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士林风气与文学发展

东汉士林风气与文学发展

论文摘要

上篇:东汉士林风气 第一章《东汉士人的游学风气》。游学之风,古已有之,东汉尤烈。东汉士人在朝廷表彰儒术、依经取士制度的驱使下,在博学求知学风的感召下,常常负笈远游,仗剑去国。游学几成东汉教育的代名词,成为东汉士人学术与政治生活之常态。游学对东汉的学风、士风、政治、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东汉游学之盛表现为官学私学皆盛、幼童老耆皆游学、游学地域不分南北、学习内容多样化即以儒经为主兼及其他等方面。士人周游而学,转益多师,扩大了学术领域,促进了学术交流。东汉游学还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表现为:一是游学成为干谒的主要下段,即游学重在(交)游不在(求)学,士人为能迅速地出人头地,多以游学的名义结交名士、朝臣,以邀名利,此乃东汉中后期仕路日益滞塞和士人心态急功近利、日趋浮躁所致;二是游学助长了汉末处士横议式的清议之风及党同伐异式的结党之风,一方面是以游学的太学生为主体、以批评朝政为中心内容的处士横议;一方面是师生之间、同门之间的关系从荣辱与共到越来越带有政治结党性质,隐然成为与朝廷分庭抗礼、与宦官集团势不两立的政治集团。党锢之祸遂不可避免。东汉游学的兴盛,普及了文化,扩大了士人队伍,为文人群体的兴起奠定基础,从而为东汉文学的发展打下了主体基础。而且游学的艰苦、游学者的失意为文人文学创作提供了题材。 第二章《东汉士人的隐逸风气》。东汉士人重隐逸,范晔《后汉书》中列有《逸民列传》、《独行列传》专门加以介绍。东汉隐逸具有自己的时代特色,隐者中不仅有和光同尘的真隐,而且还有身隐心不隐和以隐待仕的假隐。“真隐”固然对朝廷和州郡的征聘屡辟不至,而“假隐”则在超脱世外的外表下,醉心于蒲轮安车不绝于道的喧闹。但总体上说,“真隐”数量甚众,反映出东汉士人慷慨尚气、重德守德的社会风气,增添了东汉的风俗之美。同时,不少隐士并不一味消极遁世,而是通过开门授徒、著书立说的方式关心政治,关注社会民生,从而产生了若干在思想史或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品。东汉隐逸风气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在于:拒绝尘世浮躁、喧闹的隐居生活方式为文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幽静、飘逸、从容的意境;隐士们无欲则刚的处世方式有助于宣泄失意文人的愤激情绪;无拘无束“神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目的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本论文的结构
  • 上篇 东汉士林风气
  • 第一章 东汉士人的游学风气
  • 一、东汉游学的盛行
  • (一) 官学和私学皆盛
  • (二) 幼童老耆皆游学
  • (三) 游学地域不分南北
  • (四) 以经为主,兼及其他,学习内容渐趋多样
  • 二、游学与汉末政治
  • (一) 游学与干渴
  • (二) 游学与结党
  • (三) 游学与清议
  • 三、东汉游学与文学创作
  • 结语
  • 第二章 东汉士人的隐逸风气
  • 一、东汉士人隐逸的思想源头
  • (一) 道家思想的影响
  • (二) 儒家思想的影响
  • (三) 神仙方术的影响
  • 二、东汉士人的隐逸特色、类型
  • (一) 屡辟不就、终身不仕乃真隐
  • (二) 为仕而隐、以逸养名、待机出山是假隐
  • (三) 为道德修行而隐的君子之隐
  • (四) 专心向学、志在著书立说或传道授业的学者之隐
  • (五) 有远大政治抱负、不甘屈沉下僚、自尊自重的精英之隐
  • (六) 隐士生活日常化
  • 三、东汉隐逸与政治的关系
  • 四、东汉时人对隐逸的态度
  • (一) 礼敬隐士的气节、才学
  • (二) 抨击隐者的无为、虚名
  • (三) 东汉末对待隐与仕的通脱态度
  • 五、东汉士人隐逸的意义
  • (一) 滋长个性发展,并为东汉崇尚名节之风推波助澜
  • (二) 关切个体生命,己开魏晋风度之端绪
  • (三) 立言的功能被放大,为士人扩展了活动舞台
  • 六、东汉隐逸与文学创作
  • 结语
  • 第三章 东汉士人的交游风气
  • 一、东汉士人的交游观
  • (一) 交友观念
  • (二) 关于游的观念
  • 二、东汉士人交游类型
  • (一) 性情之交
  • (二) 功利之交
  • 三、东汉中叶后士人交游特征
  • (一) 通脱风度
  • (二) 奇异举止
  • (三) 游动地域扩大,交游重点渐变
  • (四) 集群效应
  • 四、东汉交游与文学创作
  • 结语
  • 第四章 东汉士人的情爱风气
  • 一、东汉士人爱情、婚姻观的变化
  • (一) 尝试自主婚姻
  • (二) 尝试打破婚姻中的等级制
  • (三) 贞节观念的变化
  • 二、以和谐重情为主基调的婚姻状态
  • 三、东汉士人的风流韵情与文学创作
  • 结语
  • 第五章 东汉士人的游艺风气
  • 一、东汉士人的才艺特征
  • (一) 单科修习
  • (二) 醉心痴迷
  • (三) 修身养性
  • (四) 家族传承
  • (五) 高雅脱俗
  • 二、东汉士人对六艺的改造
  • (一) 游戏性
  • (二) 娱乐性
  • (三) 抒情性
  • (四) 审美性
