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毛虫与伪旋毛虫肌幼虫抗原的研究

旋毛虫与伪旋毛虫肌幼虫抗原的研究

论文摘要

目前,国际上已将旋毛虫属分为8个种,即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1)、乡土旋毛虫(T.native,T2)、布氏旋毛虫(T.britovi,T3)、伪旋毛虫(T.pseudospiralis,T4)、米氏旋毛虫(T.murrelli,T5)、纳氏旋毛虫(T.nelsoni,T7)、巴布亚旋毛虫(T.papuae,T10)、津巴布韦旋毛虫(T.zimbabwensis,T11)以及3个分类地位尚未确定的基因型(genotype)即Trichinella T6、T8和T9。其中伪旋毛虫、巴布亚旋毛虫和津巴布韦旋毛虫为无囊包的旋毛虫。由于不同种旋毛虫的地理分布、宿主范围、对宿主的致病性及宿主对不同虫种的免疫应答等方面存在有明显差异,故旋毛虫抗原的研究对旋毛虫病的发病机理、免疫诊断及免疫预防等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观察旋毛虫和伪旋毛虫抗原的差异,本文应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双向电泳技术(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对旋毛虫和伪旋毛虫肌幼虫的虫体可溶性抗原(soluble antigen,Sag)及排泄分泌(excretory-secretory,ES)抗原进行了分析。材料与方法1.旋毛虫种与感染动物本实验所用的旋毛虫虫种为旋毛虫(T1)和伪旋毛虫(T4),均引自国际旋毛虫参考中心,由本教研室昆明小鼠传代保种。4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购自郑州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将不同旋毛虫虫种感染SD大鼠后8周处死,全身肌肉人工消化后收集纯净的肌幼虫。2.肌幼虫可溶性抗原与ES抗原的制备将人工消化后收集纯净的旋毛虫肌幼虫加入组织裂解液,放入匀浆器中在冰浴上研磨约1~2h,随后在超声波细胞粉碎机破碎,离心收集上清。将纯净的旋毛虫肌幼虫置于含有1640培养基(不含血清)的培养皿中,在5%CO2培养箱中培养20~24h,收集上清,透析和冷冻干燥后得到纯化ES抗原。Bradford方法测蛋白浓度后,分装,—80℃保存。3.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将制备好的T1、T4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和ES抗原进行SDS-PAGE,染色后观察不同分子量的电泳条带,然后用GeneGenius凝胶图像分析仪获得图像并加以分析,寻找T1和T4的差异蛋白带。4.双向电泳(2-DE)应用等电聚焦(IEF)电泳和SDS-PAGE将T1、T4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和ES抗原的蛋白分离,每种样品重复3次,染色后得到蛋白双向电泳图谱,应用PowerLook 1120型图像扫描仪(分辨率为300bpi,像素8bits)获得凝胶图像,经ImageMaster 2D Platinum 6.0凝胶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图像调整、点检测、点匹配、数据分析后,找出差异蛋白点。结果1.T1、T4肌幼虫可溶性抗原的SDS-PAGE结果通过SDS-PAGE分析,发现T1肌幼虫可溶性抗原蛋白有22条带(221.62 kDa~14.88 kDa),其中主带5条(115.19、65.56、53.93、29.08、14.88 kDa)的蛋白量占可溶性抗原蛋白总量的47.4%。T4肌幼虫可溶性抗原蛋白有18条带(185.28 kDa~14.27 kDa),其中主带7条(119.30、68.56、56.1、48.50、40.74、28.36、14.27 kDa)的蛋白量占可溶性蛋白总量的66.7%。T1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具有6条特异的蛋白带(59.72、44.37、23.66、22.36、18.26、16.34 kDa),而T4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具有4条特异的蛋白带(132.60、119.30、35.26、31.02 kDa)。2.T1、T4肌幼虫ES抗原的SDS-PAGE结果通过SDS-PAGE分析,发现T1肌幼虫ES抗原具有10条蛋白带(113.21 kDa~14.37 kDa),其中4条主带(55.65、50.41、43.61、14.37 kDa)的蛋白量占ES抗原蛋白总量的85.7%。T4肌幼虫ES抗原9条蛋白带(104.71kDa~14.51 kDa),其中4条主带(54.58、36.80、21.70、14.51 kDa)的蛋白量占ES抗原蛋白总量的81.3%。T1、T4肌幼虫ES抗原的蛋白带均不相同。3.T1、T4肌幼虫可溶性抗原、ES抗原的SDS-PAGE结果比较T1肌幼虫可溶性抗原的8条蛋白带(115.19、53.94、48.97、44.37、29.08、22.36、19.27、14.88 kDa)与ES抗原的8条蛋白带(113.21、55.65、50.41、43.61、31.42、22.21、19.67、14.37 kDa)分子量相近。T4肌幼虫可溶性抗原的5条蛋白带(56.11、35.26、28.36、20.65、14.27 kDa)与ES抗原的5条蛋白带(54.58、36.80、28.91、21.70、14.51 kDa)分子量相近。4.T1、T4肌幼虫可溶性抗原的双向电泳结果T1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具有193±12个蛋白点,匹配点数为150个,匹配率为81%,分子量主要为11~22 kDa、25~64 kDa及100~144 kDa,所对应的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pI)分别为4.7~8.2、4.5~6.5及5~7;T4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具有175±9个蛋白点,匹配点数为141个,匹配率为82%,分子量主要为12~21 kDa及25~90 kDa,所对应的pI分别为4~9.5及4.5~9.6。5.T1、T4肌幼虫ES抗原的双向电泳结果T1肌幼虫ES抗原具有82±6个蛋白点,匹配点数为74个,匹配率为84%,分子量主要为13~16 kDa、18~22 kDa及40~55 kDa,所对应的p1分别为4~7、3.8~6.2及5~9;T4肌幼虫ES抗原69±5个蛋白点,匹配点数为57个,匹配率为80%,分子量主要为10~15 kDa、17~25 kDa及29~55 kDa,所对应的pI分别为4.7~6.5、4.6~6及5~7。结论1.旋毛虫与伪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蛋白组份均多于其ES抗原。2.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及ES抗原的蛋白组份与伪旋毛虫的均不相同。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及ES抗原的蛋白组份均比伪旋毛虫的复杂。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旋毛虫和旋毛虫病的简介
  • 1.2 旋毛虫肌幼虫抗原
  • 1.3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本研究主要技术路线图
  • 2 材料
  • 2.1 主要试剂
  • 2.2 主要仪器
  • 2.3 主要试剂的配置
  • 2.4 实验动物
  • 2.5 旋毛虫种
  • 3 方法
  • 3.1 旋毛虫感染动物
  • 3.2 旋毛虫肌幼虫的收集
  • 3.3 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和ES抗原的制备
  • 3.4 蛋白定量
  • 3.5 等电聚焦
  • 3.6 第2向SDS-PAGE电泳
  • 3.7 胶体染色法染色
  • 3.8 胶图像扫描和分析
