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纠正ITP Th1优势性表达和诱导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

间充质干细胞纠正ITP Th1优势性表达和诱导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体外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CD4+CD25+T细胞比例以及T细胞分泌IL-2、IFN-γ、IL-4、IL-10功能的影响,并探讨上述两种调控作用之间的相关性,旨在探究MSCs调节ITP免疫平衡及诱导自身免疫耐受的机制,从而为ITP的临床治疗奠定初步的实验基础。研究方法:采用Ficoll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通过体外培养,扩增出MSCs,并通过形态学特征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加以鉴定;通过Ficoll分离法和尼龙棉柱法获取正常人及ITP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中CD4+CD25+T细胞比例;MSCs经丝裂霉素MMC处理后按不同数量(2×103、1×104、5×104个细胞/孔)接种培养板作为基底层细胞,然后分别接种体外分离纯化的异体ITP及正常人T淋巴细胞,于2d、4d、6d后各自收集T淋巴细胞及培养上清,采用ELISA测定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2、IFN-γ、IL-4、IL-10水平;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接种于骨髓MSCs的ITP患者CD4+CD25+T细胞比例。结果:分离培养的骨髓MSCs贴壁生长呈梭形,原代细胞呈集落分布,10d左右达到融合,传代细胞保持原代细胞的形态且增殖速度加快,6~7d即可达到融合;经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MSCs高表达CD29、CD105、CD166,低表达CD34、CD45、HLA-DR,3代以后的细胞中MSCs纯度达到95%以上;尼龙棉柱法分离的T淋巴细胞纯度可达到70%~80%左右。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ITP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数量及CD4+CD25+/CD4+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PHA作用下,数量>1×104的骨髓MSCs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4d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SCs可显著上调ITP患者及正常人T淋巴细胞中CD4+CD25+T淋巴细胞比例及CD4+CD25+/CD4+比值(P<0.05),且随MSCs量的增加,作用增强(P<0.05)。本研究未检测到骨髓MSCs本身分泌IL-2、IFN-γ、IL-4及IL-10。在PHA作用下,ITP患者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2、IFN-γ较正常人高(P<0.05),IL-4、IL-10较正常人低(P<0.05)。骨髓MSCs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与对照组相比,MSCs可显著抑制ITP患者或正常人T淋巴细胞分泌IL-2、IFN-γ(P<0.05),且随MSCs数量增加,抑制作用增强(P<0.05),共培养4d、6d其抑制作用明显强于2d(P<0.05);MSCs可促进ITP患者T淋巴细胞分泌IL-4、IL-10(P<0.05),且随MSCs数量增加,促进作用增强(P<0.05);MSCs对IL-4的作用与培养时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对IL-10促进作用随时间延长而增强(P<0.05);当MSCs数量>1×104可促进正常人T淋巴细胞分泌IL-4(P<0.05),且随MSCs数量增加,促进作用增强(P<0.05),共培养4d、6d作用明显强于2d(P<0.05);MSCs可促进正常人T淋巴细胞分泌IL-10(P<0.05),且随MSCs数量增加,促进作用增强(P<0.05),共培养4d、6d其促进作用明显强于2d(P<0.05)。体外骨髓MSCs对ITP患者T淋巴细胞分泌IL-2、IFN-γ、IL-4、IL-10具有调控作用,同时对CD4+CD25+T淋巴细胞具有上调作用,以上这种机制可使ITP患者的细胞因子及CD4+CD25+T淋巴细胞逐渐接近于正常人但仍达不到正常人水平(P<0.05)。结论:①ITP患者存在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异常,表明ITP是一种Th1优势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CD4+CD25+T细胞比例低于正常亦提示调节性T细胞在ITP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②MSCs在体外可调节ITP患者T淋巴细胞Th1/Th2反应平衡,并能上调CD4+CD25+调节性T细胞,进而诱导ITP患者免疫耐受形成,这一特性将为寻求免疫调节治疗新途径提供实验依据。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的制备方法及应用[J]. 解剖学杂志 2016(05)
    • [2].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免疫调节特性[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07)
    • [3].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动物模型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19(06)
    • [4].间充质干细胞制备及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J].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2019(06)
    • [5].静脉应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软骨病损的研究进展[J].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06)
    • [6].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难治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13)
    • [7].基因修饰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 天津医药 2019(12)
    • [8].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心肌梗死中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J]. 解剖学杂志 2020(01)
    • [9].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J].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19(11)
    • [10].间充质干细胞衰老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14)
    • [11].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0(03)
    • [12].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修复庆大霉素致犬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25)
    • [13].口腔疾病治疗中如何应用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特性[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25)
    • [14].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剂的质量管理及有效性和安全性[J]. 转化医学杂志 2020(02)
    • [15].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20(05)
    • [16].比较两种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20(04)
    • [17].犬间充质干细胞在兽医临床的应用[J]. 中国兽医杂志 2020(01)
    • [18].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不同疾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20(08)
    • [19].三维立体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J].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8(11)
    • [20].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在肺部疾病中的应用与作用[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13)
    • [21].基于细胞生物学方法比较5种不同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33)
    • [22].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与药学评价[J]. 药学学报 2019(07)
    • [23].间充质干细胞在动物临床上的应用前景[J]. 动物医学进展 2019(08)
    • [24].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机制及进展[J].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9(08)
    • [25].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J]. 系统医学 2019(16)
    • [26].间充质干细胞更改名称的时候到了[J].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2017(05)
    • [27].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儿童难治性迟发性出血性膀胱炎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8(03)
    • [28].两种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比较[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8(17)
    • [29].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肿瘤的调控效应[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8(25)
    • [30].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促血管再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8(06)

    标签:;  ;  ;  ;  ;  ;  ;  

    间充质干细胞纠正ITP Th1优势性表达和诱导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