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絮凝在校园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絮凝在校园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论文题目: 生物絮凝在校园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环境工程

作者: 王宗华

导师: 庞金钊

关键词: 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校园生活污水,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容积负荷

文献来源: 天津科技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目前,各种絮凝剂广泛应用于给水、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及污泥脱水、发酵工业后处理、食品工业等领域中。因为微生物絮凝剂具有来源广泛、高效、安全、无二次污染、无毒等优点,所以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日益引人注目。 本研究首先进行高效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工作,选择活性污泥作为菌种来源,将活性污泥梯度稀释,划线分离,最终获得3株高效絮凝剂产生菌,分别命名为:V3、V11、V13,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效果在80%以上。 将高效生物絮凝剂产生菌V3、V11、V13,应用于校园生活污水处理中,可有效提高水处理絮凝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当SBR反应器曝气时间3h,投菌量50g/L,温度(28-30)℃,V3对OD550、NH3-N、COD、浊度去除率分别达91.5%、82%、91.3%、93.5%,V11对OD550、、COD、浊度去除率分别达89.1%、91.5%、95.1%,对NH3-N去除率较低;V13对OD550、COD、浊度去除率分别达90.7%、93.3%、92.1%,对NH3-N几乎没有去除。本试验把三株菌混合培养,发现三株菌之间并不相互抑制,并且形成一种互生关系,同时混合菌应用于水处理中取得了比单株菌更好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当SBR曝气时间3h,投菌量50g/k,温度(28-30)℃,混合菌对OD550、NH3-N、COD、浊度去除率分别达93.3%、86.7%、93.5%、96%,同时高效絮凝剂产生菌还能有效的改变污泥沉降性能。 实验进一步研究了投菌量、温度、进水COD负荷、NH3-N负荷、曝气时间、SV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发现投菌量、温度、进水COD负荷、NH3-N负荷、曝气时间、SV对处理效果有明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周期进水量一定时,投菌量50g/L、温度在(28-30)℃,SV(24-26)%、曝气时间3h,NH3-N负荷0.236kg/(m3.d)、COD负荷1.57 kg/(m3.d),去除效果最好,对OD(550)、NH3-N、COD、浊度去除率分别达到92.5%、84.5%、93.3%、96.2%。 本实验进行了生物絮凝扩大规模实验。通过实验可以发现生物絮凝应用于水处理中,可增强装置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扩大规模实验可以承受的COD冲击负荷为2.95kg/(m3.d)。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微生物絮凝剂的种类

1.4 微生物絮凝剂的化学本质

1.5 微生物絮凝剂的微观结构

1.5.1 纤维状

1.5.2 球状

1.6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

1.6.1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选种

1.6.2 筛选培养基的选择

1.6.3 性能测试

1.6.4 微生物絮凝剂的提纯

1.7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1.7.1 微生物絮凝剂的作用机理研究

1.7.2 影响微生物絮凝剂絮凝能力的因素

1.7.3 金属离子的影响

1.8 微生物絮凝剂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1.8.1 废水悬浮颗粒的去除

1.8.2 废水脱色

1.8.3 乳化液的油水分离

1.8.4 污泥沉降性能的改善

1.8.5 污泥脱水

1.8.6 其他方面的应用

1.9 研究趋势

1.10 本课题研究目的

1.11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1.11.1 筛选高效絮凝剂产生菌

1.11.2 确定微生物絮凝剂产生的最佳条件

1.11.3 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研究

第二章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药剂、设备

2.1.2 菌种来源:SBR反应器、吸附再生反应器中的活性污泥

2.1.3 培养基

2.1.4 筛选方法

2.1.5 摇瓶条件

2.1.6 絮凝剂样品制备

2.1.7 菌产絮凝剂的周期

2.1.8 絮凝活性的测定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微生物产生菌的初筛结果

2.2.2 微生物产生菌的复筛结果

2.2.3 菌产絮凝剂的周期测定

2.2.4 培养液中絮凝活性分布

2.3 降低絮凝剂成本的因素讨论

2.3.1 灭菌与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2.3.2 摇床培养与直接通气培养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2.3.3 不灭菌,直接通气培养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2.4 试验室扩大培养

