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气疗仪雾化透皮法外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与护理

中药气疗仪雾化透皮法外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与护理

一、中药汽疗仪雾化透皮法外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和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石英宁[1](2021)在《五位一体疗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五位一体疗法辅助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探索提高疗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方法:选取山中医二附院门诊及病房符合标准患者90例,随机平均分成三组,对照组采取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基础治疗加腰椎间盘突出症基础治疗(口服腰痛宁胶囊),挑络组采取对照组治疗法基础上进行挑络治疗,五联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五位一体疗法(包括挑络、拔罐、涂抹药物、红外线理疗、药物贴敷)治疗,治疗周期为1周,比较评价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不稳定性心绞痛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量表的变化,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结果:(1)中医证候改善方面:三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体改善由高到低为五联组、挑络组、对照组。(2)心绞痛疗效方面:三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降低程度由高到低为五联组、挑络组、对照组;三组中硝酸甘油停减率最高的为五联组,其次分别为挑络组、对照组;三组治疗后心电图疗效无明显差异。(3)腰椎疼痛及功能改善程度最好的为五联组,挑络组次之,对照组最次。(4)各组治疗后生活质量与机体状态改善程度从强到弱分别为五联组、挑络组、对照组。(5)安全性:三组患者血、尿、大便常规及肝、肾功检验未见异常,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1.五位一体疗法、单纯挑络疗法均可有效改善UA合并LDH患者中医证候相关症状,前者比后者效果更佳。2.五位一体疗法、单纯挑络疗法均可有效改善心绞痛症状(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停减率),前者比后者更有效;但在心电图疗效方面三组治疗前后均无明显改善。3.五位一体疗法、单纯挑络疗法均可有效改善UA合并LDH患者腰椎症状,前者比后者疗效更好。4.五位一体疗法、单纯挑络疗法均可有效提升UA合并LDH患者总体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前者比后者效果更佳。5.五位一体疗法治疗UA合并LDH患者安全可信。6.五位一体疗法对LDH的相关症状的改善属于直接作用,对UA相关症状的改善属于间接作用,从中医理论方面分析主要通过整体气血调节、脏腑经络的调节、致病因素的干预等过程;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主要通过对血小板活性的调节、维持内皮功能的稳定、缓解心理因素、减少血清中炎性因子含量等方面的作用来实现对UA合并LDH患者的治疗作用,从而提升UA合并LDH患者疗效及治疗满意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王佳然[2](2021)在《基于文献研究的中医外治法治疗稳定期COPD的疗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就中医外治疗法治疗稳定期COPD的文献进行研究,探究其临床应用情况,对其近年的发展及临床数据进行分类总结;应用Meta分析及网状Meta分析对临床数据进行探讨,探究文献的偏倚,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等,并根据不同指标改善情况选取最佳的干预措施。资料与方法:基于CNKI、Sino Med、WANFANG、VIP、Pub Med 5个中英文数据库进行检索,经过文献筛选及纳排标准,对纳入文献的数量、中医外治法、年份、省份、基金、文献随机方法、证候、临床试验人数、临床相关指标及各种中医外治法的取穴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收集中医外治疗法治疗稳定期COPD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相关文献,经过文献筛选及参考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5.4、Stata 14.0软件进行进行Meta及网状Meta分析。结果:1.中医外治法治疗稳定期COPD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本部分共纳入286篇文献,共参与临床试验人数为28321人,中医外治法临床应用包括穴位贴敷、艾灸、穴位注射、针刺、穴位埋线、传统功法等,中医外治法治疗稳定期COPD在临床中的应用逐年增高,尤以广东、上海、河南、江苏等地发文量居多,基金支持于南方地区相对较多,文献质量显着提高,中医外治法的联合应用疗效显着,且安全性较高、副作用较小,值得今后在临床中广泛推广。2.中医外治法治疗稳定期COPD的Meta及网状Meta分析临床有效率Meta分析:OR=4.04,95%CI:(2.89-5.63),Z=8.2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网状Meta分析结果:穴位贴敷组>穴位埋线组>针刺组>穴位注射组>艾灸组>安慰剂联合西药常规组>西药常规组;中医证候积分Meta分析:MD=2.86,95%CI:(1.3-4.41),Z=3.5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T评分Meta分析:MD=2.77,95%CI:(1.66-3.88),Z=4.8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VC变化值Meta分析:结果显示艾灸和穴位注射疗法组合并效应量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EV1/FVC变化值Meta分析:MD=2.43,95%CI:(0.49-4.37),Z=2.45,p=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网状Meta分析:艾灸组>穴位注射组>西药常规组>针刺组>穴位贴敷组>穴位埋线组>安慰剂联合西药常规组>传统功法组>常规教育组;FEV1变化值Meta分析:结果显示艾灸、传统功法、穴位注射组合并效应量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网状Meta分析:艾灸组>穴位注射组>传统功法组>穴位埋线组>安慰剂联合西药常规组>西药常规组>穴位贴敷组>常规教育组>针刺组;FEV1%变化值Meta分析:结果显示艾灸、传统功法、穴位注射、针刺、穴位贴敷组合并效应量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经过大样本数据分析,中医外治法治疗稳定期COPD安全有效,可明显提升治疗有效率并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状况。2.临床中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采用不同的中医外治法改善疗效指标,针对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其中艾灸和穴位注射在改善FVC和FEV1/FVC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艾灸、传统功法和穴位注射对于FEV1的改善较强,艾灸、传统功法、穴位注射、针刺和穴位贴敷对于改善FEV1%效果较明显。

