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冰期以来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环境变化的黄土有机地球化学记录研究

末次冰期以来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环境变化的黄土有机地球化学记录研究

论文摘要

末次冰期是距现代最近的一次冰期,末次冰期气候环境变化的深入研究,无疑会对未来气候环境变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末次冰期间冰段因其气候环境的特殊性而备受研究者的关注。我国青藏高原的古里雅冰芯及西部地区诸多湖泊均记录到了深海氧同位素三阶段(MIS3)特殊的气候环境变化。作为重要地质载体的黄土沉积,在古气候重建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研究成果丰富,但是对于黄土高原西部地区MIS3古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相对缺乏。既有的黄土沉积中总有机碳同位素研究在MIS3时期东西部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关于末次冰期黄土沉积中总有机碳同位素变化的控制因素存在诸多争议。本研究利用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末次冰期以来黄土沉积中总有机碳同位素及多指标的综合研究来恢复和重建MIS3气候环境变化历史,在多剖面末次冰期以来黄土总有机碳同位素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黄土总有机碳同位素变化的时空差异,追踪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末次冰期总有机碳同位素变化的主控因素;为了更好地恢复末次冰期以来黄土高原植被类型的变化,在开展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现代植被和表土有机类脂化合物——正构烷烃分布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黄土高原西部地区MIS3及全新世黄土沉积中正构烷烃的分布模式,结合黄土总有机碳同位素分析结果,初步恢复和重建了黄土高原西部地区MIS3及全新世植被类型,并获得如下认识:1、末次冰期以来黄土高原黄土总有机碳同位素变化的时空差异性分析发现:在冰期间冰期尺度上黄土高原东西部地区黄土总有机碳同位素变化一致,表现出冰期总有机碳同位素偏轻,间冰期偏重,在空间上从东往西黄土沉积中总有机碳同位素逐渐偏轻;末次冰期总有机碳同位素变化,黄土高原东西部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在末次冰期内部仍然遵循冰期间冰期的变化趋势,即间冰段相对偏重,早晚冰阶相对偏轻;但是本研究区三个剖面的研究结果显示,黄土高原西部末次冰期间冰段黄土总有机碳同位素相对早晚冰阶偏轻,与东部地区相反。2、末次冰期以来黄土总有机碳同位素变化主控因素的确定:冰期间冰期尺度上黄土高原西部地区黄土总有机碳同位素变化与东部地区相一致,主要由C3、C4植物相对丰度变化引起;末次冰期,黄土高原东部地区黄土总有机碳同位素变化的控制因素与冰期间冰期尺度上相一致,但黄土高原西部地区黄土总有机碳同位素变化并非为C3、C4植物相对丰度变化所致。将黄土高原西部地区三个剖面末次冰期总有机碳同位素结果与末次冰期温度、降水、大气CO2浓度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末次冰期的低温导致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同期几乎无C4植物发育,植被类型为单一的C3植物。因此,末次冰期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总有机碳同位素的变化主要为单一C3植被对降水量变化的响应,而间冰段黄土总有机碳同位素变化所记录的为单一C3植物受降水增加的影响而偏轻,并非东部地区所表现的C3、C4植物丰度变化导致的,其控制因素与东部地区不同。温度变化虽然对C3植物有机碳同位素产生影响,但并非主要控制因素。3、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剖面(曹岘、大地湾、塬堡)总有机碳同位素、粒度、磁化率等多指标分析结果显示MIS3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环境变化同样存在三个亚阶段,但是在MIS3内部,早期降水相对晚期更为增加,变化趋势与深海氧同位素指示的全球普遍变化趋势相一致,与西部湖泊记录的晚期相对较高降水不同。古里雅冰芯记录到MIS3晚期高温和青藏高原及中国西部诸多湖泊记录的高降水,在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剖面也有所记录,但是强度不如早期。4、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现代植物及表土有机类脂化合物——正构烷烃分布模式研究表明:10种木本植物正构烷烃高碳数分布都以C27或C29为主峰,3种草本植物正构烷烃的高碳数分布均以C31或C33为主峰,表现出与木本植物完全不同的分布特征,与前人研究相一致;对于现代表土的研究发现,表土中正构烷烃的分布与上覆植被有直接性的关系,对于木本植被除灌木草本含量较高的混生林,正构烷烃出现以C27和C31为主峰的分布外,其余都是以C27或C29为主峰,说明混生林中由于草本植物量的高输入导致了表土正构烷烃的分布差异,草地表土表现出同样的特征,例如对于周围落叶植被含量丰富的草地,其接受到的落叶植物输入大于草本输入,使其主峰出现差异。对面积较大的纯草地表土,其正构烷烃的分布即表现为草本植物输入的特征,以C31为主峰。对于争议较大的松科植物正构烷烃的分布,本研究区三种常见松科植物都显示以C29或C27为主峰,仍然表现出木本植物的特征。5、黄土高原西部地区三个剖面MIS3有机类脂化合物——正构烷烃的分布模式显示,除曹岘剖面两个样品以C29为主峰,C31含量次之外,其余样品都表现出以C31为主峰,而C27含量最低(C27<C29<C31),这与该地区以纯草本为植被类型的现代表土样品的分布特征相一致,而与现代木本表土样品的分布特征不同,也与当地草本植物正构烷烃的分布相一致,与木本植物正构烷烃的分布不同,初步说明MIS3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发育以草本为主的植被类型,部分区域有木本荒漠植物分布。结合剖面总有机碳同位素研究结果,初步判断MIS3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发育的植被类型以C3草本为主。6、秦安地区两个不同成因的全新世剖面分析结果显示,在整个剖面全新世时期分子标志化合物中高碳数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相同,都表现为以C31为主峰,而C27含量最低(C27<C29<C31),这与该地区以纯草本为植被类型的现代表土样品的分布特征相同,而现代木本表土样品的分布特征不同,也与当地草本植物正构烷烃的分布相一致,与木本植物正构烷烃的分布不同。表明全新世时期该地区发育的植被类型是以草原植被为主。

