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研究

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研究

张卿

(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7)

[摘要]以城市型大学英语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定位目标位中心,讨论了全新的人才培养路径和理念——准职业化,将教学工作的重心从就业能力培养为主进一步提升到职业能力发展上来,对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能力予以充分关注,将优质的现有与潜在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合理配置,通过市场化链条的引入并广泛展开校企之间的合作共赢,将大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与职业发展能力相结合,并着眼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展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准职业化专业实践活动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张卿(1974-),女,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5-0031-03

一、与英语应用型人才办学定位相结合,展开人才培养目标路径与内涵的创新

在高等教育中,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帮助与引导,使其对职业化素质系统做好准备的全过程即为准职业化。准职业化将城市型大学人才培养的转变模式予以凸显——由大学生过渡向现代职业人。准职业化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体系,是大学生进行职前职业化素质构建与储备的关键环节。对于准职业化来说,其核心目标是提供一条有效路径,使其在校园学习阶段以及职业生涯中的学习和发展保持科学、合理化,进行实现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准职业化从高等教育属性出发,要求当前高校应保持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重、阶段性教育与终生制教育并重,具有具体路径和具体价值取向的双重内涵:

(一)作为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准职业化的价值取向一旦明确,大学生就会从职业发展目标出发,进行学习与职业生涯的统筹与规划,并付诸于实践活动。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生涯规划往往具有双重性,首先是在校园学习过程中的专业学习规划,其次是职业能力的发展规划。通过有效规划学习与职业生涯并切实实施,学生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对学习的核心人物产生更加正确与深刻的理解,在学会学习的同时也学会正确地思考,从而成为一个富有激情和理想的现代职业人。

(二)作为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准职业化对于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准职业化包括了两大重点:职业领域的综合性应用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准职业化对高校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应对旧有的、单一领域内的职业技能储备和呆板、片段性的职业能力培养予以变革,寻求一条新的能够持续培养并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途径。作为一种系统动态发展的观念,准职业化能够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督促与引导,使其针对于生存的问题能够采用发展的角度来观察并思考,从而在如何使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上做出更多的思考与探索,而不会将视野仅仅受制于就业能力的探索。专业师生一旦对此种观念进行深刻内化,教育教学活动就会得到更为明确的目标导向,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就会收到更为显著的成效。

二、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当前,英语专业与计算机技术、国际贸易等专业并列为全国就业率低下的十大专业,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往往陷入困境之中,而另一方面软件外包产业对外语应用型人才需求却得不到满足,出现了供需错位的现象,且此矛盾日益凸显。

(一)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尴尬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型的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职业人士语言能力的总体水平不断拔高,职业能力衡量中英语是较为重要的一项标准,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而不同专业背景、具有兼容性职业素质的人才导致传统型的外语翻译需求度不断降低,外语类人才因而遭遇就业困境。

(二)就业岗位与外语专业没有太高的相关度,仅有少量与其密切相关且数量相对萎缩,这导致毕业以后能够从事专职翻译的毕业生数量极少,几乎90%以上的外语类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就面临着失业危机,或者从事新的行业工作。据调查显示,目前外语类专业毕业学生就业率较高的行业为市场、销售、行政和商务等,此类工作并未过高要求学生的专业性,因而成为大部分外语专业学生毕业后的无奈选择。

(三)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英语专业缺乏有效的产业依托,因而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效应难以实现。

三、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一)理论指导

就业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导向。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阶段。因而应坚持以就业为教育导向,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作为发展动力,以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以及准职业化能力的培养为方向进行深度改革,并以此作为高等教育良性发展和深化改革的落脚点。依据英语教学大纲中的相关规定,对学生口头或书面交流交际能力进行培养,是当前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注意语言知识的讲授,同时还应促进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其能够对所掌握的知识活学活用,进而能够进行广泛的语言交流与交际。当前应将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作为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的重点。

