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视域下公共道德基础的研究

现代视域下公共道德基础的研究

论文摘要

自传统社会进入现代以来,市场经济使道德的生活基础和人伦关系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方面个人的“私人生活”从社会的整体生活中分离出来,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存在空问,另一方面公共生活空间也在飞速拓展,从而公共性问题日趋凸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伦理学理论范式也从德性伦理学转向了规范伦理学,而且其中心视域从注重个人的内在生活和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发生了向社会公共生活的转移。从结构上看现代社会可分为政治公共领域、社会公共领域、市场领域和私人领域等四个领域,社会整体秩序的形成有赖于各个相对独立的领域秩序的整合以及领域之间的良性互动。除私人领域外,前三者均因其公共性特征成为一广义的公共领域而与私人领域相区别。一方面,政治公共领域、社会公共领域、市场领域因各具特质因而其道德基础存有差异,从而表现出道德的“领域性”特征;另一方面,三者的结构性互动作为一整体以维持人类社会生活的必要性对人们的行为提出正当性要求,即必须在公民中培养一种与这种公共生活的伦理秩序的普遍正当性相适应的情感和精神气质,如尊重、宽容、信任和参与等公共精神,这些公共道德的价值,是我们这个时代基本的道德诉求。本文主要是从公民这一道德主体的维度来研究公共道德,认为公共道德就是指公民在公共生活领域中在正确理解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尊重他人、关心公共事务、维护公共价值、承担公共责任的观念意识和行为方式。这种观念意识和行为方式的养成不仅仅是公民个人主观修养的结果,它还与其现代社会民主的政治制度、市场经济方式等制度环境以及公民社会的公共交往方式密切相关。对现代人来说,市场经济为人的活动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空间,提高了人的社会属性。宪政体制和由它提供了切实保护的公民权利为个体提供了足够的自由空间去追求来自日常生活的幸福,但他同时必须自觉接受法律和公共道德的约束,并承担起公民的公共责任。一方面拥有对法律、制度和组织机构的道德反思与选择能力,承担起对制度的道德责任;另一方面通过在公共领域中同他人的合作,获得公共责任的基本知识,实现由自利的个人到以公益为重的人格转变,从而在公私领域中把人们对物质生活享乐的爱好与对自由的热爱和对公共事务的关心结合起来,实现着肉体享受的改善与心灵境界的提升双重目标的统一。这是社会生活秩序得以维持的必要条件,是制度正义与社会和谐实现的基础。从道德的生成与实现条件看,现代社会的公共领域给公民公共德性的培育与实现提供了更有利的物质条件和实践场域。公民在基本的生存问题解决之后,在较自由的制度环境中,能自主地筹划个人生活,关注个人以外的世界,从而个人的道德追求完全有可能不仅仅停留在遵守生活规则的道德层次,他有能力自主地选择过一种道德上高尚的生活,象当今世界正日益增多的志愿者一样。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转型对中国几千年积淀起来的强大而沉重的传统生活结构开始有了实质性的震荡。随着公共空间的扩大、交往生活的公共性转变,市场、社会和现代国家等公共秩序建构过程中的道德合理性诉求,凸显的是一种自由和权利平等的公共伦理意识和对陌生人的友善态度,以及超越个人界限的公共关怀与公共精神的道德诉求。对于当代中国的伦理学来说,其公共生活伦理秩序构建的理论思考如何既从传统道德文化中获取养分,又从当代西方的普遍理性主义规范伦理学和德性论伦理学两种理论的颉颃中拓展和延伸其道德的视域,尽力避免象西方的自由主义一样因过分重视个人权利、忽视社会纽带而陷入现代性的道德困境,乃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0.1 研究公共道德问题的缘起和意义
  • 0.2 国内外公共道德问题研究的状况
  • 0.2.1 西方学术界对公共道德问题的研究状况
  • 0.2.2 国内学术界对公共道德问题的研究进展
  • 0.3 本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公共道德观念的历史源流与理论维度
  • 1.1 公私观念与公共道德观念的历史源流
  • 1.1.1 中国文化中公私观念的历史演变
  • 1.1.2 近代"公德"观念的出现及涵义
  • 1.1.3 社会公德与公共道德的涵义
  • 1.2 公共领域及其伦理意义
  • 1.2.1 公共领域的界限
  • 1.2.2 公共领域的性质与结构
  • 1.2.3 公共领域的伦理意义
  • 1.3 公共道德的理论维度
  • 1.3.1 公共道德的双重维度
  • 1.3.2 公民行为的消极性与积极性
  • 1.3.3 公共道德的政治涵义与社会涵义
  • 第二章 公共道德的价值基础与价值诉求
  • 2.1 公共道德的哲学基础——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 2.1.1 近代哲学与人的主体性
  • 2.1.2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 2.1.3 主体间性与公共道德
  • 2.2 公共道德的价值基础——自由与平等
  • 2.2.1 市场经济关系是自由与平等价值的载体
  • 2.2.2 政治哲学中的自由与平等
  • 2.2.3 自由与平等是公共道德的价值基石
  • 2.3 公共道德的价值诉求——尊重、宽容、信任和参与
  • 2.3.1 尊重
  • 2.3.2 宽容
  • 2.3.3 信任
  • 2.3.4 参与
  • 第三章 市场经济:公共道德的经济基础
  • 3.1 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道德影响
  • 3.1.1 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及其道德蕴涵
  • 3.1.2 社会转型与道德转型
  • 3.1.3 中国社会转型及引发的道德问题
  • 3.2 公共道德的人伦关系结构基础
  • 3.2.1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对人的影响
  • 3.2.2 市场经济与公共性组织的发展
  • 3.2.3 从私人性交往到公共性交往
  • 3.3 市场经济的公共道德维度
  • 3.3.1 市场秩序的自发演进与局限
  • 3.3.2 市场经济的伦理特质
  • 3.3.3 市场经济道德基础的公共性
  • 第四章 民主政治:公共道德的政治基础
  • 4.1 民主政治的道德意蕴
