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科两种植物毛状根体系的建立

豆科两种植物毛状根体系的建立

论文摘要

本实验以豆科常用中药甘草、黄芪为研究对象,分别用发根农杆菌1000、ATCC15834、R1601、1025、A4、9402进行毛状根的诱导及毛状根体系的建立。为了优化毛状根诱导条件,提高甘草和黄芪毛状根转化率、产出率,笔者从外植体的选择、发根农杆菌的类型、预培养时间、培养基的类型、侵染方式、共培养时间、乙酰丁香酮的用量等因素出发,系统地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甘草和黄芪毛状根诱导最佳组合条件,建立了毛状根体系,并且首次尝试超声波,微波在黄芪、甘草毛状根诱导中的应用,结果发现超声波对提高黄芪诱导率有显著作用。笔者还对甘草和黄芪愈伤组织诱导的条件进行了优化,考察了不同激素使用对甘草、黄芪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得出最利于甘草、黄芪愈伤的培养条件,并尝试利用甘草和黄芪的愈伤组织诱导毛状根,但均未成功。主要研究内容:1选用乌拉尔甘草无菌苗,苗龄6~10d为外植体。以无菌苗的子叶、胚轴、幼茎、幼叶为外植体,分别考察外植体对诱导率的影响。以不同菌株成功诱导甘草毛状根,并分别考察不同菌株诱导率,以及毛状根生长状况。分别尝试共培养法和直接注射法诱导毛状根,以及培养基等不同理化因素对甘草毛状根诱导的影响。得出乌拉尔甘草毛状根最佳诱导条件:B5培养基pH5.8,预培养3d,15834菌液摇床震荡侵染10min,AS 100μm/L,共培养3d,(25±1)℃黑暗条件,子叶为外植体,诱导率可高达60%,成功建立甘草毛状根培养体系。2选用黄芪无菌苗,6~10d苗为外植体。以无菌苗的子叶、胚轴、幼茎、幼叶为外植体,分别考察外植体对诱导率的影响。以不同菌株成功诱导黄芪毛状根,并分别考察不同菌株诱导率,以及毛状根生长状况。分别尝试共培养法和直接注射法诱导毛状根,以及培养基等不同理化因素对黄芪毛状根诱导的影响,得出黄芪毛状根最佳诱导条件:MS无N培养基pH5.8,预培养3d,R1601菌液超声波侵染2min,AS100μm/L,共培养3d,(25±1)℃黑暗条件,子叶为外植体,诱导率可高达40%,成功建立黄芪毛状根培养体系。3甘草、黄芪愈伤组织的研究主要考察了单一激素和不同激素配合使用对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甘草以胚轴为外植体诱导率最高,2,4-D对甘草愈伤组织诱导起着特殊的作用,诱导率较高,但愈伤组织的状态为灰黄或黄色的水渍状,所以激素单独使用效果不理想。6-BA 1.0mg/L、2,4-D 1.0mg/L、NAA0.2mg/L条件下甘草愈伤组织长势最好。黄芪在MS+2,4-D(1mg/L)+6-BA(0.5 mg/L)+NAA(0.5mg/L)环境下愈伤诱导率最高,长势最好,胚轴为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最快,诱导率最高。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1.1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 1.2 发根农杆菌及其Ri质粒
  • 1.3 毛状根
  • 1.4 影响发根农杆菌对植物遗传转化效率的因素
  • 1.5 转化方法
  • 1.6 甘草简介
  • 1.7 黄芪简介
  • 1.8 研究意义
  • 二、发根农杆菌转化甘草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三、甘草愈伤组织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四、发根农杆菌转化黄芪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五、黄芪愈伤组织的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六、结果与讨论
  • 6.1 结果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甘草片的功效和副作用都有哪些[J]. 保健文汇 2018(12)
    • [2].甘草的妙用[J]. 知识就是力量 2010(07)
    • [3].盐池气象条件对野生及人工种植甘草产量的影响对比分析[J]. 现代农业研究 2019(11)
    • [4].靖远县甘草育苗技术[J]. 中国农技推广 2017(05)
    • [5].甘草“调和”的影响因素探析[J]. 中成药 2013(01)
    • [6].甘草种植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19)
    • [7].西北甘草采挖机械现状分析[J]. 中国包装 2017(11)
    • [8].甘肃省药用甘草主要病虫害种类调查[J]. 甘肃农业科技 2018(07)
    • [9].甘草及其制剂在动物保健中研究与应用[J]. 中国动物保健 2017(02)
    • [10].百药之王——甘草[J]. 现代养生 2013(03)
    • [11].城市夜色[J]. 鸭绿江(下半月版) 2009(08)
    • [12].新疆甘草的开发利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2(01)
    • [13].甘草滴灌栽培技术[J]. 农村百事通 2018(13)
    • [14].诸药之王——甘草[J]. 健身科学 2013(06)
    • [15].附子配伍甘草对甘草总皂苷的影响[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02)
    • [16].甘草断根平植技术[J]. 中国林副特产 2010(04)
    • [17].甘草不同处理方法育苗比较试验[J]. 甘肃农业 2012(06)
    • [18].半干旱区促进甘草产业发展的对策[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1(08)
    • [19].甘草细胞遗传转化过程中几种常用抗生素浓度的筛选[J]. 时珍国医国药 2020(02)
    • [20].2种药用甘草种子对盐渍环境的萌发响应及其甘草酸含量变化[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10)
    • [21].甘草渣化学成分及其综合利用的研究[J]. 西部中医药 2017(03)
    • [22].甘草多糖对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体内外生长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16(17)
    • [23].甘草多糖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J]. 中国饲料 2015(01)
    • [24].甘草“毒药说”?[J]. 家庭药师 2012(08)
    • [25].中药甘草:进军国际市场的希望之药[J]. 健康大视野 2008(03)
    • [26].中药甘草的功效与应用[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14)
    • [27].甘草多糖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 [28].忆甘草[J]. 中国边防警察 2009(06)
    • [29].甘草不能泡茶喝[J]. 家庭医药 2010(07)
    • [30].建设稳定的采种基地 提升甘草产业水平[J]. 甘肃农业科技 2011(01)

    标签:;  ;  ;  ;  ;  ;  

    豆科两种植物毛状根体系的建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