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研究

孙中山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研究

论文摘要

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付出了毕生的精力。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从此,中国主权逐步丧失殆尽,外国资本主义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对外妥协投降,沦为帝国主义奴役中国人民的工具。国家不能独立,人民的生命就没有保障。孙中山领导自己的政党和同志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腐朽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在长达三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以其革命家的宽阔胸襟和坚韧不拔的意志,逐步把反对封建专制和殖民统治结合起来,不断地融入国内外新的革命潮流之中,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孙中山不仅是一个身体力行的革命实践家,而且是一个开明进步的思想家,他不仅以其光辉的革命业绩名垂青史,还以其卓越的理论建树,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漫长的革命实践中,他创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的同时,逐渐形成和完善了著名的民生主义,作为他发展经济和建设国家的指导思想,从而谱写了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篇章。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生活中,交织着复杂而尖锐的矛盾,所有这些,无一不在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中得到反映。作为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孙中山把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丰裕美好视为毕生奋斗的目标。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的民生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扬弃了农民阶级社会经济纲领中的平均主义和改良派的“普鲁士式道路”的倾向,为中国的资本主义化铺平了一条与民主革命政治路线相适应的、迅速发展的道路,并高瞻远瞩,规划了气魄宏大的建设蓝图。 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伦理思想被打上了深深的道德烙印。孙中山既继承了我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1 国内研究孙中山伦理思想概况
  • 1.2 国外研究孙中山伦理思想概况
  • 第二节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 2.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2 本研究的立论依据
  • 2.3 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一章 民生主义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
  • 第一节 社会历史背景
  • 1.1 近代社会的空前灾难和民族救亡运动的兴起与高涨
  • 1.2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和知识分子的新觉醒
  •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 2.1 “以民为本”——儒家思想与民生主义
  • 2.2 “上善若水”——道家思想与民生主义
  • 2.3 “兼爱”与“博爱”——墨家思想与民生主义
  • 2.4 中国伦理思想在近代的变迁的影响
  • 第三节 西方社会上升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
  • 3.1 西方近代民主政治思想的主导作用
  • 3.2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
  • 3.3 人文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
  • 3.4 基督教的博爱思想的影响
  • 3.5 各种社会改革思想的影响
  • 第二章 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结构及特征
  • 第一节 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
  • 1.1 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 1.2 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
  • 1.3 民生主义和三民主义的关系
  • 第二节 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体系构成
  • 2.1 注重民生的历史动力论
  • 2.2 强调互助的社会进化论
  • 2.3 道德的发展观
  • 2.4 “基本于民”的社会历史观
  • 第三节 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和特点
  • 3.1 仁爱品质和人道主义精神
  • 3.2 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特点
  • 第三章 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人民生活为本
  • 1.1 人民生活的道德价值
  • 1.2 关注弱势群体是民生思想的重要内容
  • 1.3 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政策取向
  • 第二节 社会生存为重
  • 2.1 “民为邦本”的伦理诉求
  • 2.2 社会生存的伦理意义
  • 2.3 求生意识的社会原动力作用
  • 第三节 国民生计的追求
  • 3.1 国民生计的价值蕴涵
  • 3.2 生计的“食、衣、住、行”问题
  • 3.3 “振兴实业”改善“生计”
  • 第四节 群众生命的保障
  • 4.1 群众生命的道德张扬
  • 4.2 群众生命的保障机制
  • 第四章 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制度安排
  • 第一节 政在养民——民生伦理的指导原则
  • 1.1 “养民”思想的缘起
  • 1.2 “养民”思想的内容
  • 1.3 “养民”制度安排的伦理诉求
  • 第二节 均平兴国——经济制度的伦理考量
  • 2.1 土地问题和平均地权的制度伦理意义
  • 2.2 节制资本思想的缘起及经济伦理取向
  • 2.3 “振兴实业”思想的发展与政策的伦理向度
  • 第三节 民主共和——社会制度的设计
  • 3.1 民主共和对政治文明的促进作用
  • 3.2 社会变革的制度伦理诊释
  • 第五章 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最高理想——“大同”
  • 第一节 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
  • 1.1 “大同”的文化和思想渊源
  • 1.2 “大同”理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实践
  • 1.3 儒家“大同”理想与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
  • 1.4 孙中山“大同”的重新诠释
  • 1.5 “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 第二节 民生主义伦理的理想追求
  • 2.1 富国强民的经济发展思想
  • 2.2 贫富均等的社会公平思想
  • 2.3 孙中山“大同”理想的伦理精神
  • 第六章 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代价值
  • 第一节 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理论意义
  • 1.1 为近代经济制度提供了伦理支撑
  • 1.2 凸显了人生价值
  • 1.3 张扬了和平道路
  • 1.4 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 第二节 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2.1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伦理气质的弱点
  • 2.2 经济伦理目标过分理想化
  • 2.3 抽象人性论的误区
  • 第三节 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 3.1 立党为公,彰显“天下为公”的品质
  • 3.2 执政为民,切实“关怀民生”
  • 3.3 以人为本,弘扬“基本于民”的精神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原创性声明
  • 相关论文文献

    • [1].张锡勤先生对孙中山新旧“三民主义”的研究[J]. 知与行 2017(03)
    • [2].浅析新民主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异同[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6)
    • [3].三民主义思想的当代启示[J]. 南风窗 2016(24)
    • [4].共产国际在新三民主义形成中的作用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15(12)
    • [5].孙中山三民主义与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关系[J].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2015(Z1)
    • [6].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与三民主义[J]. 历史学习 2009(12)
    • [7].三民主义的发展与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J]. 历史教学问题 2016(03)
    • [8].新三民主义的现实意义[J]. 学术界 2017(09)
    • [9].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J]. 高中生学习(试题研究) 2015(01)
    • [10].王集丛《三民主义文学论文选》归要[J]. 宜春学院学报 2014(02)
    • [11].抗战时期王集丛的三民主义文学理论[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01)
    • [12].学界对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思想渊源”的研究综述[J]. 现代妇女(下旬) 2014(05)
    • [13].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理论溯源[J]. 兰台世界 2013(22)
    • [14].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纪念活动与三民主义[J]. 北京党史 2012(04)
    • [15].从认识、吸收到践行:胡志明与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J]. 中共党史研究 2012(07)
    • [16].对孙中山旧三民主义的探究[J]. 学理论 2012(29)
    • [17].继承、实践和超越:从新三民主义到新民主主义[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 [18].三民主义渊源小考[J]. 群文天地 2011(16)
    • [19].重新评估三民主义的价值[J]. 炎黄春秋 2011(09)
    • [20].“新三民主义”是一种讹传[J]. 炎黄春秋 2011(12)
    • [21].孙中山与三民主义中国化[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04)
    • [22].三民主义新旧说的政治背景[J]. 炎黄春秋 2010(03)
    • [23].1928年的“三民主义”考试事件[J]. 粤海风 2009(02)
    • [24].浅议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J]. 学理论 2009(17)
    • [25].论新桂系奉行“三民主义”的缘由[J]. 传承 2009(18)
    • [26].略论大革命时期恽代英宣传与阐释新三民主义的特色[J]. 社会科学战线 2009(12)
    • [27].对毛泽东有关三民主义评论的文化解读——纪念孙中山诞辰142周年[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28].论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思想[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9(04)
    • [29].政治思想的博弈: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三民主义论争[J]. 宿州学院学报 2018(01)
    • [30].学理探讨中的政治博弈——抗战时期关于三民主义论战的再认识[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标签:;  ;  ;  ;  

    孙中山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