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研究及免疫机制探讨

天灸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研究及免疫机制探讨

论文摘要

目的:了解天灸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的临床疗效及其规律。检测天灸治疗AR前后外周血血清中IL-4、IFN-γ的浓度,探讨天灸治疗AR的免疫学机制。方法:根据符合纳入标准120名AR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分为三组:1组(三伏三九灸组):受试者按要求于三伏(7-8月)、三九(12月至次年1月)进行天灸治疗,每个时段各5次治疗,共10次;2组(日常灸组):受试者按要求于非三伏(4—5月)、非三九(9—10月)时段进行天灸治疗,每个时段各5次治疗,共10次;3组(四季灸组):受试者接受上述两组所述时段的所有治疗,共20次。各组按1:1:1比例分配。后期因病例脱落较多补充纳入25例(1组16例,2组9例),共纳入145例患者,本研究实际观察123例患者。另招募39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清细胞因子测定。三组天灸用药、取穴方案相同,选用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按一定比例(具体依照广东省中医院的天灸散药物配方)配伍研细末,姜汁调和;选用的穴位有三组:①肺俞(双侧)、胃俞(双侧)、志室(双侧);②脾俞(双侧)、风门(双侧)、气海、关元;③肾俞(双侧)、定喘、中脘、下脘。第1次治疗取第1组穴位,第2次治疗取第2组穴位,3组穴位依次交替使用。由治疗师将膏方贴在特定穴位,患者自觉贴敷处灼热难忍为度则取下药物,三九期间9天1次,其余10天贴1次。三伏三九天灸组、日常灸组在每5次天灸治疗前、治疗后1周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和抽血检测IL-4、IFN-γ浓度;四季灸组在每10次天灸治疗前、治疗后1周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在总治疗前和总治疗后1周抽血检测IL-4、IFN—γ浓度;三个组研究对象在完成所有治疗后半年、1年进行随访和临床疗效评价。健康对照组在三伏天灸治疗规定时间进行抽血检验,只检验1次,结果作为标准基线。疗效评价以AR4分症状评估、鼻部体征评分、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量表(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RQLQ)作为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方法检测细胞因子IL-4、IFN-γ浓度。收集数据采用Epidata3.1软件通过数据双人双录入法建立数据库,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的是非参数配对符号秩和检验,组间不同时点的比较采用PASW statistics18.O软件包的一般线性模型过程中的重复测量、单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基线不等采用协方差分析。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症状、体征、VAS和RQLQ)与实验指标(IL一4,IFN—γ)的相关性分析采用两两相关分析。结果:1.天灸疗效分析(1)三伏三九灸组的症状总分在第一阶段治疗前后、总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O.01);体征评分在第一、二阶段治疗前后、总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O.01);VAS评分在第一阶段治疗前后、总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O.01),第二阶段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RQLQ总分在第一、二阶段治疗前后、总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2)日常灸组的症状总分在第二阶段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体征评分在第一阶段治疗前后、总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O.01);VAS评分、RQLQ总分在第一、二阶段治疗前后、总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四季灸组的症状总分在第二阶段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体征评分和VAS评分在第一阶段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第二阶段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O.01);RQLQ,总分在第一、二阶段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O.01)。2.疗效持续性分析(1)三伏三九灸组第二阶段治疗前(暂停治疗4个月)与第一阶段治疗前症状总分、体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VAS评分和RQLQ,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后半年、1年与总治疗前症状总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O.01);体征评分和RQLQ总分在疗后半年与总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疗后1年与总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O.01)。(2)日常灸组第二阶段治疗前(暂停治疗4个月)与第一阶段治疗前比较,体征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VAS评分和RQLQ总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总分在第一阶段治疗后和第二阶段治疗前(暂停治疗4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在疗后半年、1年与总治疗前症状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O.01);RQLQ,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VAS评分在疗后半年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3)四季灸组第二阶段治疗前(暂停治疗4个月)与第一阶段治疗前比较,症状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体征评分、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RQLQ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在第一阶段治疗后和第二阶段治疗前的症状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体征评分、RQLQ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在疗后1年与总治疗前症状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体征评分在疗后半年、1年分别与总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O.01);VAS评分、RQLQ,总分疗后半年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疗后1年与总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O.01)。3.天灸时效性分析三伏三九灸组与日常灸组除在第二阶段治疗后症状总分、治疗后1年的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症状总分、体征评分、VAS评分和RQLQ总分在其他各时点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4.天灸量效性分析(1)三伏三九灸组与四季灸组在第二阶段治疗前后症状总分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在第一阶段治疗后、第二阶段治疗前后、治疗后1年体征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后半年体征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第二阶段治疗前的VA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O.05)。(2)日常灸组与四季灸组在第二阶段治疗前的症状总分、VAS评分和RQLQ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第一阶段治疗后、第二阶段治疗前的体征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后半年的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5.免疫学指标分析(1)IL-4三组AR患者治疗前的IL-4浓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三伏三九灸组总治疗前后、日常灸组第一阶段治疗前后、总治疗前后IL-4浓度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O.01)。