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看严复《天演论》中的变译现象

从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看严复《天演论》中的变译现象

论文摘要

西方传统译论倾向于用“对等”、“忠实”等作为衡量译作的标准。9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勒菲弗尔提出了“改写”理论,摒弃了传统的从“语言学’角度研究译作的方法,提倡从文化角度研究译作在翻译过程中受到的“操控”。“改写’理论认为翻译是对原作的改写,译作从选材到翻译策略的选择等,都要受到意识形态和诗学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译论则长期被“归化”、“异化”的争论所统治,学者们对严复的“信、达、雅”的批评仍限于形式与内容的矛盾之争。严复的“信、达、雅”已问世一个多世纪,如今有学者从读者接受等视角来重新审视严复的翻译理论和译作,黄忠廉教授提倡发掘严复的“达旨术”,并将它重新命名为“变译”,而且认为“达旨术”不应与“信、达、雅”割裂开来看待。为进一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使用描写和解释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天演论》作为严复的第一部介绍西学的力作,自问世以来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严复使用“变译”策略对原作大加改动,使该译作渗透了严复本人的意识形态和诗学。严复于《天演论》正文前的《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难”——“信、达、雅”。有论者指出,严复“言行不一”,更有论者指出“雅”是严复的译作“不忠”于原作的主要原因。但是对于“变译”的研究却微乎其微。本研究通过分析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的中文全译本和变译本,通过描写和解释的方法来讨论严复在《天演论》中使用了哪些“变译”方法及其使用原因。本研究搜集了292条变译预料,然后选取了62个例子进行了分析。本研究通过定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严复供采取了5种变译手法;严复的“变译”是一种宏观的翻译方法,不仅限于词句的翻译,翻译的单位扩大到了句群、段和篇。另外,严复在使用“变译”方法对原作改写后,原作的意旨并未减少,但内容有所增加,达到了他宣传“进化论”的目的。因此在翻译研究中,我们应该扩大自己的视野,从整体上来对待译作,而不是仅仅将目光锁定在单个词语或是语序的对应上,关注译者的翻译目的和译作对原作信息的高效摄取。本研究还采用描写和解释的方法,通过分析严复的译作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进-步探讨了严复使用“变译”方法的原因。通过对《天演论》中语料的分析,本研究认为影响严复使用“变译”手法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意识形态、诗学、读者的期待、翻译目的等。本研究还发现,“变译”是严复解决翻译三难“信、达、雅”的方法。“信、达、雅’和“达旨术”是一个有机整体,蕴含着严复的审美观和文化观。从语言方面来讲,“变译”的最终目的在于求“达”,求“达”即为求“信”;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二者,严复还要求自己做到“雅”,这是译者对自已译作的最高审美要求。从文化的角度来讲,严复借引入西方先进文化来反观、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了翻译的社会功能。提醒我们在引入外来文化时要去粗取精,且要积极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另外在文化观上,应坚持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反对霸权主义;而要做到以上两点,真正地实现文化交流,“删削取益”则是我们必须采取的办法。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信、达、雅”和“变译”是翻译观和翻译方法的关系。在翻译实践中,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永恒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严复在一百多年前就作出了回答。另外,语言和文化是另一个有机整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对语言具有约束作用,二者应联系起来对待。翻译的意义即在实现它的社会功能,我们除了应该客观地评价严复的翻译观和翻译方法,还应学习严复的文化观。严复的“变译”方法对当今的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在对待译作的态度上,我们应该宏观地考虑译作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译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目的,而不应仅仅计较一词一句的“得”与“失”;在对待文化摄取的问题上,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通过“以中会西”等方法来引入外国先进的文化,发明并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真正做到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本研究由六章组成。第一章是导言。第二章是文献综述。第三章是语料及语料研究方法介绍。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总结了严复译本中使用的变译手法,主要包括增译、减译、编译、译述和改译。第五章主要讨论了严复使用“变译”手法受到的意识形态、诗学等文化因素的操控以及严复翻译三难之一“雅”中包含的美学思想。第六章探讨了本研究的发现以及启示和不足。

