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碳化钨吸附特性的模拟计算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碳化钨吸附特性的模拟计算

论文摘要

碳化钨具有与铂相近的催化性能,有望取代铂,以解决铂的储量日益减少的困境。本文应用密度泛函理论的广义梯度近似方法对CO-Pt吸附体系、CO-WC吸附体系以及CO/O-WC共吸附体系的吸附热、C-O键、C-Pt键、C-W键的键长、布居数以及态密度等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当覆盖率为0.25ML时,对于CO-Pt吸附体系,CO最容易在Pt(100)晶面的桥位、Pt(110)晶面的短桥位、Pt(111)晶面的hcp三重位吸附,吸附热分别为2.11eV、2.37eV、1.96eV;对于CO-WC吸附体系,CO最容易在WC(0001)面的顶位、( 011 1)面的长桥位、( 101 0)面的谷位吸附,吸附热则分别为1.64eV、2.90eV、3.51eV。吸附过程中伴有电子在CO分子和金属原子之间转移。吸附后,C-O键变弱,键长变长,Pt和WC表层原子对内部的库仑作用也被削弱,其布居数明显降低。根据态密度分析结果,在吸附过程中,当CO在吸附到Pt表面时,其4σ、1π、5σ、2π*轨道均参与成键;而当CO吸附到WC表面时,其吸附作用更为强烈,除了4σ,1π,5σ,2π*轨道参与成键外,CO分子的3σ低能量轨道也参与成键。对CO/O-WC共吸附体系的研究表明,CO分子在WC(0001)面上各个吸附位的吸附热差别很小,这意味着CO分子可以很容易地沿着WC的表面移动;而氧在WC(0001)面的最大吸附热达到了6.20eV,这说明氧一旦在WC(0001)面上发生吸附就很难移动。因此,CO在WC表面上的氧化过程可能是氧首先在WC(0001)面的hcp三重位吸附,然后CO分子吸附在WC(0001)面的其它位置,并移动到与氧距离较近的近顶位,与氧接触发生反应。有关WC电子结构的模拟计算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WC的催化特性。根据态密度计算结果,发现钨在形成碳化钨后,其电子结构与铂的很接近,且WC的d亚层与铂一样存在空轨道,有利于吸附CO,但WC d带的计算值比Pt要宽,这可能是WC的催化性能与Pt不完全相同的原因。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引言
  • 1.2 铂的催化机理研究现状和进展
  • 1.2.1 铂族金属特性
  • 1.2.2 铂族金属催化机理
  • 1.3 碳化钨化学吸附及催化机理研究现状
  • 1.3.1 碳化钨催化剂及一氧化碳化学吸附的研究现状
  • 1.3.2 碳化钨催化剂研究的前景和意义
  • 1.4 计算材料学研究现状
  • 1.4.1 计算机模拟在材料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 1.4.2 计算机模拟在催化材料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 1.5 Materials Studio 计算软件应用现状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计算理论、方法及模型构建
  • 2.1 计算理论概述
  • 2.1.1 赝势法
  • 2.1.2 密度泛函理论
  • 2.1.3 基于量子力学的 CASTEP 模块
  • 2.2 计算模型
  • 2.2.1 铂的表面结构模型
  • 2.2.2 碳化钨的表面结构模型
  • 2.3 计算方法及参数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碳化钨化学吸附行为的理论计算
  • 3.1 CO 在 Pt 低指数面上的吸附特性研究
  • 3.1.1 Pt 的几何结构优化
  • 3.1.2 布居数分析
  • 3.1.3 电子态密度分析
  • 3.2 CO 在WC 低指数面上的吸附特性研究
  • 3.2.1 WC 的几何结构优化
  • 3.2.2 布居数分析
  • 3.2.3 局域态密度分析
  • 3.3 CO/O 在WC 低指数面上的共吸附特性研究
  • 3.4 WC 与 Pt 化学吸附特性的理论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碳化钨吸附特性的模拟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