三伏三九灸组和日常灸组第一阶段治疗后IL-4浓度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O.01)、第二阶段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三伏三九灸组和四季灸组、日常灸组和四季灸组IL-4浓度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O.01)(2)INF—γ三伏三九灸组、日常灸组治疗前的INF-γ浓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四季灸组治疗前的INF—γ浓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三伏三九灸组总治疗前后IFN-γ浓度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O.01)其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伏三九灸组和日常灸组、日常灸组和四季灸组第二阶段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6.相关性分析第一阶段治疗前后和第二阶段治疗前后症状总分与VA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P<O.001)、与量表总分呈正相关关系(P<O.001)。第一阶段治疗前IL-4浓度与IFN-γ浓度呈正相关关系(P<O.001),第一阶段治疗后症状总分、体征、RQLQ总分与IFN-γ呈负相关关系(症状总分:P<O.01,体征、RQLQ,总分:P<O.05);第二阶段治疗前症状总分与IFN—γ呈负相关关系(P<O.05);第二阶段治疗后体征评分与IL-4呈正相关关系(P<O.05)。结论:1.天灸治疗AR有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天灸控制AR患者的症状、改善鼻部体征。②天灸提高AR患者的生活质量。2.天灸治疗AR的疗效有一定持续性,治疗次数多,疗效持续时间长。3.天灸治疗AR的近期疗效不一存在时效性,天灸治疗不局限于三伏三九时间,可以常年推广;天灸治疗AR的远期疗效可能存在一定的时效关系。4.天灸治疗AR的量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5.天灸治疗AR的免疫学机制可能是提高机体的INF-γ浓度,另可能还存在其他免疫学机制。6.AR的症状严重程度与患者生活质量成负相关,症状、体征和RQLQ,总分与INF—Y成负相关,体征与IL-4成正相关。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天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概况
  • 1.1.1 天灸治疗AR的药物研究
  • 1.1.2 天灸治疗AR的穴位研究
  • 1.1.3 天灸治疗AR时间、疗程研究
  • 1.1.4 天灸治疗AR的疗效研究
  • 1.1.5 天灸治疗AR的研究存在问题及展望
  • 附表
  • 1.2 变应性鼻炎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 1.2.1 Th1/Th2失衡理论
  • 1.2.2 调节性T细胞和Th17细胞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诊断标准
  • 2.1.2 病例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临床分组
  • 2.2.2 治疗方法
  • 2.2.3 样本量大小
  • 2.2.4 观察指标
  • 2.2.5 评价时点
  • 2.2.6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3.1 研究对象
  • 3.1.1 AR患者
  • 3.1.2 健康对照组
  • 3.2 研究方法
  • 3.2.1 实验分组
  • 3.2.2 实验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2.4 样本量大小
  • 3.2.5 观察指标
  • 3.2.6 评价时点
  • 3.2.7 统计方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临床疗效数据分析
  • 4.2.1 有效性分析
  • 4.2.2 疗效持续性分析
  • 4.2.3 时效性和量效性分析
  • 4.3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4.3.1 细胞因子IL-4浓度
  • 4.3.2 细胞因子IFN—γ浓度
  • 4.4 相关性分析
  • 第五章 分析讨论
  • 5.1 天灸的疗效
  • 5.1.1 天灸治疗AR有效的中医学依据
  • 5.1.2 天灸治疗AR疗效的持续性分析
  • 5.1.3 天灸治疗AR疗效的时效性分析
  • 5.1.4 天灸治疗AR疗效的量效性分析
  • 5.2 天灸治疗AR的免疫学机制
  • 5.3 相关性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医分阶段治疗脑出血急性期临床观察[J]. 四川中医 2017(03)
    • [2].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45例临床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13)
    • [3].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04)
    • [4].中医药分阶段治疗肺癌实践体会[J]. 中国社区医师 2016(09)
    • [5].股骨近端骨折采用中西医结合分阶段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10)
    • [6].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临床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12)
    • [7].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对照观察[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2(11)
    • [8].自拟方分阶段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28例[J]. 中国民间疗法 2009(02)
    • [9].马智教授分阶段治疗梅尼埃病经验[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09)
    • [10].中医药分阶段治疗肺癌的思路[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03)
    • [11].中药分阶段治疗肾病综合征92例[J]. 中国现代医生 2010(01)
    • [12].中药分阶段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3(07)
    • [13].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15)
    • [14].分阶段治疗慢性支气管炎92例疗效观察[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8(01)
    • [15].中医药对恶性肿瘤腹水分阶段治疗的思考[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03)
    • [16].肺癌适形放疗中两个阶段治疗计划叠加的可行性分析[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2(04)
    • [17].分阶段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初步报告[J].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5(08)
    • [18].黄尧洲分阶段治疗带状疱疹经验[J]. 北京中医药 2017(05)
    • [19].中西医结合分阶段治疗股骨近端骨折临床分析[J]. 当代临床医刊 2016(02)
    • [20].中医分阶段治疗急性脑出血46例临床观察[J]. 湖南中医杂志 2020(01)
    • [21].联合疗法分阶段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J].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4(04)
    • [22].中西医结合分阶段治疗Pilon骨折效果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 2013(21)
    • [23].观察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临床疗效[J]. 中医临床研究 2015(04)
    • [24].ALA-PDT三阶段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疗前沿 2011(20)
    • [25].益气活血法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临床体会[J]. 四川中医 2009(03)
    • [26].中医分阶段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效果[J]. 中医临床研究 2017(14)
    • [27].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HP阳性的效果观察[J]. 中外医疗 2012(10)
    • [28].探讨小儿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临床分期与不同阶段治疗效果[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10)
    • [29].Gustilo Ⅲ型四肢骨折的分阶段治疗[J]. 实用骨科杂志 2016(07)
    • [30].中医辨证分型、分阶段治疗高血压[J]. 光明中医 2016(10)

    标签:;  ;  ;  ;  

    天灸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研究及免疫机制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