林智鑫[3](2020)在《“痹痛洗剂”熏蒸联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热痹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痹痛洗剂”熏蒸联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热痹型)的临床疗效,探讨“痹痛洗剂”熏蒸联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热痹型)的功效,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热痹型)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厦门市中医院骨一科并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采用随机对照法,将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剔除脱落病例,最终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30分钟,每日1次,针刺取穴肾俞穴、腰夹脊穴、委中穴为主穴,三焦俞穴、曲池穴为配穴,均取双侧。试验组先予“痹痛洗剂”于三洲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XJZC-I中熏蒸治疗30分钟,休息10分钟后,再予上述针刺治疗30分钟,每日1次。每治疗5天,休息2天,4周为1疗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后的疗效评价,使用统计软件SPSS 24.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期间,两组各有4例患者因疗程过长自动退出而脱落。最终试验组及对照组均为26例。2.符合本研究的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分布上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受试者受试前腰椎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治疗后,两组的腰椎JOA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试验组的改善指数较对照组明显(P=0.000<0.05),说明试验组的治疗方案更能改善腰椎功能。4.两组受试者受试前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受试后两组均可以改善VAS评分,试验组的VAS评分变化分值高于对照组(P=0.002<0.05),说明经治疗后试验组在改善疼痛方面更优。5.两组受试者试验前腰痛OD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治疗后两组的ODI评分均较前好转,且试验组改善指数明显较高(P=0.045<0.05),说明试验组更能改善本病对受试者的生活影响。6.两组治疗结束后的总有效率比较,经卡方检验,结果显示?2=4.127,P=0.042<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试验组的临床疗效更佳。7.在治疗期间,两组受试者均未出现晕针、断针、针具或者酒精过敏、感染、烫伤、药疹、内热症状、感冒等不良反应,说明两种方法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结论:以“痹痛洗剂”熏蒸联合针刺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热痹型)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疗法,前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热痹型)患者的疼痛及腰椎功能具有更优的改善作用,更能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热痹型)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朱斌[4](2019)在《温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评价》文中认为1.目的通过对传统温针疗法与普通针刺疗法治疗腰突症的效果进行比较,探讨临床使用传统温针疗法治疗腰突症的必要性。总结规范基层社区应用传统温针疗法治疗腰突症的操作要求,为临床治疗腰突症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2.方法收集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之间,上海市浦东新区六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符合条件的腰突症患者,共计84例,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采用传统温针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每周治疗3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均采用疼痛指数(VAS评分)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评定腰突症症状、采用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评分)评定腰痛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来评价疗效。在相对集中时间段内,对前来就诊的寒湿痹阻型和气滞血瘀型腰突症患者在治疗时进行局部皮肤温度数据采集,包括最高温度、升温幅度、达到最高温度时间以及升温持续时间等,分三次进行记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数据均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3.结果⑴两组患者治疗前辨证分型、分经、影像学检查、节段、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两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比较,相比治疗前都显着改善(P均<0.001),即两组治疗均为有效治疗,且治疗组随着时间变化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01)。⑶两组患者治疗后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01),且治疗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一个月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01),且治疗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⑷最高温度三次测量比较显示,第二次测量和第三次测量最高温度均高于第一次测量最高温度(P<0.05)。升温幅度三次测量比较显示,第二次测量和第三次测量升温幅度均高于第一次测量升温幅度(P<0.05)。4.结论:⑴疗效分析显示,无论是近期疗效(治疗完成后),还是远期疗效(治疗后1个月),传统温针疗法在改善患者疼痛、腰突症症状,降低腰痛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方面均优于普通针刺,并且疗效相对稳定,值得在临床推广。⑵温针过程中,艾灸第二次燃烧和第三次燃烧,相较第一次燃烧能达到更高的温度以及升温幅度,而第三次燃烧相较第二次燃烧并不能达到更高的温度及升温幅度。