  • 3.9 SDS-PAGE电泳
  • 4 实验结果
  • 4.1 样品蛋白的获取和浓度测定
  • 4.2 T1、T4肌幼虫可溶性抗原的SDS-PAGE结果
  • 4.3 T1、T4肌幼虫ES抗原的SDS-PAGE结果
  • 4.4 T1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和ES抗原的SDS-PAGE结果
  • 4.5 T4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和ES抗原的SDS-PAGE结果
  • 4.6 T1、T4肌幼虫的可溶性抗原的双向电泳结果
  • 4.7 T1、T4肌幼虫ES抗原的双向电泳结果
  • 4.8 T1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和ES抗原的双向电泳结果
  • 4.9 T4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和ES抗原的双向电泳结果
  • 5 讨论
  • 5.1 双向电泳常见的问题
  • 5.2 T1、T4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和ES抗原的SDS-PAGE
  • 5.3 T1、T4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和ES抗原的2-DE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英文缩写词索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质谱法分析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蛋白的组分[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6(01)
    • [2].旋毛虫肌幼虫活性鉴别的探讨[J].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02)
    • [3].旋毛虫肌幼虫在不同培养基中发育情况的观察[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0(10)
    • [4].旋毛虫肌幼虫培养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03)
    • [5].旋毛虫肌幼虫在小鼠体内发育的实验观察[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9(02)
    • [6].烹饪方式(烧烤)对旋毛虫肌幼虫感染性的影响[J].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02)
    • [7].旋毛虫肌幼虫囊包染色标本制作方法的改进[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2(01)
    • [8].旋毛虫肌幼虫在感染小鼠体内的分布[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8(03)
    • [9].旋毛虫肌幼虫寄生时间对其感染力的影响[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2(04)
    • [10].旋毛虫肌幼虫强反应原性抗原基因的筛选及生物学特性分析[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8(02)
    • [11].旋毛虫肌幼虫体外生存状况实验研究[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9(02)
    • [12].酸性条件对旋毛虫肌幼虫TsGAD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J]. 中国兽医科学 2016(04)
    • [13].旋毛虫肌幼虫p45cDNA的克隆及鉴定[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8(05)
    • [14].旋毛虫肌幼虫期外泌体的分离和小RNA鉴定[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20(04)
    • [15].旋毛虫肌幼虫抗原免疫小鼠抗感染能力及其机制的研究[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0(12)
    • [16].热疗联合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蛋白对小细胞肺癌H446增殖的影响[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13)
    • [17].纳氏旋毛虫肌幼虫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多重PCR鉴定[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8(01)
    • [18].旋毛虫对昆明小鼠最小感染剂量的实验研究[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8(01)
    • [19].食盐腌制法对旋毛虫肌幼虫感染性的影响[J].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01)
    • [20].一种旋毛虫肌幼虫囊包标本的单染制作方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2(06)
    • [21].四种旋毛虫肌幼虫囊包染色方法的比较探讨[J].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01)
    • [22].旋毛虫感染小鼠IL-4、IL-5的表达及嗜酸性粒细胞体外杀伤旋毛虫肌幼虫的实验观察[J]. 武警医学院学报 2010(04)
    • [23].亚硝基铁氰化钠来源的外源性NO体外杀伤旋毛虫肌幼虫作用研究[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5(02)
    • [24].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物抗原的研究[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4(12)
    • [25].醋与酱油对旋毛虫肌幼虫杀伤作用[J]. 中国公共卫生 2010(01)
    • [26].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蛋白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增殖的影响[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09)
    • [27].旋毛虫肌幼虫囊包标本HE染色制作方法[J].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03)
    • [28].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抗原诊断早期旋毛虫病的研究[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6(12)
    • [29].食醋、酱油和乙醇对旋毛虫肌幼虫活力影响[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1(05)
    • [30].不同发育时期旋毛虫脂肪酸组成的研究[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0(09)

    标签:;  ;  ;  ;  ;  

    旋毛虫与伪旋毛虫肌幼虫抗原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