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区域流行的相关性分析

小麦条锈病区域流行的相关性分析

论文题目: 小麦条锈病区域流行的相关性分析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植物病理学

作者: 陈刚

导师: 曾士迈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空间动态,区间流行,相关性分析

文献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小麦条锈病多年来的流行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小麦条锈病在1950、1964、1990、2002年四次大流行。尽管我们尽了一切努力来控制这个病害的流行,可是这种大流行似乎隔一定年限就会发生一次。它是一种大区流行病害,其夏孢子可以随气流远程传播。为了探明其大区流行规律,实现对这种病害的宏观管理和超长期预测,有必要对其主要流行区域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这几十年来经过许多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数据,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因而,本研究搜集现有的历年来多个科研院所和农业机构中的数据资料,并根据历史经验及马占鸿、石守定研究的小麦条锈病越夏越冬区划,选出典型区域甘肃天水、陕西汉中、四川马尔康、陕西西安、河南郑州,同时选出数据相对较全的西安和郑州作为远程传播的相关分析验证,力求分析小麦条锈病病害发生的相关关系。 本论文的主要分析数据有病情数据、气象数据。数据分别来源于《农作物病虫长期运动规律与预测》,全国小麦条锈病测报点病情数据;1950-2000年全国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数据来源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测报处。甘肃天水、陕西汉中、川西北马尔康、陕西西安、河南郑州1988—2000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来源于国家气象局气象中心资料室。在气象数据中主要选择了与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关系密切的几个因子,降雨量、相对湿度、最大风向、平均风速、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时间选择为3月1日至5月31日。 在分析前人小麦条锈病相关因子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以其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越冬区初步区划的数据分析为依据,对甘肃天水、陕西汉中、川西北马尔康、陕西西安、河南郊州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流行的相关性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由于小麦条锈病是大区流行病害,因此在研究两个区域空间动态和传播关系时,对气象数据中的平均风速和最大风向进行了数据转换,首次引入了风量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风量值引入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在研究两地影响相关时,在地理方位和气象数据上给予了较为准确的数值,同时对病害的空间有效传播力给予定量值,把在相关分析中不能量化的最大风向给予数值化。计算风向影响值,某地对其他两地的风向影响值定义为该地风向与其他两地方向夹角的余弦值。计算风量值,等于某地风速与对其他两地风向影响值的乘积。以川西北马尔康、甘肃天水、陕西汉中三地为例,甘肃天水与上述两地在地理方位上各呈30度等腰三角形关系,天水与郑州斜率是0.086331,弧度值是0.086117,与西安的斜率是-0.13559,弧度值0.13477,以此为例,设川西北马尔康的风速为υ,对天水和汉中的风量值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υ汉中=υ×Infect汉中=υ×COS(α-0) υ天水=υ×Infect天水=υ×COS(α-π/6) 在对两个区域的小麦条锈病流行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时,对影响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贝叶斯逐步判别的分析方法,初步明确了历史资料上的核心区域甘肃天水的病害发生流行对其他区域的影响,证明了甘肃天水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流行对川西北马尔康和河南郑州有相当大的影响,其中对川西北马尔康回代准确率为100%,交叉检验准确率为81.82%,对河南郑州回代准确率为92.31%,交叉检验准确率为74.36%,而与陕西汉中和西安的相关性不高。本次研究是尝试为小麦条锈病预警系统的中长期预测预报系统的建立打下基础,同时能为研究机构在调查病害发生时节约经费,为各小麦种植区的植保部门和生产部门提供综合防治的决策依据。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条锈病流行历史及研究现状

1.1.1 小麦种植区域及条锈病的发生和危害

1.1.2 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

1.2 大区流行病害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小麦条锈病流行相关因子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分析

2.1.1.数据来源

2.1.2.数据的标准化

2.1.3.建立区域相关分析数据库

2.2 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越冬区的生态区划

2.2.1 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区划分析

2.2.2.越冬区的区划

第三章 小麦条锈病区域流行的相关性分析

3.1 主成分及贝叶斯法的应用

3.1.1 预测指标的分析

3.1.2 概率模式分类的应用

3.1.3 Bayes预警分类器的误判概率估计

3.2 材料和方法

第四章 结论和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1

附录2

发布时间: 2006-04-05

参考文献

  • [1].青海省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研究[D]. 姚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 [2].来自华山新麦草抗小麦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小偃6号高温抗条锈性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D]. 曹张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 [3].微丝骨架Actin介导的拟南芥免疫反应及其抗小麦条锈病机制研究[D]. 张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 [4].禾本科杂草与小檗在小麦条锈病发生与病原菌毒性变异中的作用研究[D]. 王志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 [5].8个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小种(致病类群)遗传差异研究[D]. 孟亚雄.甘肃农业大学2011
  • [6].小麦内生细菌的种群多样性调查及其在小麦条锈病生物防治中的利用研究[D]. 庞发虎.广西大学2016
  • [7].小麦条锈病遥感监测及网络信息平台构建[D]. 冷伟锋.中国农业大学2015
  • [8].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及生态控制研究[D]. 沈丽.西南大学2008
  • [9].小麦条锈病潜育期遥感监测及分子检测技术研究[D]. 刘琦.中国农业大学2016
  • [10].活性氧、一氧化氮、细胞质游离钙离子和G蛋白在小麦对条锈菌过敏性坏死反应中的作用[D]. 龙书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及生态控制研究[D]. 沈丽.西南大学2008
  • [2].中国西北越夏区小麦条锈菌分子流行学研究[D]. 陆宁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 [3].中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分子标记的研究[D]. 曹丽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 [4].我国普通小麦品种抗条锈病新基因的发掘和分子作图[D]. 代君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 [5].小麦受条锈菌侵染后防卫基因的表达特征及其克隆[D]. 崔素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 [6].陇南小麦品种抗条锈基因解析及利用评价[D]. 金社林.中国农业大学2005
  • [7].小麦品种C591中一个主效抗条锈病基因的定位与分子标记研究[D]. 李勇.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 [8].中国小麦品种条锈鉴定及抗条锈新基因YrZH84的分子标记[D]. 李在峰.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 [9].小麦对条锈病、白粉病和衰老抗性的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D]. 罗培高.四川农业大学2006
  • [10].中国小麦条锈菌优势种群预测及主要流行菌系的AFLP指纹分析[D]. 王保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标签:;  ;  ;  ;  

小麦条锈病区域流行的相关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