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分布论文-李佳,侯俊青,赵子闻,武琳慧,赵曼平

水质分布论文-李佳,侯俊青,赵子闻,武琳慧,赵曼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质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乌梁素海,冰封期,浮游藻类,营养盐

水质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侯俊青,赵子闻,武琳慧,赵曼平[1](2019)在《乌梁素海冰封期浮游藻类分布特征研究及水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乌梁素海冰封期的浮游藻类分布特征及其与营养物质的关系以及水质状况,文章分析了浮游藻类群落结构以及与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并且揭示营养物质在冰-水介质的分布规律,进而对冰封期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冰封期水体浮游藻类群落组成表现为绿藻-硅藻型,藻类数量的分布特征表现为:湖区中部>湖区进水口>湖区出水口。相关性分析显示总磷是影响冰封期乌梁素海浮游藻类的生长限制因子。营养物质总氮的垂向分布规律为:水体>冰体,冰-水界面冰>表层冰,总磷和总有机碳呈现不同规律;通过水质理化指标和藻类多样性指数综合评价得出结冰期湖泊处于中富营养状态。(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李红海,夏梦雨,冯德金[2](2019)在《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水质分析及植物分布与水质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湖北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2014-2018近5年的水质进行监测分析,进一步了解湿地公园内植物特征及水质状况,并对湿地公园水质监测结果及其与植物分布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湿地公园白家湾进水口、余家湖出水口两个监测断面,整体水质处于Ⅱ类标准,化学需氧量优于国家Ⅰ类水质标准,由于余家湖断面存在有机污染物排放且管理不到位,导致2017-2018年有机物含量波动较大,特别是溶解氧含量降低,总磷含量增加。不同植物在不同水环境生长区域,对水质影响不同,从而影响湿地公园水质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李圣品,李文鹏,殷秀兰,金爱芳[3](2019)在《全国地下水质分布及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13—2017年地下水监测站点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统计地下水质监测指标的变化特征,筛查影响地下水质的主要指标,研究地下水质变化规律。选取2013—2017年具备连续监测数据的地下水监测井,对常规20项监测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就监测站点水质指标而言,总硬度、铁、锰、"叁氮"等超标率均达到了10%及以上,是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的主要指标。总硬度超标集中在华北、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的监测井,超标率在各省市间差别较大。氨氮超标率在各省市地区的监测井中差别较大,超标较为严重的省份是黑龙江、江苏、广东和宁夏。硝酸盐氮超标率年际变化稳定,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监测井中硝酸盐氮超标较为严重。亚硝酸盐氮超标在华北、东北和西北,以及上海、江苏、湖北、广西和贵州的监测井中较为严重。铁、锰超标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中南地区的监测井中,东叁省、安徽、湖北、四川、宁夏等省份尤其严重。基于地下水监测井统计数据,在全国尺度上对地下水质量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总结出了地下水监测中需要着重关注的指标,如"叁氮"总硬度,铁、锰等。(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9年06期)

