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第29条第2款研究

刑法第29条第2款研究

论文摘要

研究我国刑法第29条第2款,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对于该条规定,学术界的争论从数量上来说是相当可观的:在其内涵、属性、形态、处罚依据等方面,都是理论上的重要争点。然而,论争者的基本立场却是一致的:几乎所有的论争者都是站在刑法主观主义的立场上,从教唆犯独立性出发,得出处罚无正犯之教唆犯的结论。本文试图从客观主义立场出发,从法益侵害的视角出发,重新解读我们“熟知却并非真知”的条文。因此,研究该问题,在立法论、解释论及实务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遵循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展开研究。首先,文章详细分析了我国学界在第29条第2款的内涵、属性、形态、处罚依据等方面的见解和问题,指出通说会在理论和实践中带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针对晚近的各种新思路,文章一一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不足之处。其次,通过刑法解释的工具,文章提出了“着手实行说”,将该款的内涵限定在正犯者实行着手以后,将其定位在犯罪未遂的体系之内,并论证了该学说的理论依据——具体危险说。进而,文章在犯罪未遂理论体系下,对刑法中两个未遂条文的关系展开了讨论,并就“着手实行说”的意义和可能面临的批评做了详细的分析。再次,在厘清该条款的内涵的基础上,文章主张贯彻教唆犯从属性,并进一步就提倡犯罪从属性和限制从属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提出了在我国犯罪论体系下犯罪概念的相对化主张,为限制从属性的贯彻扫清了理论上的障碍。最后,文章进一步运用欧陆日本刑法学中折衷惹起说的观点论证了“着手实行说”的合理性,得出了必须在法益侵害的框架下处罚教唆犯的结论。论文的结论是:要彻底贯彻刑法客观主义,必须坚持“着手实行说”,必须坚持教唆犯从属性,必须坚持折衷惹起说。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学说现状
  • 1.1.1 该款的内涵
  • 1.1.2 该款的属性
  • 1.1.3 该款的形态
  • 1.1.4 该款的处罚依据
  • 第2章 通说的问题
  • 2.1 理论问题
  • 2.1.1 扩大处罚范围
  • 2.1.2 引发干涉倾向
  • 2.1.3 拆分未遂理论
  • 2.1.4 解构故意理论
  • 2.1.5 混淆教唆与实行的区别
  • 2.1.6 混淆不法与责任的界限
  • 2.2 实践问题
  • 2.2.1 难以操作
  • 2.2.2 自相矛盾
  • 2.2.3 罪刑失衡
  • 2.2.4 难以统合
  • 2.3 对晚近学说的批评
  • 2.3.1 晚近的学说
  • 2.3.2 对废除说的批评
  • 2.3.3 对独立教唆罪说的批评
  • 2.3.4 对唆使犯说的批评
  • 2.3.5 对间接正犯说的批评
  • 第3章 “着手实行说”之提倡
  • 3.1 “着手实行说”的内涵
  • 3.1.1 被教唆者着手实行
  • 3.1.2 被教唆者没有任何行为
  • 3.1.3 被教唆者实施犯罪预备行为
  • 3.1.4 被教唆者只有形式上的着手
  • 3.1.5 本章结论
  • 3.2 “着手实行说”的根据:具体危险说
  • 3.2.1 危险的增加
  • 3.2.2 刑法的机能
  • 3.2.3 犯罪的本质
  • 3.2.4 未遂的历史
  • 3.2.5 反论的不妥
  • 3.3 两个未遂规定的关系
  • 3.3.1 把握未遂论的统一
  • 3.3.2 抵制造意犯的传统
  • 3.3.3 消解处罚论的歧意
  • 3.4 “着手实行说”的意义
  • 3.4.1 理论流畅
  • 3.4.2 实践可行
  • 3.4.3 扬弃历史
  • 3.4.4 关照现实
  • 3.5 对可能的质疑的回应
  • 3.5.1 符合客观解释立场
  • 3.5.2 符合法律解释原理
  • 3.6 本章结论
  • 第4章 “着手实行说”与教唆犯从属性
  • 4.1 教唆犯从属性说之提倡
  • 4.1.1 实质依据
  • 4.1.2 立法依据
  • 4.1.3 理论依据
  • 4.2 实行从属性之提倡
  • 4.3 限制从属性之提倡
  • 4.3.1 符合责任主义
  • 4.3.2 符合共犯体系
  • 4.4 限制从属性与我国的犯罪构成体系
  • 第5章 “着手实行说”与教唆犯处罚依据
  • 5.1 学说争点
  • 5.2 折衷惹起说
  • 5.2.1 学说的基本观点
  • 5.2.2 违法是客观的、相对的
  • 5.2.3 责任是主观的、个别的
  • 5.3 本章结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德国刑法典修正视野下的刑事政策与刑法科学关系研究[J]. 中国应用法学 2019(06)
    • [2].我国当前经济犯罪的刑法调控[J]. 法制博览 2020(02)
    • [3].刑法法律地位在司法中运用探究[J]. 法制博览 2020(03)
    • [4].聚众犯罪的情境性特征及刑法规制分析[J]. 法制博览 2020(07)
    • [5].提升刑法工作科学性的措施分析[J]. 法制博览 2020(07)
    • [6].探讨刑法中社会危害性概念之界定[J]. 法制与社会 2020(04)
    • [7].版权法与刑法的衔接——以法益的立法保护为路径[J]. 中国出版 2020(06)
    • [8].刑法的伦理性分析[J]. 法制博览 2020(10)
    • [9].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分析[J]. 法制博览 2020(10)
    • [10].科技风险的刑法焦虑与回应[J]. 贵州警察学院学报 2020(01)
    • [11].预防刑法差异化表现及其本质初探[J]. 贵州警察学院学报 2020(02)
    • [12].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刑法的社会定位及其回归路径[J]. 农家参谋 2020(11)
    • [13].虚拟财产的刑法属性及其保护研究[J]. 法制博览 2020(14)
    • [14].网络刑法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法制博览 2020(19)
    • [15].刑法类型化的规范功能与刑法价值功能[J]. 时代法学 2020(03)
    • [16].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立法保护研究[J].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0(02)
    • [17].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交互作用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20(20)
    • [18].刑事政策与刑法关系辩证应用[J]. 法制与社会 2020(20)
    • [19].刑法法理之展开范式:逻辑下的“论证”教学[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20].关于经济刑法重构的思考[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21].论刑法目的解释[J]. 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20(04)
    • [22].金融创新的刑法禁区[J]. 法制博览 2020(25)
    • [23].网络犯罪的刑法规制浅析[J]. 法制博览 2019(18)
    • [24].关于刑法情节显著轻微规定的思考[J]. 法制博览 2019(21)
    • [25].论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J]. 法制与社会 2019(33)
    • [26].从平等到对等:刑法平等原则的教义学深入[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20)
    • [27].转型期中国刑法立法的回顾与展望——“历次刑法修正评估与刑法立法科学化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J]. 人民检察 2017(21)
    • [28].公安院校刑法教学模式改革之探析[J]. 法制与社会 2018(32)
    • [29].刑法的理性探讨[J]. 中国市场 2016(45)
    • [30].对风险刑法理论的批判与反思探究[J]. 法制与社会 2016(32)

    标签:;  ;  ;  

    刑法第29条第2款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