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大同北部堡寨聚落的民间信仰

清末民初大同北部堡寨聚落的民间信仰

论文摘要

民间信仰在传统时代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对民间信仰的考察,不仅有助于理解基层社会文化,也有利于体会民众的生活世界,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秩序,把握乡土社会的结构与运行。目前我国的民间信仰研究多见于华南地区,北方的民间信仰研究较少,尤其是山西地区更是如此。本人力图弥补这一区域研究的薄弱环节,把民间信仰放置于社会情境之中,吸取社会人类学的社区分析及田野调查方法,进行历时性的考察。本文根据山西省大同北部堡寨聚落的七次田野调查所得材料,与地方文献相互印证、补充,运用社会人类学、民俗学、宗教社会学的相关理论,阐述清末至民国间大同北部堡寨聚落民间信仰的状况、特点及民间信仰与堡寨聚落社会关系的互动,探讨民间信仰在堡寨聚落社会中的地位和功能、堡寨聚落社会关系的建构过程以及长城附近蒙汉民族的交往和文化渗透。任何民间信仰的产生与延续是与人们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不同的环境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不同的作用,从而使得民间信仰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方式。大同北部的堡寨因其修筑时的特殊功用,与开放型的居住场所相比,历史演变的痕迹尤其明显。堡寨突出的历史地理位置为记录这种演变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清末至民国时期,大同北部堡寨家庭祀神众多,但传统的宗族血缘观念相对淡薄,家庙或族庙较少见。堡寨聚落的民间信仰,除家庭范围的祖先、天地爷、灶王爷、门神等多神外,更丰富地体现于堡寨聚落之中,神庙数量众多、神灵形象各异。大同北部堡寨聚落的民间信仰的地域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城隍坐镇,土地退位;武神众多,文昌不昌。第二、广泛祀奉阴间神,注重驱鬼逐恶。第三、女性神灵地位较高。在堡寨聚落内外的社会关系中,民间信仰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民间信仰是调适堡寨社会内部关系、确立堡寨在其所属区域的社会地位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民间信仰也是长城附近蒙汉民族交往的联结纽带。蒙汉民族的信仰文化在此互相渗透,堡寨居民对它进行吸纳以后,创造出一种既不全同于汉族又有别于蒙古族的民间信仰文化。通过本文的研究表明,对位于长城沿线附近大同北部的堡寨聚落民间信仰进行剖析,是透视长城文化带的历史和蒙汉交接之地社会变迁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大同北部堡寨聚落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演变
  • 1.1 大同北部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
  • 1.2 大同北部堡寨的修筑
  • 1.3 大同北部堡寨聚落的历史演变
  • 第二章 大同北部堡寨聚落的民间信仰
  • 2.1 家庭信仰
  • 2.2 堡寨庙宇及其祀神
  • 第三章 大同北部堡寨聚落民间信仰的地域特征
  • 3.1 城隍坐镇,土地退位;武神众多,文昌不昌
  • 3.2 广泛祀奉阴间神,注重驱鬼逐恶
  • 3.3 女性神灵地位较高
  • 第四章 民间信仰与堡寨聚落社会关系的建构
  • 4.1 民间信仰与堡寨社会内部关系的调适
  • 4.2 民间信仰与堡寨的区域中心地位的确立
  • 4.3 民间信仰与蒙汉民族交往和文化渗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清末民初大同北部堡寨聚落的民间信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