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艺术与大众文化 ——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研究

技术、艺术与大众文化 ——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以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为主要研究对象,梳理了本雅明对于“光晕”这一概念的阐释,并从政治角度对他的大众文化理论进行了研究。由于本雅明的思想复杂晦涩,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还参考了本雅明的其他相关文章。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章介绍了本雅明的生平及其著作,对《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回顾了对于这篇文章的不同阐释。第二章从三个层面对于光晕这一术语进行了解释:自然物体的光晕;艺术品的光晕以及法西斯所制造的政治光晕。对于艺术品光晕的衰落本雅明充满了怀旧之情,但对于法西斯所制造的政治光晕,本雅明则倡导予以摧毁。第三章从艺术生产与接受的角度研究机械复制的功能。机械复制不仅改变了艺术品的本质,而且使我们学会了在消遣中去感受艺术作品,而我们在欣赏传统的艺术作品时往往是以凝神观照的方式来进行的。本章还进一步探讨了当下的数字复制技术并指出其对于人们的感知所造成的影响。第四章主要研究本雅明的大众文化理论。机械复制改变了大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电影成为普通大众可以接触到的艺术形式。布莱希特的史诗剧与先锋派艺术影响了本雅明。在他看来电影所带来的震惊效果使人们对于真实的世界保持一种清醒的批判态度,它可以被当作对抗法西斯统治的武器。阿多诺与本雅明在大众文化上的争论表明他们对于大众文化的主体及其功能有不同的理解。第五章是本文结论。本雅明看到了机械复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并指出其具有改变人们感知方式的功能。或许他对电影功能的论述有失偏颇,但我们应当在历史语境中来理解本雅明为了革命的目的而从新兴的技术中寻求革命武器所做出的努力,至少这种积极的态度值得我们去肯定。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Contents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A Brief Evaluation of Walter Benjamin
  • 1.2 An Introduction to Walter Benjamin's life and His Works
  • 1.3 An Overview on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 1.4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n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 Chapter Two UNDERSTANDING AURA
  • 2.1 Tradition and Aura
  • 2.1.1 Benjamin's indebtedness to tradition
  • 2.1.2 Aura, intersubjectivity of human and the world
  • 2.2. The Decay of Aura
  • 2.2.1 The aura of works of art
  • 2.2.2 Aura and politics
  • 2.3 Return to Tradition
  • Chapter Three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AND ITS FUNCTION IN ART PRODUCTION AND PERCEPTION
  • 3.1 Benjamin's Review on The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 3.2 Photography and Film
  • 3.2.1 Function of photography
  • 3.2.2 Function of film
  • 3.3 Reproduction in Modern Age
  • Chapter Four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AND MASS CULTURE
  • 4.1 The Meaning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 4.2 The Influence of Brecht and Avant-Garde
  • 4.3 Adorno's Criticism on Mass Culture
  • 4.4 Comments on the Disputes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WORKS CITED
  • 相关论文文献

    • [1].本雅明“灵韵”消失的当代回应[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本雅明引述的“梦想之城”说:总体布局和城市设计[J]. 国际城市规划 2020(01)
    • [3].意识过程与符号体系的汇流——论本雅明辩证意象的双重逻辑面相及其思想史意义[J]. 国外文学 2020(01)
    • [4].从语言再出发:本雅明的先锋文体与历史唯物主义[J]. 文艺研究 2020(04)
    • [5].土星、新天使与本雅明的“忧郁”[J]. 外国文学 2020(05)
    • [6].本雅明的童年立场:物的观察、收藏与批判[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6(02)
    • [7].浅析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中的美学观[J]. 鸭绿江(下半月) 2019(12)
    • [8].“新天使”的注目:论本雅明与现代性的时间维度[J]. 文教资料 2017(08)
    • [9].本雅明的另一种“信史”[J]. 青年文学家 2016(36)
    • [10].记忆里的童年——《柏林童年》荐读[J]. 读写月报 2016(32)
    • [11].阿多尔诺与本雅明之争的哲学意蕴[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6(02)
    • [12].“灵韵”的消逝:本雅明对现代艺术嬗变的诊断[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6(02)
    • [13].本雅明艺术生产论视野中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J]. 华中学术 2016(04)
    • [14].拟真时代的视觉文化微探[J]. 唐山文学 2017(02)
    • [15].本雅明的诗(一首)[J]. 江南(江南诗) 2017(02)
    • [16].对话潘小松:译之无文,行而不远[J]. 初中生 2017(14)
    • [17].从艺术生产论看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J]. 明日风尚 2017(14)
    • [18].论本雅明在《单行道》中的批评特征[J]. 北方文学 2017(20)
    • [19].迎向灵光消逝的时代——本雅明的灵光理论与艺术的终结[J]. 人文杂志 2013(12)
    • [20].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变体——读本雅明(上)[J]. 励耘学刊(文学卷) 2009(01)
    • [21].艺术、技术及其救赎——论本雅明的美学思想[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9(02)
    • [22].从“惊颤体验”论本雅明矛盾的现代性思想[J]. 理论界 2019(06)
    • [23].论本雅明早期的语言与翻译哲学——基于对《论原初语言和人的语言》与《译者的任务》的对读[J]. 名作欣赏 2019(30)
    • [24].从“两面神”思维到救赎史观——试论本雅明历史唯物主义的神学根基[J]. 现代哲学 2018(01)
    • [25].现代性视域中的历史概念——本雅明的历史观剖析[J]. 学术研究 2018(06)
    • [26].时空交织下的本雅明“灵晕”概念解读[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5)
    • [27].本雅明反智思维中的主体性问题[J]. 学术交流 2015(05)
    • [28].“一颗没有氛围的星”——本雅明流寓海外初探[J]. 长江丛刊 2019(10)
    • [29].本雅明:经验、文学和现代性[J].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 2015(00)
    • [30].亲爱的本雅明[J]. 明日风尚 2013(Z1)

    标签:;  ;  ;  ;  

    技术、艺术与大众文化 ——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