性,体重2.5-3.0Kg,随机分成7组各6只,如:1)假手术组(Sham,S):仅手术开胸暴露心脏、左室支穿线,不结扎;2)缺血对照组(Control,CON):左室支结扎45min,后再灌注120min;3)延迟6min骨骼肌后处理组(6min-delayed skeletal muscle postconditioning,6M-DSP ):结扎左室支45min时再灌注心肌,与此同时开始双下肢5min后处理;4)延迟1min骨骼肌后处理组(1min-delayed skeletal muscle postconditioning,1M-DSP):结扎左室支40 min时开始双下肢5min后处理,然后双下肢与心肌同时再灌注;5)骨骼肌后处理组(Skeletal muscle postconditioning,SP):结扎左室支39 min时开始双下肢5min后处理,在心肌再灌注前1min结束双下肢后处理;6)骨骼肌后处理强度增强组(Strengthen skeletal muscle postconditioning,SSP):结扎左室支33min时开始双下肢5min缺血/1min再灌注两次循环后处理,在心肌再灌注前1min结束双下肢后处理;7)骨骼肌后处理强度减弱组(Weakened skeletal muscle postconditioning,WSP):结扎左室支41min时开始双下肢3min后处理,在心肌再灌注前1min结束双下肢后处理。本实验采用兔在体心脏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回旋支的左室支中点法制作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游离双下肢髂外动脉并用动脉夹夹闭固定部位一定时间方法制作骨骼肌短暂缺血模型,采用伊文思兰蓝(Evans)加TTC双重染色法染色确定心肌缺血区及梗死区范围,采用面积测量及称重法两种方法测定梗死范围大小。结果:1各组动物血液动力学和一般情况指标观察1.1血流动力学指标各组实验动物在基础值、缺血期45min及再灌注1h、2h时的心率(HR,次/分)、平均动脉血压(MAP,mmHg)均未见统计学差异。在实验过程中,各组实验动物在不同时间点的心率(HR,次/分)总体有下降趋势,平均动脉血压(MAP,mmHg)在缺血时亦有下降趋势,在再灌注2h末基本恢复到缺血前水平,但这种变化未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1.2各组动物基础值指标实验过程中,各组动物在体重(G)、左室重量(LV)、缺血区重量(AAR)之间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心肌缺血及梗死范围:2.1各组动物之间缺血区范围比较:以缺血区与左心室的面积比及重量比来表示缺血区范围,分别以AAR/LVs(面积比)和AAR/LVg(重量比)表示。缺血对照组(CON)、延迟6min骨骼肌后处理组(6M-DSP )、延迟1min骨骼肌后处理组(1M-DSP)、骨骼肌后处理组(SP)、骨骼肌后处理强度增强组(SSP)、骨骼肌后处理强度减弱组(WSP)六组之间心肌缺血程度(AAR/LVg、AAR/LVs)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2各组之间梗死区范围比较:以梗死区与缺血区的面积比及重量比来表示梗死区范围,分别以AN/AARs(面积比)和AN/AARg(重量比)表示。与缺血对照组(CON)相比,1M-DSP组的心肌梗死程度明显减小(CON:AN/AARg 36.06%±5.74%、AN/AARs 33.46%±7.20% vs 1M-DSP:AN/AARg 20.80%±5.30%、AN/AARs 19.18%±4.53%,P<0.05);与缺血对照组(CON)相比,SP组心肌梗死范围明显减小(CON:AN/AARg 36.06%±5.74%、AN/AARs 33.46%±7.20% vs SP:AN/AARg 18.04%±5.84%、AN/AARs 18.81%±8.83%,P<0.05);与缺血对照组(CON)相比,SSP组心肌梗死范围亦明显减小(CON:AN/AARg 36.06%±5.74%、AN/AARs 33.46%±7.20% vs SSP:AN/AARg 18.62%±6.25%、AN/AARs 17.11%±7.74%,P<0.05);但以上1M-DSP、SP、SSP三组之间心肌梗死面积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而6M-DSP、WSP两组与缺血对照组(CON)相比,则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血清肌酸激酶(CK)及乳酸脱氢酶(LDH)3.1血清肌酸激酶(CK)的变化:CK变化趋势与上面各组心肌梗死范围变化相一致,在心肌再灌注2h末Sham、1M-DSP、SP、SSP四组CK值显著低于CON组(P<0.05),而6M-DSP、WSP两组与CON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3.2乳酸脱氢酶(LDH)的变化:LDH各组基础值无统计学差异,再灌注2h末Sham组LDH值显著低于CON、6M-DSP、1M-DSP、SP、SSP、WSP六组,而这六组之间的变化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1本研究发现,骨骼肌缺血后处理可以明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表现为后处理组与缺血对照组相比,可以明显降低血清肌酸激酶(CK)值,并且可明显降低梗死范围。2本实验研究发现,对于兔骨骼肌后处理,5min缺血/1min再灌注一个周期的强度可以明显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而两个周期并没有产生更强的保护作用,但是减弱骨骼肌后处理至3min缺血/1min再灌注一个周期,则保护作用消失。3本研究发现,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时间窗在再灌注的早期,即在心肌再灌注开始1min前完成骨骼肌的远端后处理;后延1min,即在再灌注的同时完成骨骼肌后处理同样具有明显保护作用,虽有所下降,但未表现显著性差异;但若再后延5min,即在再灌注5min时完成骨骼肌后处理,则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消失。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不同强度及时间窗骨骼肌缺血后处理对兔心肌的保护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缺血后处理的研究现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磨削到精加工:增材制造的后处理解决方案[J]. 现代制造 2020(20)