(二)途径探索

1、在办学思想上,学校应坚持以就业和学生准职业化能力培养为导向。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以及职后的成绩创造是学校生命力与声誉的标志,同时也是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因而应树立起崭新的人才培养观念,应明确认识到这一点——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与创业过程中,应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造不同形式的资源与财富,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才是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符合新时期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较好地适应了市场要求。应充分认识到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才是推动学校发展的主导力量,而非主观愿望和意识作用,毕业学生的就业率与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2、在高校教育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尤其应注意课程的深化改革,应遵循“以生为本”的课堂活动基本原则,抛开以往教师为课堂主体、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应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同时要与社会生活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对于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应正确处理。当前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提供适应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因而,与之相对应的教材同时也应对其实用性和职业性予以凸显。在当前人才层次的逐渐细化、职业的多元化和序列化形势下,应密切关注行业市场动向与供需变化,科学分析未来趋势,并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对课程进行合理、有针对性的必要调整。

3、英语教师应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应具有“双师型”的特点,即英语理论知识应扎实,口语表达能力要流利,同时还应具有高水平的操作技能和较为丰富的实践活动经验。这对英语专业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教师应重视各种技能等级和职业资格的获取,同时还应观察和了解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市场上的需求度,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纽带效果,将学校专业知识讲授与社会活动时间有机联系并结合起来,更利于学生准职业化能力的培养。

4、应对课堂教学活动模式加以改进,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应用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在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学模式中,可利用合作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模拟演练法和实例教学法,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进而使教学效果得以优化和提高。在英语基本技能传授的同时应注意与专业基础知识相结合,为学生的就业以及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在学校和企业展开深入交流与合作,搭建培养平台,从而将大学生专业实践活动与准职业化能力发展紧密相连,通过实际的实践活动,培养出兼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语言应用技能和产业化特征的网络环境形势下英语应用型人才,同时为学生学业成就——职业发展、教学实践——学生就业等方面构建起良好的沟通桥梁。

四、结语

总的来说,职业领域的综合性应用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准职业化”的两个重要特点应得到突出,应将以学生就业能力为中心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地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关注上来。笔者在文中以城市型大学英语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定位目标位中心,讨论了全新的人才培养路径和理念——准职业化,将教学工作的重心从就业能力培养为主进一步提升到职业能力发展上来,对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能力予以充分关注,将优质的现有与潜在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合理配置,通过市场化链条的引入并广泛展开校企之间的合作共赢,将大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与职业发展能力相结合,并着眼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展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期有所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枫.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可行性调查——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07,9(1):17-19.

2.姚建国.英语单项技能训练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J].价值工程,2012,31(3):181-182.

3.王崇凯.谈高职高专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J].中国成人教育,2007,(20):169-170.

4.余仕鹏,温晓兰.改革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模式培养独立学院应用型英语人才——以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商务英语方向为例[J].中国科技纵横,2011,(23):469-469.

5.吕力.广西高校应用型人才英语技能培养研究——基于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战略[J].贺州学院学报,2011,27(3):69-72.

6.陈婷.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探析——以温州大学瓯江学院为例[J].职业时空,2011,07(8):67-69.

7.郑亚君.构建基于T-CDIO模式的高职课程体系——以应用英语专业为例[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1,(7):65-67.

8.熊燕飞,赖云楚.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新模式探讨——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英语教学[J].考试周刊.2007,(1):56-57.

9.蔡强.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09,(18):28-29.

(责任编辑:张曦)

(基金项目: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下的双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号8483;

2、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编号2011067。)

OntheCultivationofEnglishPracticalTalents

ZhangQing

Abstract:InordertocultivatepracticaltalentsbasedonmetropolitancollegeEnglish,thispaperdiscussesanewpersonneltrainingmethod—quasi-professionalpattern.Comparingtotheformerfocusonstudents’employmentabilitytrainingincolleges,thepaperclaimsthatcollegesshouldfurtherimprovestudents’professionalcapabilitydevelopment,givefullconcernaboutthestudyanddevelopmentofeveryinpidualstudent,optimizeexistinggoodresourceswiththepotentialonesandreasonablyallocatethem.Meanwhile,thepaperholdsthatcollege–enterprisecooperationshouldalsobewidelyemployedtocombinecollegestudents’professionalpracticewiththeirprofessionaldevelopmentabilityinordertofosterpracticaltalentstomeetsocialneed.

Keywords:quasi-professional;professionalpractice;college–enterprisecooperation;practicaltalents;cultivatepattern

标签:;  ;  ;  

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