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体制·人——晚清学术转型的多维透视

学术·体制·人——晚清学术转型的多维透视

论文题目: 学术·体制·人——晚清学术转型的多维透视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近现代史

作者: 胡文生

导师: 黄兴涛

关键词: 学术转型,知识资源库,学术制度,版权制度

文献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学术文化发生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巨大变迁,我们姑且名之为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范型(paradigm)理论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这一理论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得到广泛的运用。运用范型理论研究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的某些局部问题,这在学术界已经十分普遍,而将这一理论运用于中国学术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全局性研究,本文还是一个新的尝试。因此对一些相关理论问题作出澄清和解释,这是在讨论学术转型时必须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在本文的第一章中,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学术现代转型的大致历程,学术转型的涵义及内容,学术转型的动力机制等相关问题。作者试图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使读者能够对中国学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有一个基本印象。在接下来的三章中,作者选择了三个视角来对晚清学术转型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这三个问题是:《书目答问》在近代学术转型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书院改学堂对于晚清学术转型的意义和价值,版权问题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兴起。 《书目答问》是张之洞任四川学政时所作的一部目录学著作,这部著作在近代目录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录学具有“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用,它是传统文人治学的入门功夫,因此我们在研究传统学术史时不得不对之有所了解,笔者选择《书目答问》作为切入点,也是想借此进行一些必要的学术训练。当然,由于《书目答问》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它的作者的特殊身份,使得这部目录学著作在近代学术转型过程中具有一般目录学著作无法替代的学术地位。《书目答问》作于光绪元年(1874),这在晚清历史上是一个十分特别的时期。此时轰轰烈烈的“同治中兴”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同治中兴”是一批具有强烈儒学信仰的传统士大夫企图把近代国家观念移植到儒家社会理想之上的一种努力(参见芮玛丽《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而在学术上,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内忧外患,乾嘉时期如日中天的汉学此时已经衰落了,经世致用之学全面兴起,汉宋调和之风盛行,西学也开始全面侵入,一切表明中国学术正在酝酿着一场巨大的变革。《书目答问》诞生于这样一个时代,这就决定了它有着不同寻常的学术意义。首先,《书目答问》具有鲜明的转型时代特征,《书目答问》在书目的选择去取上体现出了调和汉宋、融合中西的学术倾向,在体例的安排上,《书目答问》虽然也还遵循四部分类之6法,但在相关类目的设置上也有新的创新,这些都反映了同光时期中国学术的最新变化。其次,《书目答问》充当了近代转型期学人共同的知识资源背景。《书目答问》适应转型时代的学术需求,运用新时代的学术眼光,将中国当时现有的中西新旧各种学术资源进行了一番选择去取,从而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知识资源库,并且用书目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在整个近代学术转型时期,这个知识资源库成为近代学人进行新学术创造的基本知识资源背景。当然,《书目答问》还有其他一些学术功效,如对于近代藏书、古籍整理出版方面的指导意义等。可见,《书目答问》在近代学术转型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它的这种学术价值和多种内涵还有待于学界对之进行深入阐发。作者在分析这一问题时,主要是结合《书目答问》自身的情况,《书目答问》与《四库全书总目》的异同比较,将其放在晚清学术转型的宏大视野中来进行阐发的。书院改学堂是近代学术转型过程中的重大学术制度变迁。近代书院改学堂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从书院自身的发展历程来看,晚清(特别是同光时期)恰恰是中国书院发展的巅峰时期,但中国书院的消亡也正是发生在这一时期,因此书院在晚清的发展表现出一种嘎然而止的态势。这其中既有必然的因素,也有偶然的因素,书院在晚清消亡的必然因素在于书院自身的腐败,书院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教学需求。当然,在书院消亡的过程中,当事者的主观选择,政治权力斗争等因素的搀入更加剧了书院改学堂这一过程的复杂性。晚清书院改学堂这一中国教育制度史上最重大的变迁仅凭几道诏令就完成了,而仿照西方学校制度建立起来的近代教育体系长期陷入水土不服的状况,学校教育制度弊端丛生。正因为如此,学校制度从其诞生之初就面临着社会舆论的严厉指责,相反对于书院制度的废除则普遍表示惋惜,像章太炎、胡适、青年毛泽东等都是明显的例子,一直到今天,学界在研究书院制度时仍然对之秉持一种同情的态度。那么究竟如何评价晚清书院改学堂这一制度变迁呢?我们认为今天的书院制度研究有一种很典型的实用主义倾向,人们在心目中先存了一个学校制度的坏处,然后去发掘出书院制度的种种好处,这样一来,人们往往容易被书院制度和学校制度的互补性所迷惑,而忽视了二者在性质上的本质差异。事实上,书院制度的种种好处未必就能补救学校制度的种种坏处,因为二者在教育宗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着很大差别,它们在许多情况下是无法相互借鉴的。再说,即使是书院制度本身,也因为它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演7进而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讲学制度就只是在宋明的某些时期存在,清代以后这种讲学制度就基本消失了。这些情况说?

论文目录:

绪论

第1章 中国传统学术现代转型的宏观分析

1.1 学术转型的涵义及转型的基本内容

1.2 学术转型历程之把握

1.2.1 从明末清初到戊戌维新时期

1.2.2 从戊戌维新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1.2.3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

1.3 学术转型的动力机制分析

第2章 《书目答问》:一种转型视角的研究

2.1 《书目答问》与《輶轩语》

2.1.1 《书目答问》的基本情况

2.1.2 《书目答问》与《輶轩语》

2.2 《书目答问》与《四库全书总目》

2.2.1 体例

2.2.2 书目的选择与分类

2.2.3 著述思想

2.3 作为晚清学术转型知识资源库的《书目答问》

第3章 书院改学堂与晚清学术制度的新旧转换

3.1 书院与学堂的对比分析

3.1.1 学制

3.1.2 教学方式

3.1.3 管理方式

3.2 从书院在晚清的盛极而亡看晚清学术转型

3.3 书院改学堂的学术意义再评估

第4章 版权制度与现代学者型知识分子的兴起——以严复为例的考释

4.1 严复由士向知识分子转型的思想及社会背景

4.1.1 士与知识分子的定义辨析

4.1.2 严复的士大夫之梦及其破灭

4.2 转向译事及提出版权问题

4.2.1 转向译书事业

4.2.2 严译名著中的版权问题

4.3 版权制度与现代学者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兴起

重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06

相关论文

  • [1].论我国学术转型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D]. 陈亚玲.华中科技大学2007
  • [2].大学学术生态研究[D]. 刘贵华.华东师范大学2002
  • [3].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D]. 刘墨.南京师范大学2003
  • [4].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D]. 江新华.华中科技大学2004
  • [5].学术与政治之间:大学教师社会角色的历史分析[D]. 胡金平.南京师范大学2005
  • [6].“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D]. 卢毅.北京师范大学2003

标签:;  ;  ;  ;  

学术·体制·人——晚清学术转型的多维透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