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和波谱技术在乳腺中的应用研究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和波谱技术在乳腺中的应用研究

论文题目: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和波谱技术在乳腺中的应用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作者: 蔡世峰

导师: 赵斌

关键词: 乳腺肿块,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磁共振波谱分析

文献来源: 泰山医学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目的:1、观察致密型、斑点分叶型及退化型3种类型正常乳腺DWI及ADC图表现;分析3种类型正常乳腺ADC值之间的统计学差异及其与相应组织学之间的关系:探讨b值高低对3种类型正常乳腺ADC值的影响。2、观察乳腺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的DWI及ADC图表现;分析正常乳腺、良性病变、恶性病变相互之间ADC值的统计学差异以及ADC值与组织细胞密度之间的联系:确立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DC值临界值,探讨ADC值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探讨b值高低对正常乳腺、良性病变、恶性病变ADC值的影响。3、初步探讨1H-MRS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临床扪诊触及乳腺肿物、超声和/或钼靶检查发现病变但不能明确诊断的女性患者46例共54个病灶行DWI检查;同时对46例病例中肿块直径≥1.5cm的35例35个病灶行1H-MRS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将病变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良性组共计肿块30个,其中纤维腺瘤20个,腺体增生并纤维腺瘤形成8个,导管内乳头状瘤1个,慢性肉芽肿性炎1个;恶性组共计肿块24个,其中浸润性导管癌15个,浸润性小叶癌4个,恶性淋巴瘤3个,髓样癌1个,混合性粘液癌1个。同期收集患者对侧正常乳腺及健康志愿者乳腺共62个行DW-MRI检查。根据MRI表现,参照Wolf分型将矿常乳腺分为致密型、分叶斑点型和退化型三型。DWI使用单次激发EPI技术,TR2900ms,TE84ms,采集频带1502Hz/像素,FOV230mm×230 mm,矩阵256×256,层厚5mm,层间距1.5mm,扫描时间1分08秒(1m08s)。3个不同的扩散敏感系数分别为b=0,500,1000s/mm2。按照公式ADC=[In(S低/S高)]/(b高-b低)汁算ADC值。式中S低、S高分别指用低、高b值成像所测信号值,In为自然对数。MRS采用乳腺专用频谱se_bB1序列及其后处理软件包进行频谱数据分析。结果:1、不同类型正常乳腺组织学结构不同,其DWI及ADC图表现亦不同。b=1000~0 s/mm2时致密型乳腺平均ADC值为(1.70±0.37)×10-3mm2/s,分叶斑点型为(1.93±0.46)×10-3mm2/s,退化型为(1.18±0.65)×10-3mm2/s。致密型乳腺和分叶斑点型乳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6);致密型和退化型之间,分叶斑点型和退化型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00)。致密型乳腺和分叶斑点型乳腺随b值降低ADC值升高,而退化型乳腺随b值降低ADC值变化不明显。2、正常腺体、良性病变及恶性病变细胞密度不同,相互之间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b=1000~0s/mm2时,恶性肿瘤平均ADC值为(0.91±0.25)×10-3mm2/s,良性肿瘤平均ADC值为(1.58±0.22)×10-3mm2/s,正常乳腺组织平均ADC值为(1.78±0.51)×10-3mm2/s。以恶性肿瘤95%可信区间上界1.01×10-3mm2/s定为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ADC值临界值,诊断敏感性为64%,特异性为96.7%。随b值增加良、恶性病变信号强度均依次降低。1000~0 s/mm2、500~0 s/mm2、1000~500 s/mm2三组不同b值计算所得ADC值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21.30,P<0.01)。3、1H-MRS检查的18例恶性病灶中8例于3.24ppm处出现胆碱共振峰,阳性率为44.4%,10例未出现胆碱峰。17例良性病变中2例于3.24ppm处出现胆碱共振峰,阳性率为12.8%。另外15例良性病变均未出现胆碱峰。以1H-MRS胆碱峰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敏感性为44.4%,特异性为88.3%。敏感性低的原因主要为成像过程中压水、压脂效果差及信噪比低。结论:1、致密型乳腺和分叶斑点型乳腺组织学结构相似,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致密型乳腺和退化型乳腺,分叶斑点型乳腺和退化型乳腺组织学结构不同,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乳腺良性病变、恶性病变和正常腺体相互之间细胞密度不同,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1.01×10-3mm2/s为区分乳腺良、恶性病变ADC临界值,诊断敏感性为64%,特异性为96.7%。3、b值高低影响致密型乳腺和分叶斑点型乳腺ADC值,但对退化型乳腺ADC值无明显影响;对良、恶性病变ADC值有显著影响:b值越低,病变ADC值越大。4、胆碱峰的出现并非恶性病变的特异性表现。不论良性或恶性病变,只要在短期内迅速生长,MRS即可测得胆碱峰。由于大多数恶性病变生长速度较快,大多数良性病变生长速度较慢,利用1H-MRS鉴别乳腺病变良恶性仍有较高的价值,检出率较低主要是技术因素。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

参编著作

专利

发布时间: 2011-04-22

参考文献

  • [1].乳腺X线机性能评估研究[D]. 王淑珍.南方医科大学2008
  • [2].面向窄带传输环境下的乳腺图像压缩算法研究[D]. 崔杨.东北大学2015
  • [3].数字化乳腺X线图像阅片系统设计与实现[D]. 黄芳.东北大学2012
  • [4].乳腺微小钙化类型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D]. 孙哲.中国医科大学2005
  • [5].人源性乳腺微环境小鼠模型的移植物功能研究[D]. 吴丹.南京医科大学2013
  • [6].近红外乳腺检测及系统研究[D]. 关斌.中南民族大学2010
  • [7].计算机辅助检测在乳腺微钙化病变的临床应用研究[D]. 胡志刚.广州医学院2011
  • [8].双环切口乳腺组织瓣旋转及悬吊治疗轻中度乳房下垂[D]. 林根辉.福建医科大学2009
  • [9].近红外光在乳腺组织中传播的散射特性参数测量与计算[D]. 贺俊玮.华中科技大学2013
  • [10].乳腺密度与乳腺癌相关性分析[D]. 郭春芝.石河子大学2014

相关论文

  • [1].钼靶与磁共振检查对乳腺疾病诊断的对比研究[D]. 周景玮.泰山医学院2007
  • [2].高场磁共振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研究[D]. 胡瑛.郑州大学2009
  • [3].乳腺良恶性病变MRI功能成像的对比研究[D]. 王岸飞.郑州大学2011
  • [4].不同于常见乳腺良性肿瘤和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的乳腺肿瘤影像学表现及与病理相关性研究[D]. 张淑平.天津医科大学2010
  • [5].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D]. 王思奇.南京医科大学2011
  • [6].磁共振扩散加权及单体素质子波谱成像对乳腺病变诊断价值研究[D]. 郑春红.福建医科大学2008
  • [7].磁共振氢质子波谱技术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罗晓雯.华中科技大学2007
  • [8].单体素~1H MRS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阮正敏.山东大学2007
  • [9].磁共振动态增强、扩散加权及单体素质子波谱成像对乳腺癌诊断价值研究[D]. 路红.天津医科大学2006
  • [10].MR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应用研究[D]. 娄路馨.河北医科大学2006

标签:;  ;  ;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和波谱技术在乳腺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