赵晨曦[5](2019)在《二乌煎熏洗辅助治疗(风湿痹阻证)局限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在口服中药及外擦积雪苷霜软膏的基础治疗方案上,辅助使用二乌煎熏洗,客观评价中药熏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疗效差异,客观评价加用中药熏洗治疗对局限性硬皮病(风湿痹阻证)的外用疗效,从而寻找更多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可选的,简单易操作的、经济方便的外治方法。方法:按照简单随机方法,将52例硬皮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予以口服中药+中药熏洗(二乌煎)+外擦积雪苷霜软膏,对照组予以口服中药+热水熏洗+外擦积雪苷霜软膏。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对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的皮损采用LoSSI评分记录皮损面积、红斑程度、皮肤厚度、进展情况,记录各种症状及局部不良反应。通过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做出疗效判定及结果分析。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局限性硬皮病8周后的疗效比较中,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的皮损面积评分、红斑评分、皮肤厚度评分、进展评分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两组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P均>0.05,说明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及对照组的皮损面积评分、皮肤厚度、进展情况评分在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及对照组的红斑程度评分在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4、在皮损面积评分,进展情况评分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第4周后,组间比较,P>0.05,第8周后,组间比较,仍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红斑颜色评分,皮肤厚度评分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第4周后,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第8周后,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口服中药配合外擦积雪苷霜软膏治疗基础上,辅助二乌煎熏洗治疗局限性硬皮病(风湿痹阻证)与对照组在有效率上差异性不大,可能与疗程相对较短有关。2、局限性硬皮病的皮损面积改善、进展情况控制相对较难;运用二乌煎中药辅助熏洗治疗,可在红斑程度、皮肤厚度方面有明显效果,但需坚持使用4周后,才有疗效差异。中药熏洗辅助治疗硬皮病(风湿痹阻证)可在原有治疗方案上有确切疗效,其能明确缓解部分皮肤改变。且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可以推广。

黄伟杰[6](2015)在《医用智能汽疗仪常见故障与维护保养》文中研究表明该文介绍了JS-809A医用智能汽疗仪的常见故障现象及检修经验,以供参考。

蒋红,焦娟[7](2011)在《中医外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现况》文中提出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尚无特异治疗,其发病率、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关节局部炎症是其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由炎症诱导的骨质丢失、破坏是RA关节改变的最终结局,同时由炎症引起的关节肿痛症状往往是患者就