  • 4.1.1 政治的合法性基础及其道德性质
  • 4.1.2 民主政治的道德意蕴
  • 4.1.3 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与现代重建
  • 4.2 公共道德的政治权力基础
  • 4.2.1 公共权力的公共性
  • 4.2.2 政府公共性的理想与现实
  • 4.2.3 行政人员的自主性与德性
  • 4.3 公民责任与政治参与的道德性
  • 4.3.1 国家与社会中的个人及自由
  • 4.3.2 公民责任及其合理性基础
  • 4.3.3 公民政治参与的道德性
  • 第五章 公民社会:公共道德的社会基础
  • 5.1 公民社会与公民身份
  • 5.1.1 公民社会的概念与理论
  • 5.1.2 公民与公民身份
  • 5.2 市场、政府和公民社会的有效互动
  • 5.2.1 市场经济改革与中国公民社会现状
  • 5.2.2 中国公民社会的生成及其政治意蕴
  • 5.2.3 市场、政府和公民社会的有效互动
  • 5.3 公民社会与公共道德的培育
  • 5.3.1 公民社会与公共道德的培育
  • 5.3.2 经济人、政治人、道德人
  • 5.3.3 公民社会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六章 志愿者行为:一种公共道德的行为模式
  • 6.1 中国传统道德人格的理论缺陷与实践困境
  • 6.1.1 人格与道德人格
  • 6.1.2 中国传统道德人格及其依附性质
  • 6.1.3 中国传统道德人格的理论缺陷及对实践的影响
  • 6.2 现代社会公共道德人格的基本特征
  • 6.2.1 理性或公共理性的特征
  • 6.2.2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特征
  • 6.2.3 个人道德理想追求公共性实现的特征
  • 6.3 志愿者行为模式的公共性道德特质
  • 6.3.1 追求社会正义——非营利组织使命的道德理想性
  • 6.3.2 自愿奉献——志愿者利他行为的高尚性
  • 6.3.3 组织化——志愿者道德实践的有效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老子》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J]. 祖国 2017(15)
    • [2].浅论化学对于现代社会的改变[J]. 学周刊 2018(06)
    • [3].论现代社会生活用品人性化设计合理的必要性[J]. 考试周刊 2009(29)
    • [4].传统的智慧:一项基于中国农村的观察[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0(03)
    • [5].适应现代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J]. 戏剧之家 2016(21)
    • [6].论现代社会大众体育文化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J]. 大家 2011(02)
    • [7].现代社会中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建设浅谈[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4(02)
    • [8].现代社会的教化:难题与出路[J]. 当代社科视野 2008(Z1)
    • [9].现代社会道德困境的产生及其消解[J]. 甘肃理论学刊 2013(06)
    • [10].现代设计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性研究[J]. 青年文学家 2012(20)
    • [11].现代社会中的女性主义文学特点浅析[J].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2)
    • [12].“马背上”的良法之治[J]. 知识经济 2011(02)
    • [13].浅析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J]. 通讯世界 2015(09)
    • [14].档案管理网络化问题与思考[J]. 科技创新导报 2013(07)
    • [15].浅谈展示设计的功能与作用[J]. 艺术教育 2010(01)
    • [16].痛,并成长着——浅谈小学生顺境中的挫折教育[J]. 神州 2012(12)
    • [17].论现代社会中手机的使用对人的异化[J]. 淮海文汇 2013(01)
    • [18].浅谈对现代体育消费的认识与理解[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4(08)
    • [19].现代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作用[J]. 人力资源管理 2013(03)
    • [20].浅谈信息检索技术[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31)
    • [21].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0(03)
    • [22].论现代社会对全民健身影响[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 2008(S1)
    • [23].资本逻辑·资本异化·资本霸权[J]. 创新 2014(03)
    • [24].现代社会下佛汉拳理论体系发展变化研究[J]. 搏击(武术科学) 2014(06)
    • [25].现代社会对行政机构领导者素质的要求[J]. 科技资讯 2012(21)
    • [26].现代社会消费文化中的群体认同[J]. 人民论坛 2011(17)
    • [27].现代社会人们对体育的多元化需求——体育锻炼与健康生活方式[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9(06)
    • [28].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与教育应用探讨[J]. 现代教育技术 2009(S1)
    • [29].现代社会的再认识与发展反思[J]. 思想战线 2019(02)
    • [30].论国内体育消费行为的发展趋势[J]. 当代体育科技 2014(28)

    标签:;  ;  ;  ;  ;  ;  ;  

    现代视域下公共道德基础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