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人工合成小麦中增加千粒重的QTL

发掘人工合成小麦中增加千粒重的QTL

论文摘要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于瓶颈效应与长期选择,使现代栽培小麦的遗传基础狭窄。小麦野生近缘种中存在有大量可用于小麦改良的优异基因。因此,发掘并利用小麦野生近缘种中的优异基因,有利于拓宽栽培小麦的遗传基础。千粒重是小麦产量的构成因素之一,进一步提高千粒重是小麦超高产育种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千粒重与穗粒数和穗数通常呈负相关,与株高正相关,成为小麦超高产育种的重要限制因素。本研究利用四倍体波斯小麦(2n=28,AABB)与粗山羊草Ae38(2n=14,DD)杂交人工合成的六倍体小麦Am3为供体亲本,普通小麦莱州953为轮回亲本,经5次回交的两个F2:3次级分离群体(高千粒重群体85个家系和低千粒重群体75个家系)为材料,通过分子标记检测,发掘人工合成小麦中增加千粒重的QTL,并对其它农艺性状进行QTL定位,为QTL的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克隆等研究奠定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SSR荧光标记分析技术和银染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用648对不同来源的SSR引物对亲本莱州953和Am3进行多态性检测,其中348对引物在两亲本间有稳定的多态性,多态性频率为53.7%。有66对SSR引物在高千粒重导入系群体中出现多态性,占多态性标记的18.96%。有63对SSR引物在低千粒重导入系群体中出现多态性,占多态性标记的18.1%。2.利用Map Manager软件,将高千粒重导入系群体的58个多态性SSR标记定位在小麦8条染色体上,连锁图总长为344.6cM,平均每个标记间的遗传距离为5.9cM。同样的方法将低千粒重导入系群体的52个多态性SSR标记定位在小麦9条染色体上,连锁图的总长为366.9cM,平均每个标记间的遗传距离为7.1cM。导入片段远远大于理论值。3.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0软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取LOD≥2.5为阈值,对两个群体进行QTL检测。在高千粒重群体中共检测到10个QTL,其中3个千粒重QTL分别位于1A、3D和4B染色体上,1个粒长QTL位于7B染色体上,2个粒宽QTL分别位于1A、和4B染色体上,2个穗数QTL分别位于4B和7B染色体上,2个株高QTL分别位于3D和4B染色体上。在低千粒重群体中共检测到17个QTL,其中3个千粒重QTL分别位于1A、4B和7B染色体上,4个粒长QTL分别位于1A和2D染色体上,1个粒宽QTL位于7B染色体上,2个穗数QTL分别位于4B和7B染色体上,2个株高QTL分别位于2D和4B染色体上,5抽穗期QTL分别位于2A、2D、6B和7B染色体上。4.在高千粒重导入系群体中,共检测到3个来自Am3增加千粒重的新的QTL位点(QGw.caas-1A1、QGw.caas-3D、QGw.caas-4B1)。QGw.caas-3D在3个环境中都检测到,解释表型变异18.1%-31.8%,增加千粒重2.3-4.8 g,表明该QTL是一个稳定的主效QTL。QGw.caas-1A1在2个环境中检测到,解释表型变异21.4%-33.8%,增加千粒重2.7-3.8 g。QGw.caas-4B1在2个环境中检测到,解释表型变异10.9%-30.2%,增加干粒重3.9-4.8 g。所发现的增加千粒重QTL与穗数、穗粒数和株高不存在不利的相关关系,有利于千粒重、穗数、穗粒数的同步提高及株高的降低,因此是较为理想的提高千粒重的QTL。5.虽然轮回亲本Am3的农艺性状比莱州953的差,但在导入系群体中,通过表型选择和QTL分析,选出了一些农艺性状比轮回亲本莱州953有较大改良的导入系。如高千粒重导入系IL6的平均千粒重为60.5g,平均穗粒数53.3粒,平均株高83.6cm,平均单株穗数5.8个;多粒导入系IL39的平均穗粒数83.6粒,千粒重45.9g,平均穗数5.3个,株高84.3cm。这些导入系已分发到小麦育种单位用于小麦品种的遗传改良,选育含有人工合成小麦有利基因/QTL的小麦新品种。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DNA分子标记技术
  • 1.1.1 分子标记的特点
  • 1.1.2 分子标记的类型
  • 1.2 数量性状(QTL)研究与作图
  • 1.2.1 QTL定位的目的和作用
  • 1.2.2 QTL定位的原理
  • 1.2.3 构建作图群体
  • 1.2.4 QTL作图的统计分析方法
  • 1.3 QTL的精细定位
  • 1.3.1 QTL的作图精度
  • 1.3.2 影响QTL作图精度的主要原因
  • 1.3.3 QTL精细定位的方法
  • 1.3.4 精细定位与基因克隆
  • 1.4 高代回交QTL分析
  • 1.4.1 高代回交作用与含义
  • 1.4.2 高代回交的步骤
  • 1.4.3 高代回交的遗传效应与特点
  • 1.4.4 高代回交分析法的应用
  • 1.5 影响小麦生育期的三类基因的研究进展
  • 1.5.1 小麦春化基因研究进展
  • 1.5.2 小麦光周期的研究进展
  • 1.5.3 小麦早熟性基因
  • 1.6 小麦主要产量相关性状的QTL研究进展
  • 1.6.1 小麦千粒重QTL研究
  • 1.6.2 小麦粒长、粒宽QTL研究
  • 1.6.3 小麦穗粒数QTL研究
  • 1.6.4 穗数QTL研究
  • 1.6.5 株高QTL研究
  • 1.6.6 小麦抽穗期QTL研究
  • 1.7 人工合成小麦的利用价值
  • 1.8 立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田间试验与性状鉴定
  • 2.2.1 田间试验
  • 2.2.2 性状鉴定
  • 2.3 DNA提取
  • 2.4 SSR标记
  • 2.4.1 银染技术
  • 2.4.2 SSR荧光标记法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两个导入系群体的千粒重表型变异分析
  • 3.1.1 高千粒重导入系群体的千粒重在三个环境中的表型变异分析
  • 3.1.2 低千粒重导入系群体的千粒重在三个环境中的变异分析
  • 3.2 两个导入系群体其它性状的表型变异分析
  • 3.2.1 两个导入系群体粒长变异
  • 3.2.2 两个导入系群体粒宽的表型变异
  • 3.2.3 两个导入系群体与亲本穗数变异
  • 3.2.4 两个导入系群体与亲本株高变异
  • 3.2.5 两个导入系群体与亲本抽穗期变异
  • 3.3 高千粒重导入系群体的千粒重与其它性状的相关分析
  • 3.4 低千粒重导入系群体的千粒重与其它性状的相关分析
  • 3.5 近等基因系
  • 3.6 SSR的多态性及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3.6.1 SSR的多态性
  • 3.6.2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3.7 QTL的检测
  • 3.7.1 高千粒重导入系群体QTL检测
  • 3.7.2 低千粒重导入系群体QTL检测
  • 4 讨论与结论
  • 4.1 有利基因频率及分布
  • 4.2 近等基因系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 4.3 供体基因组片段与理论值的比较
  • 4.4 增加千粒重的理想QTL
  • 4.5 降低千粒重的QTL
  • 4.6 粒长、粒宽的QTL
  • 4.7 单株穗数的QTL
  • 4.8 株高的QTL
  • 4.9 QTL热点区
  • 4.10 两个群体表型及QTL的比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博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发掘人工合成小麦中增加千粒重的QTL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