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龙诗文创作与文学思想

陈子龙诗文创作与文学思想

论文摘要

本文分别从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两个方面入手,较为详备地探讨了陈子龙诗文思想所蕴涵的以复古为创新的文学史意义。通过对陈子龙具体作品和诗论、文论的分析,发掘其文学思想的内在涵义及其价值,进而将其与明末相关文学社团成员的文学思想作比较,重估陈子龙在明末第三次文学复古运动中的影响和地位。引言部分陈述关于陈子龙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突破创新处,说明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并对陈子龙家世、生平及其著述作简单介绍。第一章以体裁为纬,以题材为经,论述陈子龙各体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包括拟乐府诗、五七言古诗和五七言律诗等,力求通过对作品的具体分析,发掘陈子龙诗歌思想对前代的继承和创新,并紧密结合陈子龙所处的时代环境,分析其前后期诗歌风格的变化。第二章通过对“风雅之旨”、“比兴”等观念内涵的重新阐释,透视陈子龙诗歌复古思想的内涵,并通过对其“情”、“志”、“文质齐驱,内外一致”、诗法等具体概念的梳理,揭示他所赋予传统诗论的时代意义和创新理念。同时,根据陈子龙对前代诗歌创作和理论的反思和批评,探讨陈子龙独具一格的文学复古理念。第三章评述陈子龙散文的写作特色,分别从辞赋类、序记类以及传记类等较能代表陈子龙散文艺术风格的文体出发,探求陈子龙复古思想在散文创作中的体现,进而就其中的得与失,分析其散文思想前后期变化的原因。第四章是对陈子龙散文理论批评的论述。通过分析陈子龙“文以载道”的散文思想,描述出陈子龙从早期注重文辞修饰,到回归传统儒家文论的过程,并通过陈子龙对汉学和宋学学术本质和文学创作的批评,探析其“道”的实质及其表现在文学批评中的功利思想。对“陈艾之争”也进行了新的梳理,对其发生的过程、论争内容等都作了重新阐释,并探讨这次论争对陈子龙文学思想的影响。第五章集中描述陈子龙与明末清初文学社团的关系,说明明末社会政治以及文坛本身存在的问题,探讨明末第三次文学复古运动发生的历史必然性。以此为思想线索,分析陈子龙与复社、几社的联系,及其文学思想对西陵十子等作家的影响,揭示陈子龙在明末文学社团活动中所起的作用,进而说明陈子龙在明末第三次文学复古运动中的领袖地位。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陈子龙各体兼备的诗歌创作
  • 第一节 拟乐府诗的写作
  • 一、古乐府诗的拟作特点
  • 二、乐府诗的艺术特征
  • 三、新乐府的创作
  • 第二节 风格浑厚深长的五、七言古诗
  • 一、两种题材的五言古诗
  • 二、前后期的七言古诗
  • 第三节 韵调跌宕流丽的五、七言律诗
  • 一、情致悠长的五言律诗
  • 二、多姿多彩的七言律诗
  • 第二章 陈子龙的诗歌理论批评
  • 第一节 重“风雅”、“比兴”的传统诗学观
  • 一、重“风雅之旨”的诗歌思想
  • 二、强调情感的中和
  • 三、主张诗歌语言的雅正
  • 四、比兴美刺的诗教观
  • 第二节 对明以前诗的评论
  • 一、推尊汉魏、盛唐,兼采六朝、初唐
  • 二、对中晚唐诗和宋诗的态度
  • 三、提出“情以独至为真,文以范古为合”
  • 第三节 对明代诗歌的批评
  • 一、对公安、竟陵派的批评
  • 二、对前后七子复古思想的批评及反思
  • 第三章 陈子龙的辞赋创作与“古文”写作
  • 第一节 辞赋体散文的写作特点
  • 一、寄兴幽微的骚体
  • 二、形式多样的赋体
  • 第二节 序跋、记、书犊类的古文写作
  • 一、序、跋体散文的写作
  • 二、记体散文的写作
  • 三、书牍体散文风格
  • 第三节 墓志、行状、传记类古文的写作
  • 一、叙事手法对史传文的借鉴
  • 二、语言风格对唐宋文的借鉴
  • 第四章 陈子龙载道、复古的散文理论
  • 第一节 文以载道的散文理论
  • 一、经世致用的载道说
  • 二、经世致用的文学观
  • 第二节 关于文学复古的论争
  • 一、陈、艾之争的起因和内容
  • 二、陈、艾之争对陈子龙散文复古思想的影响
  • 第五章 陈子龙文学思想对明末清初文坛的影响
  • 第一节 明末文学复古思潮的兴起
  • 一、明末的社会政治和文坛风尚
  • 二、复社、几社与明末第三次文学复古运动
  • 第二节 陈子龙与复社成员文学思想的比较
  • 一、陈子龙与复社成员散文思想的比较
  • 二、陈子龙与复社成员诗歌思想的比较
  • 第三节 陈子龙在几社的文学领袖地位
  • 一、陈子龙与几社六子
  • 二、关于“云间三子”
  • 三、陈子龙的文学贡献
  • 第四节 陈子龙对西陵十子的影响
  • 一、“西陵十子”结社考
  • 二、陈子龙与西陵十子的交往
  • 三、陈子龙文学思想对西陵十子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戒子通录》得失论[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 [2].四库辑本《直斋书录解题》评述[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06)
    • [3].中国古代对火的性质的认识[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 [4].现存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戒子通录》的四种错误类型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
    • [5].龙溪林弼年谱[J].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 [6].“阴”是“荫”的祖宗——兼论“林阴道”与“林荫道”的关系问题[J]. 文化学刊 2016(04)
    • [7].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0(32)
    • [8].明代“重役”体制的形成——以白粮解运为例[J]. 社会科学 2012(06)
    • [9].南宋三诗人生年考[J]. 文学遗产 2009(05)
    • [10].龙文光宦蜀行迹考[J]. 广西地方志 2013(05)
    • [11].宋代水柜简论[J]. 兰台世界 2013(06)
    • [12].胡曾与《咏史诗》[J]. 黑河学院学报 2020(03)
    • [13].有关范蠡身后评论的评论[J]. 史学月刊 2011(10)
    • [14].《集韵》引《国语》例辨正[J]. 长江学术 2010(02)
    • [15].宋代吴淞江流域农田景观变化与诗学意象的转型[J]. 历史地理 2011(00)
    • [16].欧阳修诗经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 [17].《续茶经》校补新试——以“茶之源”为例[J]. 福建茶叶 2020(06)
    • [18].良史之忧:史学批评范畴的时代特征[J]. 天津社会科学 2014(02)
    • [19].《庄子》的生命精神与王世贞的人生及文学理念[J].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 [20].“缶”文化含义考论[J]. 民族艺术 2011(01)

    标签:;  ;  ;  ;  ;  ;  

    陈子龙诗文创作与文学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