2.4.1 流程

2.4.2 方法:

2.4.3 试验室扩大的技术要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絮凝处理生活废水小试

3.1 试验水质及水质说明

3.2 试验原理与工艺流程

3.3 实验流程与装置

3.3.1 试验工艺特性

3.3.2 试验所用主要设备及仪器、仪表

3.4 试验中所需测取的数据

3.5 实验方法

3.6 实验思路

3.7 结果讨论

3.7.1 投菌前去除结果

3.7.2 投菌V_3实验结果

3.7.3 投菌V_(11)实验结果

3.7.4 投菌V_(13)实验结果

3.7.5 混合菌对水处理的效果

3.7.6 投混合菌对污泥沉降性能的改善

3.8 影响混合菌去除效果的因素

3.8.1 投菌量对污水OD_(550)去除效果

3.8.2 温度对污水絮凝效果的影响

3.8.3 SV对生活污水絮凝效果的影响

3.8.4 曝气时间对污水絮凝效果的影响

3.8.5 COD容积负荷对污水絮凝效果的影响

3.8.6 NH_3-N负荷对污水絮凝效果的影响

3.9 小结

第四章 生物絮凝处理生活废水扩大规模试验

4.1 试验水质及水质说明

4.2 实验流程及装置

4.3 装置设计参数

4.4 实验方法

4.5 实验测得数据

4.6 实验结果讨论

4.6.1 装置启动

4.6.2 稳定运行数据

4.6.3 冲击负荷阶段

4.7 结论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2007-01-10

参考文献

  • [1].兼氧生物絮凝反应器预处理城镇污水的试验研究[D]. 张婷.武汉理工大学2009
  • [2].化学—生物絮凝提高二沉池出水水质实验研究[D]. 江娟.华中科技大学2011
  • [3].污水厂升级改造分析及化学/生物絮凝方案研究[D]. 林俊峰.华中科技大学2012
  • [4].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物絮凝吸附工艺出水的试验研究[D]. 马艳花.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1
  • [5].生物絮凝吸附/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城市污水试验研究[D]. 张金梅.重庆大学2007
  • [6].两级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生物絮凝吸附出水研究[D]. 戴起会.安徽建筑大学2015
  • [7].生物絮凝—再生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数学模拟[D]. 赵二燕.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0
  • [8].化学—生物絮凝处理工艺出水的深度处理及回用研究[D]. 陈轶波.同济大学2006
  • [9].城市污水生物絮凝强化一级处理+生物膜过滤技术试验研究[D]. 邱维.重庆大学2001
  • [10].低温生活污水化学—生物絮凝强化一级处理试验研究[D]. 周静.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相关论文

  • [1].适用于处理造纸中段废水的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刘彬彬.江苏大学2007
  • [2].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优化及絮凝特性研究[D]. 周礼.四川大学2006
  • [3].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D]. 单君.扬州大学2006
  • [4].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初步应用研究[D]. 朱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 [5].微生物絮凝剂的筛选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朱正中.安徽农业大学2006
  • [6].微生物絮凝剂的研制、性能、作用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 甘亮.广西大学2007
  • [7].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发酵培养及在污泥脱水中的应用[D]. 李旭.湖南大学2007
  • [8].微生物絮凝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魏晓金.武汉科技大学2005
  • [9].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培养条件和工艺的优化研究[D]. 陶然.湖南大学2006
  • [10].微生物絮凝剂的研制及其在污泥脱水中的应用研究[D]. 刘自莲.昆明理工大学2006

标签:;  ;  ;  ;  ;  

生物絮凝在校园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