    • [2].远端缺血后处理对脑缺血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01)
    • [3].家蚕农药中毒的预防措施及中毒后处理[J]. 现代农业科技 2013(04)
    • [4].药物性缺血后处理及远程缺血后处理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J]. 医学综述 2011(15)
    • [5].心肌缺血后处理与缺血预适应的相关性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08)
    • [6].酸中毒、活性氧簇与心肌缺血后处理[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8(S1)
    • [7].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对婴幼儿体外循环中肺损伤的影响[J]. 江西医药 2017(02)
    • [8].远端缺血后处理缓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7(04)
    • [9].缺血后处理激活自噬保护皮瓣机制研究[J]. 中国美容医学 2013(02)
    • [10].缺血预处理联合后处理的肺保护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16)
    • [11].缺血后处理的研究进展[J].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2(03)
    • [12].缺血后处理对保护皮瓣的作用机制研究[J]. 中国美容医学 2011(03)
    • [13].缺血后处理的研究现状[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0(02)
    • [14].缺血后处理的研究进展[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0(05)
    • [15].缺血后处理在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0(34)
    • [16].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对兔移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比较[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6(10)
    • [17].全自动酶免后处理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的应用评价[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02)
    • [18].中国后处理坎坷前行[J]. 中国核工业 2015(01)
    • [19].从埃克松厂浅议后处理厂安全特点[J]. 核安全 2013(S1)
    • [20].缺血后处理的肺保护作用研究进展[J]. 海南医学 2014(01)
    • [21].联合应用远程缺血后处理和药物性缺血后处理的脑保护作用研究现状[J]. 西南军医 2013(01)
    • [22].缺血后处理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果及机制探讨[J]. 山东医药 2013(14)
    • [23].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肝大部切除后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03)
    • [24].缺血后处理兔心肌蛋白质组学双向凝胶电泳分析的初步研究[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0(07)
    • [25].缺血后处理对犬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J].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0(06)
    • [26].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9(12)
    • [27].依达拉奉和远隔缺血后处理对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5(06)
    • [28].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氧自由基的影响及意义[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4(05)
    • [29].线粒体功能在缺血后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效应中的作用[J]. 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 2014(01)
    • [30].两种不同后处理措施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07)

    标签:;  ;  ;  ;  ;  

    不同强度及时间窗骨骼肌缺血后处理对兔心肌的保护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