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组多发性硬化患者对比研究及巴曲酶治疗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机制探讨

不同年龄组多发性硬化患者对比研究及巴曲酶治疗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机制探讨

论文摘要

目的:分析中国人群中早发型多发性硬化、成人型多发性硬化和晚发型多发性硬化患者临床特点、自然病程及预后,对比不同年龄组患者,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自1997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多发性硬化患者481例,剔除缺乏详细临床表现及EDSS评分记录的患者87例。将首次发病年龄小于或等于16岁者定义为早发型多发性硬化,首次发病年龄大于或等于50岁者定义为晚发型多发性硬化,界于16岁至50岁之间者为成人型多发性硬化。将达到不可逆的EDSS评分为4和病程发展为进展型的时间做为随访终点。使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在481例多发性硬化患者中,早发型51例(10.6%),晚发型69例(14.3%)。三个年龄组患者的首发病程均以复发缓解型多见,但临床特点不同。早发型多发性硬化患者达到不可逆EDSS为4和发展至进展病程的时间明显长于成人型多发性硬化和晚发型多发性硬化患者。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早发型多发性硬化预后好而晚发型多发性硬化预后差,但年龄组间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发病时的病程类型,原发进展型患者预后明显差于缓解型患者。在各年龄组内,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不完全相同。结论:不同年龄组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不同,但是年龄似乎不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起病时的病程类型以及首次发病时的临床症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疾病的进展速度及转归。目的:研究巴曲酶对MOG35-55诱导的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动物的影响,探讨纤维蛋白沉积在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MOG35-55免疫C57BL/6雌性小鼠,诱发EAE动物模型,分别在免疫前及免疫后3天连续给予巴曲酶(30BU/kg/只),然后隔日给药至实验结束,观察动物病程,记录临床症状评分。普通病理染色对比炎性浸润、髓鞘脱失及轴索损害情况。采用免疫组化和实时定量PCR技术观察药物干预对T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沉积、MMP-9表达及不同胶质细胞的反应的影响。结果:免疫前后使用巴曲酶可明显减轻EAE动物的临床症状、降低发病率。治疗组和预防组较EAE未用药组动物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髓鞘脱失及轴索损害轻微。免疫组化研究发现,正常对照组小鼠无明显T细胞浸润及纤维蛋白沉积,而EAE未用药组动物脊髓中可见明显T细胞浸润、大量纤维蛋白沉积、星形胶质细胞增多、活化的少突胶质细胞减少和MMP-9表达增多。而治疗组和预防组动物脊髓中T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沉积、星形胶质细胞较未用药组减少,而少突胶质细胞和MMP-9表达增多。逆转录PCR技术也证实了纤维蛋白沉积可抑制MBP的mRNA表达,但巴曲酶对MMP-9的表达没有抑制作用。结论:在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纤维蛋白可以调节机体的炎性反应,巴曲酶通过有效清除EAE动物脊髓中的纤维蛋白沉积、影响胶质细胞的活性等多个方面,从而改善EAE动物的临床症状,有望成为治疗MS的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药物。

论文目录

  • 缩略语一览表
  • 第一部分 不同年龄段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的对比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图
  • 第二部分 巴曲酶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动物的影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第一作者发表文章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  ;  

    不同年龄组多发性硬化患者对比研究及巴曲酶治疗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机制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