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公众科学素养的社会性别差异研究

成都市公众科学素养的社会性别差异研究

论文摘要

大力促进和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所关注的重要工作。各国政府都把公民科学素质视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普及科学技术常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作为向公民提供的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本文以《2006年成都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为依托,以获得的统计数据为基础,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对成都市公众科学素养进行了性别分析。把社会性别视角运用于对成都公众科学素养的分析,对性别这一社会背景变量进行主体分析研究,它有利于对公众科学素养的状况进行分析,进而为改善成都市两性之间的科学素养差距,旨在创建创新型成都,为提高处于更低水平的女性科学素养现状而制订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本文在系统回顾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调查分析比较了成都市男女性公众科学素养的差异情况,另一方面着重从研究女性结构出发,比较了成都市女性公众与不同区域女性公众的科学素养差异情况。并分析了成都市女性科学素养与其学历,职业的影响关系。并结合社会性别理论,社会学,传播学理论找出了成都市女性科学素养整体偏低的原因,并就如何提高女性科学素养进而提高成都市公众科学素养尝试给出有效的建议。文章指出,公众科学素养存在的社会性别差异与两性接受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所从事的职业直接相关。两性对以现代技术为主的“科学”的兴趣不尽相同,对科普活动的参与程度也有差异。科普工作、教育工作必须具有社会性别的视角,才能从提高女性的科学素养开始,实现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战略任务。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1.1 公众科学素养问题研究现状
  • 1.2.1.2 社会性别在西方的提出
  • 1.2.1.3 西方性别差异研究的历史概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2.1 公众科学素养问题研究现状
  • 1.2.2.2 社会性别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 1.2.3 将社会性别视角与公众科学素养问题相结合研究的相关文献
  • 1.3 本文研究的目标与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本文研究的目标
  • 1.3.2 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论文的创新性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性别和社会性别(gender)的概念
  • 2.1.1 性别的概念
  • 2.1.2 社会性别(gender)的概念
  • 2.2 公众及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概念
  • 2.3 科学素养理论及研究综述
  • 2.3.1 科学素养的概念
  • 2.3.2 科学素养的评价
  • 2.3.3 中国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情况综述
  • 2.4 社会性别理论及研究综述
  • 2.4.1 社会性别概念的由来
  • 2.4.2 社会性别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3章 成都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总体状况及分析
  • 3.1 调查对象
  • 3.2 调查内容
  • 3.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3.1 调查结果
  • 3.3.2 总体状况与位置
  • 3.3.2.1 成都市公众科学素养逐年提高
  • 3.3.2.2 成都市公众科学素养要素变化
  • 3.3.2.3 成都市公众科学素养在全国处于相对领先位置
  • 3.3.3 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公众的分类特征分析
  • 第4章 成都市公众科学素养的性别差异分析
  • 4.1 成都市公众科学素养性别差异表现
  • 4.1.1 男女公众对基本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
  • 4.1.1.1 科学术语方面
  • 4.1.1.2 科学观点方面
  • 4.1.2 男女公众对基本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
  • 4.1.3 男女公众对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了解程度
  • 4.2 分析与小结
  • 4.3 成都市公众与四川省公众科学素养性别差异比较
  • 4.4 成都市女性公众科学素养结构比较分析
  • 4.4.1 成都市女性公众与四川省女性公众的科学素养差异比较分析
  • 4.4.2 成都市女性公众与湖北省女性公众的科学素养差异比较分析
  • 4.4.3 成都市女性公众与全国女性公众的科学素养差异比较分析
  • 4.4.4 成都市女性科学素养与其学历,职业的相互影响关系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成都市公众科学素养性别差异的原因分析
  • 5.1 科学素养存在社会性别差异
  • 5.2 教育对男女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差异的影响
  • 5.2.1 家庭教育
  • 5.2.2 学校教育
  • 5.2.3 社会教育
  • 5.3 女性职业结构因素
  • 5.4 科技发展自身因素
  • 5.5 两性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不同
  • 5.6 两性科普活动的参与程度不同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提高成都市女性公众科学素养的对策与建议
  • 6.1 成都市女性公众科学素养的特点
  • 6.2 建议与对策
  • 6.2.1 消除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影响
  • 6.2.2 认真抓好妇女教育工作
  • 6.2.2.1 适龄女童应按时上学就读
  • 6.2.2.2 改变传统教育的性别观念
  • 6.2.2.3 开展学校教育之外的社会教育和成人教育
  • 6.2.2.4 在科学教育中要有性别意识
  • 6.2.3 消除性别歧视,打破职业限制
  • 6.2.4 在科普工作中,考虑女性特点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近三十年来我国公众科学素养问题研究综述[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 [2].公众科学素养理论与评估[J]. 科学 2016(04)
    • [3].《心术》中折射的公众科学素养水平与医患纠纷关联现状[J].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 [4].大众媒介的科技传播与公众科学素养[J]. 科技传播 2014(20)
    • [5].基于公众科学素养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及其改进措施[J]. 教师教育研究 2015(05)
    • [6].如何在科技馆开设基因科普课程——以浙江省科技馆科学院为例[J]. 学园 2017(06)
    • [7].科学传播——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从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谈起[J]. 科学中国人 2016(24)
    • [8].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现状探究——访中国科学院李大光教授[J]. 百科知识 2009(21)
    • [9].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提升市民生活品质[J]. 杭州通讯(生活品质版) 2009(01)
    • [10].创新科学普及工作 提升公众科学素养[J]. 群众 2020(05)
    • [11].提升我国公众科学素养途径初探[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04)
    • [12].从文本视角解读社会语境变迁对公众科学素养测评的影响[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03)
    • [13].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成人教育当力行[J]. 成人教育 2010(05)
    • [14].公众科学素养建设工作评价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04)
    • [15].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研究20年[J]. 科技导报 2009(07)
    • [16].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测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科技论坛 2009(05)
    • [17].宝鸡市将进行首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J]. 科协论坛(上半月) 2009(10)
    • [18].来自金华市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报告[J]. 科协论坛 2008(02)
    • [19].武汉市公众科学素养的性别差异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8(02)
    • [20].大众传媒与公众科学素养的培养[J]. 社会科学家 2008(06)
    • [21].科技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分析及研究[J]. 时代金融 2017(05)
    • [22].探究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基于STEM教育[J]. 科技资讯 2015(20)
    • [23].新媒介时代的公众科学素养[J]. 现代人才 2008(01)
    • [24].公众科学素养的培育是科技创新的基础[J]. 安徽科技 2008(07)
    • [25].养生类图书监管与公众科学素养[J]. 宿州学院学报 2014(06)
    • [26].美国公众科学素养纵向研究及启示[J]. 科学 2012(06)
    • [27].四川公众科学素养的性别分析研究[J]. 浙江学刊 2008(01)
    • [28].科学兴趣多与少——X市公众科学素养报告分析[J]. 法制与社会 2008(06)
    • [29].公众科学素养测度的困难——以科学素养的三维度理论模型为例[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9(03)
    • [30].基于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的科学教育对策研究[J]. 教育探索 2015(10)

    标签:;  ;  ;  

    成都市公众科学素养的社会性别差异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