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组合基础隔震反应分析

并联组合基础隔震反应分析

论文摘要

在汶川震后重建中,隔震技术运用较多;隔震装置主要有:滑板支座、叠层橡胶支座和阻尼器;把各种不同的隔震装置有效的组合在一起,可发挥各自的优点,起到良好的隔震效果。目前,组合隔震技术虽然应用越来越广,但其理论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主要研究了并联组合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隔震层由铅芯橡胶支座(LRB)与摩擦滑板支座并联组合而成。在SAP2000中利用连接单元“Rubber Isolator”和“Friction Isolator”分别模拟铅芯橡胶支座和摩擦滑板支座,建立了6层框架结构的隔震模型,通过对比组合隔震与相应抗震的地震反应,得出了采用组合隔震技术以后,可以有效的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隔震效果明显;并且,当上部结构存在偏心时,采用组合隔震技术也可以大大的降低上部结构的扭转反应。在组合隔震结构中,两种隔震支座设置的不同,则组合隔震的效果也会不一样;总的来说,影响组合隔震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摩擦滑板支座摩擦系数的选取,铅芯橡胶支座设置的数量以及型号(等效刚度);本文研究时,摩擦滑板支座的摩擦系数取值范围为0.02~0.22,铅芯橡胶支座的型号分别为GZY200-40、GZY400-80、GZY600-120。通过对隔震结构自振周期、隔震层位移、层间扭矩峰值等的研究,得出:组合隔震结构的自振周期随着摩擦滑板支座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加大,铅芯橡胶支座的设置可以降低隔震层的最大位移反应,并且,在地震作用下,铅芯橡胶支座也发挥了自身的耗能特性;在组合隔震中,铅芯橡胶支座设置的较少时,隔震效果主要由摩擦滑板支座的摩擦系数决定,在不规则的结构中,铅芯橡胶支座设置的数量多,上部结构的扭转反应就强烈。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扭转震害
  • 1.3 结构扭转的研究
  • 1.3.1 传统抗震结构的扭转研究
  • 1.3.2 基础隔震结构的扭转分析
  • 1.4 并联隔震体系简介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隔震体系概述
  • 2.1 隔震系统组成
  • 2.2 隔震基本原理
  • 2.3 隔震结构与传统抗震结构的比较
  • 2.4 隔震装置的基本特性
  • 2.5 隔震技术的分类与隔震装置的比较
  • 2.5.1 隔震技术的分类
  • 2.5.2 隔震装置的比较
  • 3 基础隔震结构动力反应分析
  • 3.1 多质点层间剪切隔震体系的理论分析
  • 3.1.1 多质点层间剪切动力分析模型
  • 3.1.2 动力方程中刚度矩阵、质量矩阵、阻尼矩阵的确定
  • 3.1.3 多质点层间剪切模型动力反应分析
  • 3.2 多质点平-扭耦联隔震体系的理论分析
  • 3.2.1 平-扭耦联体系分析模型
  • 3.2.2 平-扭耦联体系振动方程
  • 3.3 多质点并联隔震体系的理论分析
  • 3.3.1 多质点并联隔震体系分析模型
  • 3.3.2 多质点并联隔震体系振动方程
  • 3.4 SAP2000 三维空间模型的动力分析
  • 3.4.1 隔震支座的模拟
  • 3.4.2 快速非线性模态时程分析方法(FNA)
  • 3.4.3 FNA 法总结与应用
  • 3.5 地震波的选取
  • 3.5.1 选取地震波的重要性
  • 3.5.2 地震波的选取
  • 3.5.3 地震波的调整
  • 4 组合基础隔震性能分析
  • 4.1 在SAP2000 中隔震支座参数的设置
  • 4.1.1 铅芯橡胶支座参数设置
  • 4.1.2 摩擦滑板支座参数设置
  • 4.2 模型的建立与地震波输入
  • 4.2.1 模型概况
  • 4.2.2 地震波的选取与输入
  • 4.3 计算结果
  • 4.3.1 结构动力特性
  • 4.3.2 结构层间剪力
  • 4.3.3 结构层间位移
  • 4.3.4 结构绝对加速度的比较
  • 4.3.5 隔震结构的能量分析
  • 4.3.6 分析结论
  • 5 偏心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 5.1 引言
  • 5.2 组合隔震与抗震结构的地震反应
  • 5.2.1 模型概况
  • 5.2.2 隔震效果分析
  • 5.3 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 5.3.1 结构绝对加速度
  • 5.3.2 隔震层位移
  • 5.3.3 层间扭矩峰值
  • 5.3.4 扭转变形比
  • 5.3.5 隔震结构的能量分析
  • 5.3.6 分析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研究成果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铅芯橡胶支座力学性能指标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一种基于并联组合模型预测站点流量的策略[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20(09)
    • [2].并联组合建模在径流预测中的应用[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3(01)
    • [3].顾及不同约束准则的变形并联组合预测模型研究[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4(03)
    • [4].熵权法并联组合建模在径流预测中的应用[J]. 水电能源科学 2012(02)
    • [5].双管单端正激变换器的并联组合的研究及应用[J]. 现代焊接 2013(01)
    • [6].如何实现输油管道设计中泵的优化组合[J]. 石油工程建设 2010(06)
    • [7].新型煤制气甲烷化无循环工艺探究[J]. 现代化工 2016(03)
    • [8].多逆变器模块输入串联输出并联组合系统的分布式控制及其冗余技术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6(08)
    • [9].并联组合基础隔震体系的简化计算方法及试验分析[J]. 结构工程师 2011(S1)
    • [10].组合管式连续反应器系统及制备SAN工艺研究[J]. 工程塑料应用 2013(10)
    • [11].组合式交流变换器研究[J]. 电力电子技术 2011(10)
    • [12].输入并联输出串联AC/AC变换器的研究[J]. 电力电子技术 2012(05)
    • [13].肝硬化腹水并发无症状型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常规指标分析与应用[J]. 新医学 2020(03)
    • [14].我国力学环境试验能力再上新台阶[J].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17(02)
    • [15].机构设计与优化在小家电中的应用研究[J]. 机械传动 2011(08)
    • [16].磷酸铁锂电池与铅酸蓄电池混合系统研究[J].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6(01)
    • [17].多管束旋流分离器的研制及应用[J]. 石油机械 2013(10)
    • [18].中小跨径梁桥地震易损性研究[J]. 振动与冲击 2020(09)
    • [19].低渗透非均质砂岩油藏启动压力梯度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5(03)
    • [20].高速开关阀在起落架半主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英文)[J].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2008(03)
    • [21].一种有机溶剂新型回收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2016(05)
    • [22].基于实时均流的模块化有源电力滤波器并联系统补偿策略[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5(16)
    • [23].水产养殖震后重建技术之——流水养鱼模式介绍(下)[J]. 科学养鱼 2008(12)
    • [24].1200V增强型碳化硅纵向结型场效应晶体管功率模块[J]. 电力电子 2011(04)
    • [25].基于微结构参数建模的多孔硅绝热层热导率研究[J]. 物理学报 2010(12)
    • [26].IGBT应用于VSC-HVDC中的关键技术研究[J]. 太原科技大学学报 2016(01)
    • [27].地下车库诱导风机布置对排烟影响试验[J].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6(05)
    • [28].基于小波分析的灰色组合模型在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 工程勘察 2014(04)
    • [29].并联供电均流系统设计与实现[J]. 科技视界 2012(13)
    • [30].光伏发电系统MPPT控制仿真模型[J]. 计算机仿真 2015(04)

    标签:;  ;  ;  ;  

    并联组合基础隔震反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