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已丸提取物不同配伍的药物动力学实验研究

戊已丸提取物不同配伍的药物动力学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研究目的:以探讨戊已丸提取物的配伍原理为目的,采用药物动力学的方法,通过戊已丸提取物不同配伍对其代表成分小檗碱、巴马汀、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芍药苷的体内过程的影响,分析戊已丸组成药物在方剂中的贡献度以及较为合理的配伍组合,对其配伍的合理性进行探讨。研究内容与结果:一.戊已丸提取物的制备采用正交优选工艺(见周立运论文),以小檗碱、巴马汀、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芍药苷(以下简称五成分)为指标,对戊已丸的组方中药分别进行了有效组分的提取。以HPLC建立了其含量测定方法。结果:黄连药材中小檗碱含量为7.88%,提取物中含量为23.03%;巴马汀药材中含量为1.93%,提取物中含量为5.52%。制吴茱萸中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的含量分别为0.34%和0.28%;提取物中2成分的含量分别为0.84%和0.78%。炒白芍中含量为2.69%;提物中含量为13.41%。处方符合《中国药典》2005·一部中戊已丸的质量标准要求。二.戊已丸单味提取物的药物动力学研究采用血药浓度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黄连提取物、制吴茱萸提取物及炒白芍提取物大鼠灌胃后的LC-MS体内分析方法,并应用于各自检测成分动物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结果为:小檗碱与巴马汀体内的药时过程小剂量符合一级吸收的一室开放模型,而中、大剂量符合一级吸收的二室开放模型;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体内的药时过程基本上符合一级吸收的一室开放模型;芍药苷体内的药时过程基本上符合一级吸收的二室开放模型。结果表明五检测成分在大鼠体内均符合线性动力学过程,且AUC、Cmax随着剂量增加均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内滞留时间(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除外)也呈现增加趋势。三.戊已丸提取物不同配比方的药物动力学研究采用L9(34)正交设计方法,构建了戊已丸提取物不同配比方;建立了LC-MS同步检测大鼠血浆中小檗碱、巴马汀、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芍药苷含量的方法并应用于9组不同配比方的药物动力学研究。结果,戊已丸提取物不同配比方间的以上五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存在着很大差异(p<0.05)。同一成分在不同配比方中拟合所得的房室模型既有符合一室模型的,也有符合二室模型的。各成分的AUC、Cmax(小檗碱除外)和MRT在复方中比单味药中普遍偏高,对Tmax和Ka二参数则呈现出不同的变化。以上特点说明复方不同剂量和配比形式有利于它们在体内的滞留和发挥药理作用,说明复方配伍原则具有一定的意义和物质基础。在上述基础上,运用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归一化加权法等数学处理方法分析药动学参数,进而得出各药与药动学参数的相关性以及对整方的贡献度,结合中药复方配伍原理,诠释了戊已丸的配伍的合理性。综上所述,本课题以药物动力学的方法对戊已丸配伍进行了初步研究。定量地分析了复方不同配伍后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等动态变化规律,较真实地反映了复方中代表成分的体内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中药复方配伍的规律。综合分析认为本实验条件下戊已丸提取物的最佳配伍比例为黄连:制吴茱萸:炒白芍=6:3:6。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戊己丸组方中药及其提取物含量测定
  • 第一节 黄连及其提取物的含量测定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二节 制吴茱萸及其提取物的含量测定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三节 炒白芍及其提取物的含量测定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二章 戊己丸组方单味药提取物药物动力学实验研究
  • 第一节 黄连提取物的药物动力学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和讨论
  • 第二节 制吴茱萸提取物的药物动力学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和讨论
  • 第三节 炒白芍提取物的药物动力学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和讨论
  • 第三章 戊己丸提取物不同配比方的药物动力学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结果分析
  • 5 小结和讨论
  • 第四章 全文讨论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  

    戊已丸提取物不同配伍的药物动力学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