李军[8](2008)在《利水止痛法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利水止痛法配合中药熏蒸在初期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 LIDP)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同时与口服西药芬必得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组进行比较,并探讨利水止痛法配合熏蒸治疗LIDP的作用机理。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LIDP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即治疗组(A组):中医手法复位后中药内服配合中药熏蒸组;对照组(B组):中医手法复位后配合口服西药芬必得组;其中治疗组(A组)中35例,对照组(B组)25例。两组病例初期所采取手法复位及治疗时间均相同。因为是初期的急性LIDP,一般伴有较明显的疼痛,故采取手法复位,此手法复位方法为姜益常老师常用手法,为侧卧斜扳法:患者侧卧,患侧向上,下面的腿伸直,上面的腿屈曲,腰部放松,术者面向患者站立,两手分别放在患者的远离床面的肩部和臀部,沿受伤扭转方向或突侧偏的对侧方向顺势滚动腰部。然后逆其扭伤方向两手同时相对轻轻用力,着力点落在受伤腰椎上,往往可听到“咔”响声。以下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视觉类比评分(VAS),对两组治疗前后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JOA评分:治疗后A组与B组比较,经t检验,有显着性差异(P<0.05);(2)VAS评分:治疗后A组与B组比较,经t检验,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临床疗效评定:有效率分别为A组:91.4%、B组:72%、经X2检验,A组与B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临床常见副作用方面A组与B组也出现比较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利水止痛法配合中药熏蒸治疗LIDP在各项指标的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利水止痛法配合中药熏蒸治疗LIDP临床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孙宇峰[9](2007)在《电针加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电针配合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电针配合穴位注射维生素B1、维生素B12,单纯电针三种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探讨电针配合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理。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LIDP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对照原则,将90例患者分为三组,即治疗组(A组):电针配合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组;对照Ⅰ组(B组):电针配合穴位注射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组;对照Ⅱ组(C组):单纯电针组,每组均为30例。选取腰4、5夹脊穴为主穴(双侧),配穴:委中、环跳、阳陵泉(患侧)。三组病例电针所取穴位、电针参数及治疗时间均相同。电针治疗后,选取阿是穴、突出相应节段的夹脊穴作为A组和B组注射所需穴位。以下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视觉类比评分(VAS),腓总、胫神经F波潜伏期为观察指标,对三组治疗前后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JOA评分:治疗后A组分别与B、C组比较,经t检验,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2)VAS评分:治疗后A组分别与B、C组比较,经t检验,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3)腓总、胫神经F波潜伏期:(腓总神经)治疗后A、B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A、B组与C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胫神经)治疗后A、B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A、B组与C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4)临床疗效评定:显效率分别为A组:86.67%、B组:73.33%、C组:63.33%,经X2检验,A组与B、C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结论:电针配合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各项指标的改善方面均优于其它两组,说明电针配合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刘冬生,王建军,王清华,周孜,徐炎内,吴红卫[10](2006)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药治疗临床概况》文中研究说明

二、中药汽疗仪雾化透皮法外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和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汽疗仪雾化透皮法外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和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五位一体疗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治疗方法
    3.疗效观察指标
        3.1 中医证候疗效
        3.2 心绞痛疗效
        3.3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3.4 日本骨科协会腰椎功能评分(JOA)
        3.5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SAQ)
        3.6 安全性评价
    4.医学伦理审查
    5.统计学方法
    6.研究结果
        6.1 一般资料比较
        6.2 三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比较
        6.3 三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比较
        (1)心绞痛发作次数比较
        (2)心绞痛持续时间比较
        (3)硝酸甘油停减率比较
        (4)心绞痛疗效比较
        (5)心电图疗效比较
        6.4 VAS疼痛评分比较
        6.5 JOA腰椎功能评分比较
        6.6 SAQ评分比较
        6.7 安全性分析
讨论
    一、五位一体疗法介绍及其在UA合并LDH患者中的作用
    二、现代医学对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认识及治病依据
        1.现代医学对UA发病机制的认识
        2.现代医学中LDH的改善对UA的影响
    三、祖国医学对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及治病依据
        1.祖国医学中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联系
        2.祖国医学中五位一体疗法治病依据
    四、结果分析
        1.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
        2.心绞痛疗效分析
        3.腰椎疼痛及功能评分分析
        4.SAQ评分分析
        5 安全性分析
    五、小结
    六、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祖国医学对不稳定性心绞痛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及相关外治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着

