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流变学论文-李晓娅,张泓,刘政权,张良

动态流变学论文-李晓娅,张泓,刘政权,张良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态流变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糊粉层,面团,动态流变学,微观结构

动态流变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娅,张泓,刘政权,张良[1](2018)在《糊粉层对小麦面团动态流变学及微观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究糊粉层添加对面团动态流变学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糊粉层添加的比例10g/100 g-40 g/100 g,100%小麦粉和100%全麦粉作为实验对照组。对面粉样品理化品质进行分析,发现糊粉层富含蛋白质、矿物质、膳食纤维以及阿拉伯木聚糖,其中糊粉层水溶性膳食纤维较为丰富。动态流变学试验结果表明,在1-10Hz范围内,面团样品的粘弹性模量随频率增大而增大,呈频率依赖性。糊粉层的加入显着增大面团的粘弹性模量,面团表现出类似固体的倾向。损耗模量tanδ随糊粉层的添加减小,表明面团弹性增加速率大于粘性增加,面团弹性占主导。从扫描电镜结果可知,糊粉层的加入对面团结构有破坏作用,10%、20%添加时面团结构出现轻微断裂,随着添加量增大至30%、40%面团结构孔隙增多,膜结构稀疏,与全麦面团结构相似。总体而言,糊粉层添加量20%时,面团品质优于全麦面团,糊粉层在全谷物产品中有巨大的市场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07)

