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式句法特点的三重分析及英译汉策略研究

联系式句法特点的三重分析及英译汉策略研究

论文摘要

叶斯柏森认为语法分析可以有三个不同的角度——形式(form)、功能(function)及意念(notion)。语法分析可以从某一既定形式出发,探讨该形式所承载的语法功能,进而考查它和外部世界(人的思想)的联系。当然也可以从意念出发,沿着相反方向直至形式。他同时认为,这三个角度是相互补充的。分析特定语法事实往往会综合这三个角度。本文采用叶斯柏森该研究视角,分别从这三个角度分析研究了联系式(nexus),从中概括出联系式的三个主要特点,并把该分析方法运于到英译汉实例分析,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翻译见解。联系式的第一个特点表现在和组合式(junction)的区别上。两者是叶斯柏森为区别词的不同组合(combination)而提出的。叶斯柏森把句子中的词(或词组)分为三品:首品、次品、三品。首品和次品可以结合形成组合式或联系式。他认为,二者主要区别为:前者是静止缺乏生气的结构,用于表达单个合成的概念(a composite idea);后者是动态充满活力的结构,联系两个独立的概念。这点实际上可理解为联系式的意念特征。第二点是联系式的形式特点。该结构中首品词和次品词的词序,通常次品词在首品词之后。这一词序和英语语言自身特点有很大关系,文章比较详细地分析阐述了这一特点。第三点,联系式的语法功能在于表达主谓关系。叶斯柏森认为,联系式不一定是含有主语和谓语的完整句子,但是却总能分析出联系式中的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把上述方法及联系式特点运用于实际句法分析,可以发现能把许多组合归类为联系式。文章重点分析了三类英文组合:联系式名词(nexus substantives)、形容词组合后置(adjectives in post-position)和定语从句。通过分析,笔者提出了这些组合的翻译见解。联系式名词是叶斯柏森联系式的一个子类,本该翻译成相应的汉语联系式。但由于汉语长期受词类划分的影响,把这一结构看成名词结构,翻译出来的译文是累赘的名词结构。英文形容词组合后置也容易引起误解,往往视为定语后置,翻译时简单还原为前置定语。通过分析后置形容词组合的特征及引起后置的主要原因,可以发现,后置形容词组合及其所修饰的成分往往可以视为联系式结构。一般认为,定语从句作定语用,翻译时也通常简单还原为前置结构。结果译文中出现长串累赘的前置定语,和汉语语感差别甚远。实际上,很多定语从句不能简单理解为定语。分析发现,联系式可以用于翻译不少含定语从句的结构。在这三类组合中分析出联系式结构,进而采取相应的结构对译,得到的译文既没有背离原意,又符合译入语规范。这对于避免那些看似忠于原文实则背离的蹩脚译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Literature Review
  • 1.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1.2 Jespersen's Threefold Analysis of Grammatical Facts
  • 1.2 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 Chapter 2 Syntactic Features of Nexus
  • 2.1 Notion of Nexus
  • 2.1.1 The Three Ranks
  • 2.1.2 The Difference between Junction and Nexus
  • 2.2 Form of Nexus
  • 2.3 Grammatical Function of Nexus
  • 2.4 Summary
  • Chapter 3 Threefold Analysis of Nexus and E-C Translation Strategies
  • 3.1 Nexus in Chinese
  • 3.2 Translation of Nexus Substantives
  • 3.2.1 The Use of Nexus Substantive
  • 3.2.2 Translation of Nexus Substantive
  • 3.3 Translation of Group-adjuncts in Post-position
  • 3.3.1 A General Survey of Adjective Adjuncts in Post-position
  • 3.3.2 Group-adjunct in Post-position
  • 3.4 Translation of Relative Clauses
  • 3.4.1 Translation of Nonrestrictive Relative Clauses
  • 3.4.2 Translation of Restrictive Relative Clauses
  • 3.5 Summary
  • Chapter 4 Conclusion
  • 4.1 A General Summary
  • 4.2 Limitations
  • 4.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 Acknowledgements
  • Bibliography
  • Article Publication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以级差理论析叶斯柏森之连系式名词[J]. 飞天 2012(08)
    • [2].形式与功能——叶斯柏森与马泰修斯的宾语研究[J]. 大家 2010(24)
    • [3].“索南夏-叶斯柏森论争”多棱透视[J]. 外国语文 2016(05)
    • [4].叶斯柏森名词化思想探析[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 [5].多棱镜中的叶斯柏森——丹麦语言学家奥托·叶斯柏森个性、思想与情怀探视[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6)
    • [6].叶斯柏森语言功能思想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 [7].聚焦形态 一以贯之——叶斯柏森语法“格”理论纵观[J]. 外国语文 2015(06)
    • [8].传统与现代之间——叶斯柏森语法论著评析[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05)
    • [9].奥托·叶斯柏森学术成长及其学术思想纵观——谨以此文纪念语坛伟大先哲叶斯柏森逝世70周年[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3(11)
    • [10].承前启后 历久弥新——奥托·叶斯柏森语法论著蠡析[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05)
    • [11].叶斯柏森句法公式系统研究[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8(02)
    • [12].论语音定律问题(1886)[J]. 语言学研究 2020(01)
    • [13].鲁迅外文藏书提要(二则)[J]. 鲁迅研究月刊 2014(06)
    • [14].善研乐教身作则 大师风范垂后人——叶斯柏森对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J]. 外国语文 2012(04)
    • [15].叶斯柏森其人其学在中国——纪念语坛先哲叶斯柏森逝世70周年[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 [16].叶斯柏森论语言的起源[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2)
    • [17].叶氏《语法哲学》研析——关于系统语法[J]. 新闻研究导刊 2016(14)
    • [18].叶斯柏森的普遍语法[J]. 中国外语 2013(03)
    • [19].叶斯柏森和布隆菲尔德的句法范畴理论比较[J]. 学园 2014(35)
    • [20].走出银幕的“阿凡达”[J]. 语文建设 2010(09)
    • [21].编者按[J]. 语言学研究 2018(02)
    • [22].筚路蓝缕勤开拓 著作林林启后人——读《奥托·叶斯柏森学术人生面面观》[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01)
    • [23].试论《语法哲学》中语言本质观[J]. 现代交际 2015(05)
    • [24].廖序东先生与奥托·叶斯柏森《语法哲学》的翻译[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 [25].惠特尼和叶斯柏森的语言经济思想——兼谈语言经济原则的产生及其发展[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3(04)
    • [26].“叶斯柏森”课题——理论意义、学术价值、研究可行性及预期成果[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9(06)
    • [27].浅谈当代英语简化趋势[J]. 商品与质量 2012(S6)
    • [28].叶斯柏森与王力“词类”和“词品”思想异同小考——基于《语法哲学》和《中国现代语法》的对比分析[J]. 外文研究 2014(02)
    • [29].叶斯柏森普遍语法之源流考[J]. 语言教育 2017(02)
    • [30].英语和古汉语中连系式之比较[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标签:;  ;  ;  ;  ;  

    联系式句法特点的三重分析及英译汉策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