论文目录

  • Abstract
  • 摘要
  • 1 Introduction
  • 1.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omas Huxley
  • 1.2 Yan Fu's Translation Thought and His Translation Practice
  • 1.3 Historical Influence of Tian Yan Lun
  • 1.4 Research Purpose,Research Ques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The Cultural Tur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 2.2 Lefevere's Rewriting Theory
  • 2.2.1 Introduction to Lefevere's Rewriting Theory
  • 2.2.2 Development of Lefevere's Translation Theory
  • 2.2.3 Study of Rewriting Theory Abroad
  • 2.2.4 Study of Rewriting Theory in China
  • 2.3 Study of Yan Fu and His Translation Theory
  • 2.4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 2.5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and Rewriting
  • 3 Research Data and Methodology
  • 3.1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Data
  • 3.1.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Huxley's Evolution and Ethics
  • 3.1.2 The Complete Translation of Evolution and Ethics
  • 3.1.3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Yan Fu and Tian Yan Lun
  • 3.2 Research Data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 4 Translation Variation Strategies Adopted in Tian Yan Lun
  • 4.1 Addition
  • 4.1.1 Expansion of the Scope of Some Concepts
  • 4.1.2 Addi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 4.1.3 Addition of Examples
  • 4.1.4 Addition of Supplementary Remarks and Explanation
  • 4.1.5 Addition for Enrichment of the Content
  • 4.1.6 Addition of Yan Fu's Further Argument
  • 4.2 Deletion
  • 4.2.1 Deletion in the Title
  • 4.2.2 Deletion of Paragraph
  • 4.2.3 Deletion of Sentence
  • 4.2.4 Deletion of Words and Phrases
  • 4.2.5 Deletion of the Associative Meaning of a Word
  • 4.3 Compiling
  • 4.3.1 Compiling at Chapter Level
  • 4.3.2 Compiling at Paragraph Level
  • 4.3.3 Compiling at Sentence Level
  • 4.4 Translation and Narration
  • 4.4.1 Translation and Narration within a Passage
  • 4.4.2 Translation and Narration within a Paragraph
  • 4.4.3 Translation and Narration within a Sentence
  • 4.5 Adaptation
  • 4.5.1 Adaptation with Chinese Examples
  • 4.5.2 Adaptation with Expressions from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
  • 5 Analysis of Yan Fu's Rewriting of Evolution and Ethics in Terms of Ideology, Poetics andPatronage
  • 5.1 Manipulation of Ideology
  • 5.1.1 Ideology in Yan Fu's Time
  • 5.1.2 Yan Fu's Personal Ideology
  • 5.2 Manipulation of Poetics
  • 5.2.1 Poetics in Yan Fu's Time
  • 5.2.2 Yan Fu's Poetics
  • 5.3 Manipulation of Patronage
  • 5.3.1 Patronage
  • 5.3.2 Yan Fu's Patron Mr. Wu Ru Lun
  • 5.4 The Aesthetic Value Implied in Yan Fu's Translation Principle "Elegance"
  • 6 Conclusions
  • 6.1 Major Findings
  • 6.2 Limitation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 Bibliography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Acknowledgements
  • 相关论文文献

    • [1].笔底苍凉,活色生香——读陈美者《活色严复》[J]. 学术评论 2020(01)
    • [2].晚清翻译家严复故居[J]. 现代中文学刊 2020(02)
    • [3].晚年严复的沉重转身[J]. 书屋 2020(07)
    • [4].近三十年严复译名研究述评[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5].严复国民话语述析[J]. 岭南学刊 2018(02)
    • [6].改革开放以来严复思想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 福建史志 2018(03)
    • [7].严复与鸦片[J]. 安徽史学 2018(04)
    • [8].看到六朝唐宋妙——严复书法略说[J]. 东方收藏 2018(09)
    • [9].思想汇通与文化救国:近代家国危亡与社会转型中的严复[J]. 学术评论 2016(05)
    • [10].晚清的“进化”魔咒:严复历史意识的再考察[J]. 学术月刊 2016(10)
    • [11].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严复手稿十五种赏析[J]. 文物天地 2017(05)
    • [12].严复文化资本的积累和初始流通[J]. 甘肃社会科学 2017(02)
    • [13].严复致孙宣信札考释[J]. 收藏家 2017(08)
    • [14].严复:矛盾的故事[J]. 福建理论学习 2015(06)
    • [15].严复[J]. 青少年书法 2020(10)
    • [16].浅析严复的爱国思想[J]. 牡丹 2020(14)
    • [17].《活色严复》[J]. 福建文学 2019(09)
    • [18].严复恩作品[J]. 甘肃教育 2018(14)
    • [19].“执迷不悟”的严复[J].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7(12)
    • [20].关于严复的教育思想研究[J]. 北方文学 2018(20)
    • [21].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J]. 人民周刊 2017(09)
    • [22].“使由使知”中的规则遵守观念——兼评严复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阐释[J]. 中西法律传统 2016(01)
    • [23].振聋发聩的启蒙思想家严复——纪念严复诞辰160周年[J]. 炎黄纵横 2014(01)
    • [24].做到半途的盛事——读新编《严复全集》[J]. 理论经纬 2014(00)
    • [25].严复:万里西风雁阵哀[J]. 同舟共进 2019(06)
    • [26].严复的性格变迁——兼论其对仕途的影响[J]. 学术界 2018(03)
    • [27].严复“群”观念的中西融通[J]. 学习与探索 2018(03)
    • [28].谒访严复故里[J]. 中国政协 2018(16)
    • [29].启蒙思想家严复[J]. 福建理论学习 2011(07)
    • [30].严复文学思想研究的新成果——《严复与近代中国文学变革》评介[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标签:;  ;  ;  ;  ;  ;  

    从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看严复《天演论》中的变译现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