杨磊,王洪瑞,王中阳,刚芹果,王光磊[2](2018)在《动态流变学评价血栓的力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真实血栓的力学特性,为介入取栓器械的选择提供生物力学初步依据。方法采用动态流变学法评价手术取栓后离体1 h血栓的流变学特性,剪切速率、频率扫描法检测血栓流变学参数,温度扫描法检测血栓稳定性。结果血栓稳态流变学实验表明,血栓呈剪切变稀的假塑性流体特征,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黏度;同时获得血栓流变特征曲线以及拟合曲线,对是否为钙化血栓作出初步判断。结论为介入取栓器械选择提供了生物力学初步判断依据,为血栓物理建模提供了生物力学特性参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介入放射学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朱大勇,辜婷,于杰,鲁圣军[3](2018)在《环氧呋喃树脂反应性增容PLA/PBS共混体系的动态流变学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不同环氧呋喃树脂(FER)含量的聚乳酸/环氧呋喃树脂/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LA/FER/PBS)共混物,使用旋转流变仪、扫描电镜(SEM)和万能试验机等手段研究了FER含量对PLA/PBS共混体系的动态流变行为和相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应变(γ)小于30%时动态模量不随γ的变化而变化,共混体系表现出线性黏弹行为;当γ大于30%后动态模量明显降低,出现了"Payne"效应。FER能改善PLA/PBS共混体系的加工性能;PLA/PBS共混体系有两个不同的驰豫过程,使曲线出现两个明显的半圆弧,加入FER后PLA和PBS两相的形态发生了改变;当FER含量为0.3 phr时共混体系的Han曲线与v GP曲线重迭,表明PLA和PBS的相容性较好;当FER含量为0.3 phr时PLA与PBS的界面黏附性最佳,表明PLA与PBS具有最为理想的界面相容性;FER添加量为0.3 phr时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达到最大值56.9 MPa和4.33 k J/m2,比PLA/PBS共混物提高了11.2%和37.0%。(本文来源于《材料研究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陆佳俊,白绘宇,王玮,刘静,马丕明[4](2016)在《动态流变学对PVDF/PTW共混物流体相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偏氟乙烯/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PVDF/PTW)共混物,利用流变仪考察了PVDF/PTW共混物的相互作用及两者的相容性.观察共混物在200℃下的流变曲线,发现在低频区,共混物中PTW含量越大,共混物的流变曲线越偏离经典流变理论,这个结果与cole-cole图相一致.通过时温迭加原理(时温等效主曲线、Han曲线和v GP曲线)系统研究了不同组成的PVDF/PTW共混体系在均相区和相分离区的黏弹行为.结果表明,在均相区,不同温度下,共混体系的动态模量利用时温迭加原理,通过水平位移就可以很好地迭加在一起,无论是储能模量还是损耗模量,在低频末端均近似地符合经典低频末端标度关系;在相分离区,动态模量偏离了经典的低频末端标度关系,其中储能模量的偏离尤为明显,从而导致了时温迭加原理的"失效",相应的Han图、v GP图也表现出不同于均相体系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响应可以用来表征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表明在研究的一系列配比(PVDF/PTW 100/0、90/10、70/30、50/50、30/70、10/90、0/100,W/W)中,当PVDF/PTW=90/10(W/W)时,两者的相容性较好.SEM也证实了这个结论.(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汤晓智,尹方平,扈战强,郭金萍,李琳娜[5](2016)在《乳清蛋白-大米淀粉混合体系动态流变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乳清蛋白和淀粉因其较好的凝胶形成特性而被广泛用于食品配料。通过动态流变仪研究乳清蛋白-大米淀粉混合体系的动态流变性,并同时考虑了离子及离子强度对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淀粉比例低于50%时,乳清蛋白-大米淀粉混合体系升温过程的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明显低于乳清蛋白,而当淀粉比例升至50%时,最终的G'和G"已经远远超过乳清蛋白;此外,降温过程中混合体系的最终G'和G"也远高于乳清蛋白,表明蛋白质淀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的增强对混合凝胶的特性有一定的协效性,强化了形成的凝胶网络。随着盐离子浓度的提高,混合体系的G'和G"均持续降低,表明盐离子和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淀粉与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弱化了形成的凝胶网络。(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贾红[6](2015)在《契达干酪介电特性、动态流变学特性及微观结构在成熟期内的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了契达干酪在0-180d成熟期内的动态流变学特性、介电特性及微观结构随成熟期和成熟度指数的变化。