(2)基于文献研究的中医外治法治疗稳定期COPD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中医外治法治疗稳定期COPD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中医外治法治疗稳定期COPD的 Meta及网状Meta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稳定期COPD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痹痛洗剂”熏蒸联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热痹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脱落处理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计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项目
        2.5 不良事件
        2.6 伦理要求
    3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对比
    3 观察指标分析
        3.1 两组腰椎JOA评分比较
        3.2 两组VAS评分比较
        3.3 两组腰痛ODI评分比较
        3.4 两组疗效评价比较
        3.5 不良反应
讨论与分析
    1 中医学对LDH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LDH的认识
    3 闽南地区风湿热痹型LDH的病因病机
    4 关于对中药熏蒸治疗LDH的认识
        4.1 中药熏蒸的机理
        4.2 中药熏蒸治疗LDH的机理
        4.3 中药熏蒸治疗LDH的临床研究
    5 针刺取穴依据
    6 “痹痛洗剂”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7 观察指标的选择及结果分析
        7.1 观察指标的选择
        7.2 观察指标的结果分析
    8 研究结果差异分析
        8.1 中医方面
        8.2 现代药理研究方面
        8.3 仪器方面
    9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温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温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剔除标准
        1.2 分组和处理
        1.3 治疗方法
        1.3.1 材料和器械
        1.3.2 治疗方法
        1.3.3 治疗的关键技术
        1.3.4 注意事项
        1.3.5 意外情况的预防与处理
        1.4 观测指标
        1.4.1 一般资料
        1.4.2 疗效观测指标
        1.4.3 总体疗效评定
        1.4.4 安全性观测
        1.5 统计方法
        1.5.1 数据整理
        1.5.2 统计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研究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1.1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
        2.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2.1.3 两组患者辨证分型、分经、影像学检查、突出节段构成比较
        2.1.4 两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基线比较
        2.1.5 治疗组两种证型患者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基线比较
        2.2 两组患者疗效观察指标比较
        2.2.1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2.2.2 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
        2.2.3 两组患者ODI评分比较
        2.2.4 改良Macnab疗效比较
        2.2.5 治疗组两种证型患者改良Macnab疗效比较
        2.3 安全性评价
第二部分 温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局部体表温度变化观察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器械准备
        1.2.2 温针局部温度测量
        1.2.3 观测指标
    2 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腰突症概况
        1.1 腰突症诊断
        1.2 腰突症好发人群
        1.3 腰突症发病机制
        1.4 腰突症治疗
    2 传统温针疗法的特点
    3 应用传统温针治疗腰突症的优势
        3.1 传统温针治疗腰突症的作用机理
        3.2 传统温针治疗腰突症的操作要点
        3.3 疗效分析
        3.4 安全性分析
    4 温针局部体表温度变化趋势探索
    5 应用温针在社区治疗腰突症的优势
    6 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发表论文
    附录3 随机分配表
    附录4 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
    附录5 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评分)
    附录6 伦理委员会审查意见表