木哈代思·艾日肯,买买提·沙吾提,依克丽曼·阿布都米提,马春玥[4](2019)在《渭干河—库车河绿洲地表水水质空间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6年4月及2017年5月野外水质考察数据,结合Gibbs图、Piper叁线图和地统计学方法对西北典型干旱区渭干河—库车河绿洲地表水水质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探讨区域地表水水质状况,依期为该绿洲水资源管理与评价提供有利依据。研究结果表明:2016年研究区灌溉水水质指标(pH、EC、TDS、Cl~-、Ca~(2+)、K~+、Mg~(2+))含量相对2017年较高,而SO_4~(2-)、HCO_3~-、Na~+含量比2016年高,结合Piper图可以初步判断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SO_4-Na-Mg、Cl-SO_4-Ca-Mg、HCO_3-Cl-SO_4-Na-Ca-Mg,其水化学组成整体的自然起源主要受自身蒸发-浓缩与风化溶解作用的共同影响。地表水水质指标(EC、Ca~(2+)、Na~+、Mg~(2+)、Cl~-、SO_4~(2-))在空间分布上基本相似,且在库车河中下游较为显着,其主要原因是研究区地势北高南低地形等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加剧盐渍化程度,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黄兵,姜恒,钱湛,龙秋波[5](2019)在《环洞庭湖区地下水水质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环洞庭湖区地下水水质空间分布特征,以环洞庭湖区195眼监测井的地下水监测成果为研究对象,选取铁、锰、铬、砷作为水质指标,在对其监测结果进行含量特征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采用ArcGIS中反距离权重法进行空间插值分析,得到4个水质指标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元素超标率次序为锰>铬>铁>砷,最大超标倍数和平均超标倍数次序为铬>锰>铁>砷;铁元素污染地方主要分布在南县、安乡、澧县、华容、汉寿、鼎城区的部分区域;锰元素污染主要集中在"四口"河系和湘、资、沅、澧"四水"及洞庭湖周边区域;铬元素污染主要集中在南县、安乡、汉寿、鼎城区、湘阴、汨罗等县城周边区域;砷元素主要分布在沅水叁角洲、沅江、湘阴等地区,其他地区有零星分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10期)

汤云,卢毅敏,吴升[6](2019)在《闽江流域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源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闽江流域河流中的污染物来源和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利用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流域内20个监测断面的8项水质指标月均值监测数据,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对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水质在时间上可划分为T1时段(4—12月份)、T2时段(1—3月份);T1时段水质较好,氨氮是主要污染物,污染源以农业污染为主;T2时段的主要污染物是氨氮和总磷。在空间上可划分为3个群组。S1组主要位于建溪下游、沙溪、大樟溪、闽江干流,水质最差,污染物以营养盐为主,耗氧有机物次之,污染源为福州、叁明、南平市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和禽畜养殖污水;S2组位于沙溪下游、富屯溪,水质最好,污染物主要是面源污染中的营养盐污染,水体自净能力良好;S3组位于建溪中上游、富屯溪中上游,污染源主要是农业面源污染。研究成果可为闽江流域的污染治理和水质改善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9年08期)

祝华,汪小龙[7](2019)在《千湖之省凸显节水之重》一文中研究指出6月18日,漫步宜都市贵子湖,飞鸟戏水,游人信步,好一幅人水和谐的景象。2017年,宜都市等8个县市被首批纳入我省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城市。5月以来,恩施市、宜都市等4个县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相继通过省级验收。千湖之省的湖北,一直因水而(本文来源于《湖北日报》期刊2019-06-23)

沈琳璐,廖晓斌,刘早红,陈梦怡[8](2019)在《某水库夏季水质垂直分布原因分析及启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监测某水库夏季水质多项指标((水温、pH、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总有机碳(TOC)、氨氮(NH_4~+-N)、铁(Fe)、锰(Mn)、硫化氢(H_2S))垂向分布,探究其成因。结果表明,该水库水质呈明显垂直分布,距水面2~16 m,水温从32.2℃降至23.5℃,DO从8 mg/L急剧降至0.26 mg/L;上层水体呈弱碱性,深层呈弱酸性;有机物含量垂向变化不大(1.50~2.20 mg/L);氨氮浓度随水深增加而增大,在6m、10 m处发生2次突跃;距水面10 m处出现Fe、Mn污染问题;水深12 m处H_2S浓度突增。根据水质分层特征,提出应对对策,帮助以该水库为水源的水厂合理选择取水点,确保城市供水安全。(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S1期)