论文目录

  •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末次冰期间冰段气候环境研究进展
  • 1、末次冰期间冰段国际研究进展
  • 2、末次冰期间冰段国内研究进展
  • 第二节 环境变化的有机指标研究进展
  • 1、黄土总有机碳同位素研究进展
  • 2、有机类脂化合物研究进展及其指示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1、黄土高原概况
  • 2、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四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一节 地层剖面及样品采集
  • 1、末次冰期以来剖面地层及样品采集
  • 2、全新世剖面地层及有机类脂化合物样品采集
  • 3、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现代植被及表土样品的采集
  • 第二节 黄土总有机碳同位素实验分析
  • 1、条件试验
  • 2、黄土总有机碳同位素样品测试分析
  • 第三节 有机类脂化合物——正构烷烃分析
  • 1、有机类脂化合物分析测试方法
  • 2、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现代植被及表土样品正构烷烃分析
  • 3、全新世及末次冰期黄土古土壤样品正构烷烃分析
  • 第四节 常规指标的测试分析
  • 1、粒度前处理与测试
  • 2、磁化率实验室测试
  • 第三章 结果分析
  • 第一节 年代框架建立
  • 1、末次冰期以来黄土高原不同地区黄土-古土壤序列地层对比
  • 2、石笋时间年龄模式
  • 2、研究剖面年代框架的建立
  • 第二节 总有机碳同位素结果
  • 1、大地湾剖面末次冰期以来总有机碳同位素结果
  • 2、曹岘剖面末次冰期以来总有机碳同位素变化
  • 3、塬堡剖面末次冰期以来总有机碳同位素变化
  • 第三节 有机类脂——正构烷烃分布模式结果
  • 1、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现代植物正构烷烃分布模式
  • 2、不同植被类型的现代表土中正构烷烃的分布模式
  • 3、全新世黄土沉积中正构烷烃分布模式
  • 4、末次冰期间冰段黄土沉积中正构烷烃的分布
  • 第四节 常规指标结果
  • 1、大地湾剖面常规指标结果
  • 2、曹岘剖面常规指标结果
  • 第四章 末次冰期以来环境变化讨论
  • 第一节 黄土高原总有机碳同位素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 1、黄土高原西部地区黄土总有机碳同位素变化
  • 2、黄土高原东西部地区黄土总有机碳同位素变化的时空差异
  • 3、欧洲和美国中南部沉积物总有机碳同位素变化的时空差异
  • 4、现代过程研究与黄土高原西部地区黄土总有机碳同位素变化
  • 第二节 MIS3阶段黄土高原西部地区黄土总有机碳同位素控制因素讨论
  • 1、末次冰期以来黄土高原西部地区C3、C4植被相对丰度讨论
  • 2、MIS3阶段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总有机碳同位素控制因素讨论
  • 3 末次冰期晚期曹岘剖面记录到的总有机碳同位素变化
  • 第三节 MIS3阶段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植被类型的初步分析
  • 1、秦安大地湾古植被类型讨论
  • 2、靖远曹岘古植被类型讨论
  • 3、临夏塬堡古植被类型讨论
  • 第四节 MIS3阶段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环境状态的讨论
  • 1、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环境状态讨论
  • 2 末次冰期间冰段气候记录的区域对比
  • 第五节 秦安地区全新世植被类型讨论——正构烷烃分布模式结果
  • 1、全新世秦安地区正构烷烃分布模式分析
  • 2、孢粉和松科植物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1、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末次冰期以来黄土总有机碳同位素变化
  • 2、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末次冰期间冰段古环境变化
  • 3、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现代植被及表土有机类脂化合物
  • 4、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末次冰期以来植被类型初步结论
  • 第二节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主持课题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末次冰期最盛期沂河汤头—刘道口段古河槽特征[J]. 地球学报 2017(04)
