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M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SSR标记定位

大豆M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SSR标记定位

论文摘要

杂种优势利用是大幅度提高作物单产的有效途径。随着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成功,大豆已成为少数几个没有大规模利用杂种优势的主要作物之一,其主要原因是没有适合杂交种生产的不育系。我国在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和杂种优势利用中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在对育成的M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遗传模式、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等研究上尚是空白。本研究以育成的M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W931A和相应的恢复系WR016为试验材料,组配一系列杂交组合,通过对F1、F2和回交后代的育性分离比例的遗传分析,探讨不育系保持基因和恢复基因的数量及显隐性关系,确认M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遗传模式,并利用不育系与恢复系构建的F2分离群体,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恢复基因的连锁标记。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以花粉败育率作为衡量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植株育性的指标,组配了F1(W931A×WR016)杂交组合。通过F1育性检查,所有F1花粉均表现为半不育,这一现象是单基因配子体不育的典型特征。进一步对以上组合F2育性分离结果的调查研究,证明Rf基因不能通过雄配子传递,这是配子体不育的另一遗传特征。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可确定M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单基因配子体不育。2.通过在遗传模式研究中对出现的各种育性单株的分析,及参考玉米、水稻等作物雄性不育研究,认为大豆雄性不育的表达受环境条件的调控,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雄性育性会发生转换,育性转换有时是量变式的,有时是质变式的。量变表现在植株花粉败育率的高低,具体体现为年际之间同一材料育性的变化。而质变则可以造成细胞质反转,即不育细胞质转变为可育细胞质,使后代群体中出现期望之外的育性植株,而且出现这种质变的频率与植物的基因型有关。3.通过遗传研究确认M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是由单显性基因控制的,选用213对SSR引物,利用W931A与WR016杂交的F2分离群体,获得了与恢复基因连锁的3个SSR标记Satt276、Satt545和Satt684,遗传距离分别为10.7 cM、14.1 cM和29.5cM,并根据Song et al.,(2004)整合的大豆遗传连锁图谱,将恢复基因定位于A1连锁群上。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本文所用主要缩写词
  • 1 文献综述
  • 1.1 我国大豆发展概况
  • 1.2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 1.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育种上的应用
  • 1.3.1 分子标记的发展
  • 1.3.2 DNA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1.4 大豆分子标记图谱的构建和重要基因的定位
  • 2 引言
  • 2.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2 本研究所采取技术路线
  • 3 M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遗传模式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分析
  • 3.2.1 细胞质雄性不育遗传模型
  • 3.2.2 亲本育性表现
  • 1)的育性表现'>3.2.3 杂种一代(F1)的育性表现
  • 2)的育性表现'>3.2.4 分离世代(F2)的育性表现
  • 3.3 讨论
  • 3.3.1 大豆M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遗传模式的确定
  • 3.3.2 育性恢复的复杂性
  • 3.3.3 大豆配子体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应用
  • 4 M大豆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标记定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分析
  • 4.2.1 恢复基因SSR引物筛选
  • 4.2.2 大豆M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初步定位
  • 4.2.3 大豆M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进一步定位
  • 4.3 讨论
  • 5 结论
  • 附录A:试验挑选的181对大豆SSR引物相关参数
  • 附录B:大豆Linkage Group Al上的32对SSR引物相关参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谈大豆密植技术[J]. 种子科技 2019(15)
    • [2].山西大豆救灾品种筛选与研究[J]. 种子科技 2019(12)
    • [3].河南省大豆种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J]. 种业导刊 2019(10)
    • [4].浅析大豆需肥特点与施肥技术[J]. 现代农业研究 2019(11)
    • [5].大豆中内生菌的研究及意义[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9(06)
    • [6].密植是挖掘大豆产量潜力的重要栽培途径[J]. 土壤与作物 2019(04)
    • [7].萌发对不同品种大豆胚芽品质影响[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9(11)
    • [8].高粱-大豆复合种植模式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分析[J]. 大豆科技 2019(05)
    • [9].简析中美大豆生产与贸易问题[J]. 黑河学院学报 2019(10)
    • [10].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对我国大豆行业影响及应对策略[J]. 对外经贸 2019(11)
    • [11].过氧化氢对大豆浓缩磷脂色泽的影响[J]. 粮食与油脂 2020(01)
    • [12].过滤介质对大豆浓缩磷脂透明度的影响[J]. 农产品加工 2020(01)
    • [13].大豆分离蛋白在熏煮香肠加工中的应用[J]. 肉类工业 2019(12)
    • [14].基于大豆分离蛋白的环境友好型包装材料研究进展[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24)
    • [15].大豆7S、11S蛋白的结构与热致凝胶特性的分析[J]. 食品科学 2020(02)
    • [16].大豆原料对分离蛋白加工及功能特性的影响[J]. 大豆科技 2019(06)
    • [17].浅谈大豆病虫害防治[J]. 种子科技 2019(17)
    • [18].庆东农科有机无机掺混大豆专用肥应用试验[J]. 现代化农业 2020(01)
    • [19].灌云大豆-豆丹高效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 农业科技通讯 2020(01)
    • [20].我国大豆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J].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9(12)
    • [21].大豆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9(22)
    • [22].吉林省大豆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9(22)
    • [23].东北地区大豆振兴的思考:基于成本收益视角[J]. 价格月刊 2020(01)
    • [24].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物对冰淇淋品质的影响[J]. 中国粮油学报 2020(01)
    • [25].索氏抽提法测美国大豆粗脂肪含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食品 2019(24)
    • [26].探究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 新农业 2020(01)
    • [27].秸秆还田条件下玉米-高粱(玉米)-大豆轮作的产量与效益分析[J]. 中国种业 2020(02)
    • [28].国际贸易环境与我国大豆采供形势分析[J].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9(12)
    • [29].大豆价格将继续上涨[J]. 农村百事通 2020(03)
    • [30].北方大豆的栽培管理与应用[J]. 饲料博览 2019(12)

    标签:;  ;  ;  ;  ;  

    大豆M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SSR标记定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