王薇,王中玉,白小晶,徐卫刚,魏东洋[9](2019)在《北方典型城市不同类型河流的水质空间分布与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监测数据,系统分析了某北方典型城市3种不同类型河流的水质空间分布,探讨了各水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通过聚类分析对水质进行空间分组,结果表明:3条河流综合的水质空间相似性较为一致,均表现为上游或中上游断面平方欧氏距离较为接近,下游或中下游断面亦同。单一河流与3条河流总体的相关性分析分别得到P<0. 05和P<0. 01水平下显着相关的水质指标。极显着相关(P<0. 01)的水质指标回归分析结果表明:TN与NH_3-N、COD与BOD5之间拟合效果较好,相互之间解释力较高,但TP与NO_3~--N、TN与NO_3~--N之间尽管极显着相关,但拟合结果较差,相互之间并没有较好的解释力,且即使变换其他形式的拟合方程,其效果也不佳。(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徐好[10](2019)在《南四湖水质时空分布及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四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和调蓄的重要湖泊,一直以来湖泊水质受到广泛关注。但随着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南四湖的水质恶化。本文以DO、COD、TN、TP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近十年来的监测数据,研究分析了南四湖水质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并利用水质标识指数法和模糊评价法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根据南四湖四个湖区的水质变化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南四湖的水质得到明显提升。通过南四湖年内的水质指标对比,2014年和2016年南四湖非汛期的COD浓度均值略高于汛期,是汛期的1.12和1.18倍;非汛期TN浓度均值是汛期的1.23倍和1.26倍,非汛期的TP含量也大于汛期,同时DO在汛期的浓度总体大于非汛期。通过南四湖2014年和2016年汛期与非汛期的DO、COD、TN和TP的浓度对比,显示南四湖汛期水质优于非汛期。(2)南四湖的四个湖区中,南阳湖水质污染最重,微山湖水质相对较好,整体呈现由北向南水质变好的趋势。南四湖湖区周边COD、TN、TP浓度污染浓度高于湖心区,这与水质优劣的分布特征相一致,湖心水质好于湖区周边。从垂直方向上,各水质指标浓度基本随深度增加而下降,表明南四湖表层水质劣于深层。(3)利用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综合水质标识指数和模糊评价等方法对2006-2016年的南四湖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16年四个湖区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I为3.796、3.446、3.350和3.128,水质达到Ⅲ类标准,总体比2006年优化1-2个水质指标,水质有所改善。南阳湖和独山湖水质标识指数高于昭阳湖和微山湖,微山湖水质相对更好。该论文的研究可为南水北调东线调水以来的南四湖水环境管理及水质改善提供指导,对于湖泊生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9-06-01)

水质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湖北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2014-2018近5年的水质进行监测分析,进一步了解湿地公园内植物特征及水质状况,并对湿地公园水质监测结果及其与植物分布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湿地公园白家湾进水口、余家湖出水口两个监测断面,整体水质处于Ⅱ类标准,化学需氧量优于国家Ⅰ类水质标准,由于余家湖断面存在有机污染物排放且管理不到位,导致2017-2018年有机物含量波动较大,特别是溶解氧含量降低,总磷含量增加。不同植物在不同水环境生长区域,对水质影响不同,从而影响湿地公园水质发展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质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李佳,侯俊青,赵子闻,武琳慧,赵曼平.乌梁素海冰封期浮游藻类分布特征研究及水质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

[2].李红海,夏梦雨,冯德金.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水质分析及植物分布与水质的关系[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李圣品,李文鹏,殷秀兰,金爱芳.全国地下水质分布及变化特征[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9

[4].木哈代思·艾日肯,买买提·沙吾提,依克丽曼·阿布都米提,马春玥.渭干河—库车河绿洲地表水水质空间分布特征[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9

[5].黄兵,姜恒,钱湛,龙秋波.环洞庭湖区地下水水质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6].汤云,卢毅敏,吴升.闽江流域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源解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9

[7].祝华,汪小龙.千湖之省凸显节水之重[N].湖北日报.2019

[8].沈琳璐,廖晓斌,刘早红,陈梦怡.某水库夏季水质垂直分布原因分析及启示意义[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

[9].王薇,王中玉,白小晶,徐卫刚,魏东洋.北方典型城市不同类型河流的水质空间分布与相关性分析[J].环境工程.2019

[10].徐好.南四湖水质时空分布及评价研究[D].济南大学.2019

标签:;  ;  ;  ;  

水质分布论文-李佳,侯俊青,赵子闻,武琳慧,赵曼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