    • [2].青海湖东岸末次冰期冰盛期和早全新世沙漠范围重建[J]. 盐湖研究 2017(02)
    • [3].末次冰期结束的新线索[J]. 地球科学进展 2010(10)
    • [4].黔西高原末次冰期晚期古植被及西南季风演变[J]. 古地理学报 2019(06)
    • [5].末次冰期冰盛期中国地区水循环因子变化的模拟研究[J]. 气象学报 2008(06)
    • [6].东亚季风影响区末次冰期冰川作用的控制性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07)
    • [7].末次冰期南海南部暴露的巽他陆架是大气碳汇?[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8(04)
    • [8].末次冰期以来中国海区浮游有孔虫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含量变化的地层学意义[J].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9(04)
    • [9].末次冰期以来松嫩盆地东部榆树黄土堆积及其环境意义[J]. 中国地质 2010(01)
    • [10].天山末次冰期以来干旱化过程的冰川证据[J]. 冰川冻土 2018(03)
    • [11].末次冰期最盛期以来长江扬中段古河谷的沉积环境[J]. 冰川冻土 2015(06)
    • [12].西风区末次冰期以来昭苏黄土剖面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 地球环境学报 2014(02)
    • [13].渤海沉积记录的末次冰期千年尺度古环境与古气候变化[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9(03)
    • [14].南昌市厚田沙地风沙沉积记录的末次冰期气候变化特征[J]. 中国沙漠 2018(06)
    • [15].末次冰期冰盛期[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1(05)
    • [16].澧阳平原末次冰期-早全新世气候环境演变研究[J]. 土壤通报 2010(05)
    • [17].西沙石岛末次冰期风成沉积序列新划分及其旋回特征[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8(06)
    • [18].中国东北末次冰期松原黄土的释光测年及其古气候意义初探[J]. 地球环境学报 2017(05)
    • [19].重庆地区末次冰期H6事件起始时间探讨[J]. 科技资讯 2014(07)
    • [20].末次冰期最盛期热带西太平洋的海洋表层温度[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0(04)
    • [21].末次冰期以来黄土高原粉尘沉积的岩石磁学空间特征[J]. 地球环境学报 2012(02)
    • [22].末次冰期热带西太平洋硅藻席沉积中硅藻记录对古环境的响应[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4(02)
    • [23].利用黏弹性有限元模型研究挪威北海北部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的冰后回弹和应力演化[J]. 地球物理学报 2020(10)
    • [24].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晚末次冰期以来有孔虫特征及其对古海洋环境的指示[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7(02)
    • [25].万年前生物大绝灭揭秘[J]. 今日科苑 2009(05)
    • [26].末次冰期时暴露的巽他大陆架可能被热带稀树草原覆盖吗?[J]. 地球科学进展 2017(11)
    • [27].中国南方内陆山地末次冰盛期植被特征及古环境意义[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8(05)
    • [28].末次冰期以来全球陆地植被中C_3/C_4植物相对丰度时空变化基本特征及其可能的驱动机制[J]. 科学通报 2012(18)
    • [29].末次冰期以来印尼穿越流出口处古海洋学记录及其意义[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7(03)
    • [30].氢氧同位素记录揭示的巽他陆架末次冰期以来古降水量变化[J]. 地球科学进展 2017(11)

    标签:;  ;  ;  ;  ;  ;  

    末次冰期以来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环境变化的黄土有机地球化学记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