运用测试结果确定了德博拉数,建立了动态流变学参数、介电特性参数与成熟度指数之间的关系。同时运用电镜扫描微结构图说明了干酪成熟中蛋白水解和脂肪降解的程度。其测定结果表明:1.在0-180d成熟期内,水分含量从最初的35.05%降至33.04%,降幅很小。pH值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成熟期为45d时,pH值下降到最低值为5.43,45d后,pH值呈缓慢上升趋势。2.干酪在成熟过程中pH4.6-WSN和12%TCA-SN均呈现一个逐渐上升的趋势,在0-45d成熟期内上升的速度较快,在45-90d内上升趋势放缓,在90d后上升趋势不明显。说明成熟到90d时,干酪成熟进入平稳期。3.在特定频率下,随着成熟期的延长,契达干酪的储能模量G’和耗能模量G”均呈上升的趋势。不同成熟期契达干酪的储能模量G’和耗能模量G”随测试频率的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成熟期较长的样品,随着频率的增大,其储能模量G’增加较明显,成熟期较短的样品,其储能模量G’增加不明显。耗能模量G”的变化趋势与储能模量G’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4.在设定的特定测试频率下,随着成熟期的延长,德博拉数值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这说明随着成熟期的延长,契达干酪的弹性成分先增大后减小。5.契达干酪的相对介电常数ε’、介电损耗因数ε”和电导率。在特定的测试频率下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随成熟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而介电损耗角正切值tan δ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6.在0.5rad/s口100rad/s下,不同成熟期干酪的储能模量G’和耗能模量G”与成熟度指数pH4.6-SN/TN呈线性相关性,其相关系数R2均在0.8以上。在测试电场频率为0.3GHz、0.95GHz和2.45GHz下,不同成熟期干酪的相对介电常数£’、介电损耗因数£”和电导率o与成熟度指数pH4.6-SN/TN均存在线性相关性。其中,相对介电常数ε’和介电损耗因数ε”在测试频率为2.45GHz,电导率。在测试频率为0.95GHz时,二者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395、0.9313和0.8813,其相关性较好。7.契达干酪在第0d时,电镜扫描微结构图呈现整体结构较为粗糙。60d时,脂肪球明显变小,蛋白胶束连续圆润,胶束间的空穴变大,蛋白水解和脂肪降解形态明显。120d时,颗粒堆积状的蛋白结构消失,蛋白胶束呈流线状,孔洞面积增大,脂肪球聚集成肾脏形状。180d时,脂肪球基本消失,脂肪球消失后的印记明显增大,圆润的蛋白胶束不可见成为碎片状,黑色的孔洞连续出现,使干酪成熟的脂肪降解形态突出。(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唐蓉[7](2015)在《PC/AES和PC/ASA共混物动态流变学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聚碳酸酯(PC)分别与丙烯腈—叁元乙丙橡胶—苯乙烯叁元共聚物(AES)和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橡胶叁元共聚物(ASA)熔融共混制备了PC/AES和PC/ASA共混物。结合SEM、DSC实验方法,本文研究了用动态流变学方法表征共混物的相形态和相容性的有效性,同时考察了苯乙烯-马来酸酐接枝共聚物(SMA)增容共混物的相容性及流变行为。(1)SEM、动态流变学实验的研究表明:AES、ASA含量高于50%时,共混物是以PC为分散相的“海-岛”结构;AES或ASA含量在40%~50%之间时,共混物为双连续相结构。PC/AES共混物在AES含量为40%-50%的组成范围内发生了相反转,同样PC/ASA共混物在ASA含量为40%~50%的区间内发生了相反转。(2)动态流变实验中得到的PC/AES和PC/ASA共混物的粘度-组成关系曲线,相对简单加和规则,分别呈现正负偏差和负偏差;不同组成的共混物的Han曲线在低频区的斜率的差异较大;不同组成共混物的Cole-Cole曲线均存在两个半圆弧。(3)DSC实验结果表明,SMA对组成为7/3的PC/AES共混物具有增容作用,而对组成比为5/5、3/7的共混物增容效果不显着,而SMA1较SMA2对组成比为7/3的共混物的增容作用更好,SMA1在9%时增容共混物效果最佳,而SMA2在13%时最佳。动态流变学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SMA含量的增加,增容后的共混物相对未增容的共混物Han曲线逐渐靠近,斜率差值逐渐减小,SMA1较SMA2减小程度更大。PC/AES共混物组成比为7/3时,SMA1的引入使得共混物的η*增加,继续增加SMA1,η*反而降低,SMA1含量达到9%时,η*达到最低,再继续添加,η*又升高。而加SMA2的共混物在实验范围内,在SMA2含量为13%时,η*达到最低;共混物组成比为5/5、3/7时,不同含量SMA增容共混物的η*-ω曲线几乎可以重叠。(4)对SMA增容的PC/ASA共混物,DSC实验分析结果中,SMA1和SMA2均在含量为13%时,增容效果最佳。动态流变学实验结果表明,SMA增容不同组成PC/ASA共混物Han曲线与PC/AES共混物的曲线的变化规律是类似的。PC/ASA共混物组成比为7/3时,SMA的引入使得共混物的η*增加;而增加SMA的含量,η*反而降低,SMA的含量为13%时,η*达到最低;在共混物的组成比为5/5、3/7时,SMA增容共混物与增容同样组成比的PC/AES共混物的相容性的变化规律是类似的。(5)SMA对PC/AES和PC/ASA共混物的增容作用,不仅跟SMA的含量有关,也与共混物的组成相关,SMA对PC为富相的共混物的增容更有效。(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5-05-15)