(5)二乌煎熏洗辅助治疗(风湿痹阻证)局限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
        2.2 分组方法
    3.临床资料
        3.1 病例来源
        3.2 病例选择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脱落与剔除标准
    4.研究方案
        4.1 基础治疗
        4.2 试验治疗
        4.3 观察时限
        4.4 日常调护
        4.5 观察指标
        4.6 安全性指标
    5.技术路线
    6.试验资料统计分析
        6.1 病例采集情况
        6.2 基本资料
        6.3 临床表现
        6.4 两组治疗前各评分组间比较
        6.5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6.6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7.讨论
        7.1 现代医学对硬皮病的研究进展
        7.2 中医对硬皮病的理论研究进展
        7.4 熏洗方“二乌煎”
        7.5 独活寄生汤治疗硬皮病经验
        7.6 黄莺教授治疗硬皮病经验
        7.7 局限性硬皮病的病情评判标准讨论
        7.8 试验中其他各项评分讨论
        7.9 本次试验研究结果讨论
结论
问题及展望
    1.本次试验存在的问题
    2.试验结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1 古代医家对硬皮病认识
        1.1 硬皮病病名“皮痹”的由来
        1.2 “皮痹”的病因病机
        1.3 现代医家对于硬皮病病因病机及诊疗认识
        1.4 中医外治法治疗硬皮病
    2.现代医学对于硬皮病认识
        2.1 硬皮病的流行病学情况
        2.2 发病机制的研究概况
        2.3 临床表现
        2.4 局限性硬皮病的治疗
    3.小结
    参考文献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件2:CRF表及部分资料
附件3:典型病例图片展示

(6)医用智能汽疗仪常见故障与维护保养(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常见故障
2.维护保养

(8)利水止痛法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1.现代医学对LIDP的认识
        1.1 LIDP的提出和认识
        1.2 椎间盘解剖
        1.3 LIDP的病理变化过程
        1.4 LIDP的临床分型
        1.5 LIDP引起腰腿痛的机制
        1.6 影响LIDP的各种因素
        1.7 LIDP的临床表现
    2.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2.1 中医文献资料
        2.2 现代中医药的研究概况
    3.LIDP的治疗进展
        3.1 手术治疗
        3.2 非手术治疗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临床资料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纳入病历标准
        1.6 排除病历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仪器及药物
        2.2 治疗方法
    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3.1 JOA评分
        3.2 视觉模拟评分法
        3.3 疗效评定标准
    4.数据统计方法
    5.统计结果及分析
        5.1 两组下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统计结果比较
        5.2 两组VAS评分统计结果比较
        5.3 两组临床疗效评定比较
        5.4 观察小结及副作用比较
讨论
    1.LIDP发病的认识
    2.口服中药及熏蒸药物对本病的作用机制
        2.1 本方的疗效机理
        2.2 熏蒸方的疗效机理
    3.中药熏蒸的护理治疗
        3.1 治疗前护理
        3.2 治疗中护理
        3.3 治疗后护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9)电针加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进展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4. 统计方法
    5. 统计结果及分析
讨论
    1. 穴位选取及分析
    2. 穴注药物的分析
    3. F波及其潜伏期的讨论
    4. 电针及穴注的作用机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四、中药汽疗仪雾化透皮法外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和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五位一体疗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D]. 石英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文献研究的中医外治法治疗稳定期COPD的疗效评价[D]. 王佳然.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痹痛洗剂”熏蒸联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热痹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林智鑫.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温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评价[D]. 朱斌.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二乌煎熏洗辅助治疗(风湿痹阻证)局限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D]. 赵晨曦.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医用智能汽疗仪常见故障与维护保养[J]. 黄伟杰.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5(03)
  • [7]中医外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现况[J]. 蒋红,焦娟. 中国中医急症, 2011(04)
  • [8]利水止痛法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D]. 李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11)
  • [9]电针加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孙宇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05)
  • [10]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药治疗临床概况[J]. 刘冬生,王建军,王清华,周孜,徐炎内,吴红卫. 中国医药导报, 2006(33)

标签:;  ;  ;  ;  ;  

中药气疗仪雾化透皮法外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与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