  • 三、东汉士人的游艺与文学创作
  • 结语
  • 下篇: 东汉文人文学的发展
  • 引言: 东汉士林风气对文人文学的影响
  • 第六章 东汉文人文学风格的平民化
  • 一、穿越经学樊篱的文人
  • (一) 东汉文人的身世特征
  • (二) 东汉文人身世的变化
  • 二、渐显平民气质的作品风格
  • (一) 文人审美趣味的“雅”“俗”并存
  • (二) 中下层文人自我意识的弘扬
  • (三) 文人审美视角的多方扩展
  • 结语
  • 第七章 东汉文人文学审美的两重性
  • 一、承袭古典传统神韵
  • (一) 对古典遗韵的继承
  • (二) 对儒家经典的信奉
  • 二、追求奇异新变情趣
  • (一) 以悲切为美
  • (二) 对神仙的追慕
  • (三) 文体的“奇”“偶”之变
  • (四) 幽默的审美趣味
  • 结语
  • 第八章 东汉文人文学创作的两面性
  • 一、东汉文人文学理念与创作实践错位现象
  • (一) 轻视文学,文人却用力至极
  • (二) 重质轻文,但在创作中却追求形式美
  • (三) 反对虚构技巧,但文人却用其为文润色
  • (四) 儒家道德情感是东汉正统文学的主流,但实际创作中个体情感因素逐渐强化
  • (五) 文学不为取仕途径,汉末却以此开仕途
  • 二、东汉文人文学理念与创作实践错位的实质与意义
  • (一) 东汉文人文学理念与创作实践错位的实质
  • (二) 东汉文人文学理念与创作实践错位的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博士研究生期间所发表论文和获奖奖项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试论东汉时期荆楚地区私学的特点及影响[J]. 湖北社会科学 2015(11)
    • [2].论东汉隐士的母子关系[J]. 黑龙江史志 2015(03)
    • [3].浅析西狭颂的艺术特点[J]. 青年文学家 2014(17)
    • [4].赵壹《非草书》对草书发展的影响[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 [5].东汉河东太守群体述略[J]. 兰台世界 2014(03)
    • [6].浅析东汉的侍讲制度[J]. 兰台世界 2014(27)
    • [7].东汉儒学大众化的路径及特质[J].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03)
    • [8].《女诫》——封建妇德著作之滥觞[J]. 图书馆学研究 2009(09)
    • [9].东汉诔文的定型[J]. 兰州学刊 2008(02)
    • [10].建功西域的陈汤[J]. 新西部(理论版) 2014(11)
    • [11].东汉时期水利工程的修建及特点[J]. 南都学坛 2013(02)
    • [12].论《礼器碑》的用笔特点与临习提要[J]. 大众文艺 2012(01)
    • [13].东汉经济与边防政策[J]. 沧桑 2011(02)
    • [14].刘秀废黜郭后的政治动因探析[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2013(08)
    • [15].东汉官府对小农的抚慰政策及其效果[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01)
    • [16].《东汉吴房长张汜请雨摩崖石刻》考[J]. 中国书法 2016(08)
    • [17].论东汉隐士之不应征辟[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4(02)
    • [18].论东汉时期的自然灾害与道教形成之关联[J]. 安康学院学报 2011(03)
    • [19].东汉经学风气与汉大赋的衰微[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 [20].重庆国友博物馆收藏的东汉佛像摇钱树[J]. 华夏考古 2008(04)
    • [21].世家大族与东汉乡村教育[J]. 南都学坛 2010(03)
    • [22].东汉洛阳帝陵的布局与归属辨析[J]. 中原文物 2019(01)
    • [23].东汉山川碑铭地理观念考论[J]. 理论月刊 2015(08)
    • [24].东汉石刻中的“声符替代字”现象[J]. 中国文字研究 2008(01)
    • [25].东汉小农阶层生活状况之研究[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01)
    • [26].论东汉皇家园林的军事性质、生态特性与社会功能[J]. 菏泽学院学报 2008(03)
    • [27].东汉蝗灾概述[J]. 社科纵横 2016(09)
    • [28].东汉抒情赋的情理世界[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06)
    • [29].东汉疫灾初探[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04)
    • [30].东汉时期印度佛教民间化的历史嬗变[J]. 五台山研究 2008(03)

    标签:;  ;  ;  ;  ;  

    东汉士林风气与文学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