郭嘉乐[8](2015)在《结晶性聚合物动态流变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制品在生活生产中被广泛使用,大部分聚合物加工过程中都伴随有结晶行为,晶体对聚合物的性能有重要的影响。目前主流的CAE软件都是以纯粘性模型为理论基础,不能反映聚合物材料的粘弹性,而且模型中实用的粘度只与温度、压力、剪切速率等有关,没有考虑到结晶对粘度的影响。粘度是材料重要的流变学参数,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对材料流变特性与结晶度间关系的研究一般都是在相同热历史下,分别进行测量,然后再将其对应起来。动态储能模量与耗能模量便于测量,可以直接从流变仪上测得。本文中使用等温结晶过程中的Avrami方程、Giesekus本构方程,以及不同的结晶度与粘度的关系分别推导出材料储能模量与耗能模量。使用MATLAB编程进行数值计算,得到不同结晶度与粘度关系下的储能模量与耗能模量。与文献中已有的实验所得储能和耗能模量进行对比,可以验证结晶度与粘度关系的准确性,对结晶度与粘度关系中的参数就行修正,获得一个相对理想的模型。(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5-05-01)

刘俊飞,汤晓智,扈战强,龚静怡,李明明[9](2015)在《外源添加面筋蛋白对小麦面团热机械学和动态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向小麦粉中添加面筋蛋白粉,替代比分别为0%、5%、10%、15%、20%、25%、30%,利用混合实验仪(Mixolab),快速粘度仪(RVA)和动态流变仪,研究添加不同比例面筋蛋白粉对小麦面团热机械学及动态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面筋蛋白的添加使得面团的吸水率显着地从53.3%增加到67%,形成时间从1.41 min增加到9.31 min,而稳定时间随着替代比的增大,呈现先上升后显着下降的趋势,替代比为5%时达到最大值10.02 min。面筋蛋白的添加使小麦面团的峰值扭矩显着地从2.06 Nm降低到1.37Nm,回生值从1.68 Nm降低到1.06 Nm。动态流变学试验表明:面筋蛋白的添加使得小麦面团的粘弹性特性发生明显变化,随着面筋蛋白粉比例的增加,储能模量(G′)与损失模量(G〞)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损耗角正切值tanδ则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只有在面筋蛋白粉比例为5%时的低频扫描范围内,tanδ小于对照,此时混合体系中分子交联聚合程度升高,面筋网络强度增加。(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5年02期)

贺金华,谭为,康雨彤,戎晓娟,毛艳[10](2014)在《动态流变学评价芩榆烧伤凝胶的凝胶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动态流变学评定芩榆烧伤凝胶的流变性质,评价其凝胶特性。方法:采用剪切速率、频率扫描测定凝胶的流变学参数;采用蠕变方法测定凝胶的黏弹性;采用模拟贮存、运输、使用模式考察凝胶的稳定性。结果:该凝胶为剪切变稀的假塑性流体,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黏性,且稳定性良好。结论:动态流变试验能准确的表征芩榆烧伤凝胶的胶凝性质,可作为产品体外评价及质量控制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4年39期)

动态流变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真实血栓的力学特性,为介入取栓器械的选择提供生物力学初步依据。方法采用动态流变学法评价手术取栓后离体1 h血栓的流变学特性,剪切速率、频率扫描法检测血栓流变学参数,温度扫描法检测血栓稳定性。结果血栓稳态流变学实验表明,血栓呈剪切变稀的假塑性流体特征,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黏度;同时获得血栓流变特征曲线以及拟合曲线,对是否为钙化血栓作出初步判断。结论为介入取栓器械选择提供了生物力学初步判断依据,为血栓物理建模提供了生物力学特性参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态流变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晓娅,张泓,刘政权,张良.糊粉层对小麦面团动态流变学及微观结构的影响[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2].杨磊,王洪瑞,王中阳,刚芹果,王光磊.动态流变学评价血栓的力学特性[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8

[3].朱大勇,辜婷,于杰,鲁圣军.环氧呋喃树脂反应性增容PLA/PBS共混体系的动态流变学表征[J].材料研究学报.2018

[4].陆佳俊,白绘宇,王玮,刘静,马丕明.动态流变学对PVDF/PTW共混物流体相容性研究[J].高分子学报.2016

[5].汤晓智,尹方平,扈战强,郭金萍,李琳娜.乳清蛋白-大米淀粉混合体系动态流变学特性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6

[6].贾红.契达干酪介电特性、动态流变学特性及微观结构在成熟期内的变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

[7].唐蓉.PC/AES和PC/ASA共混物动态流变学行为的研究[D].湘潭大学.2015

[8].郭嘉乐.结晶性聚合物动态流变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5

[9].刘俊飞,汤晓智,扈战强,龚静怡,李明明.外源添加面筋蛋白对小麦面团热机械学和动态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5

[10].贺金华,谭为,康雨彤,戎晓娟,毛艳.动态流变学评价芩榆烧伤凝胶的凝胶特性[J].中国药房.2014

标签:;  ;  ;  ;  

动态流变学论文-李晓娅,张泓,刘政权,张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