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在土壤中入渗的试验研究

原油在土壤中入渗的试验研究

论文摘要

在我国原油污染土壤问题日益严重,污染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0.52%。为确定原油在土壤中的迁移机制,本试验利用5种土壤(黄绵土、黑垆土、褐土、黄棕壤、红壤)进行试验研究,包括:土壤原油特征曲线研究;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容重、土壤初始含水量、土壤质地)对原油在土壤中入渗的影响的研究;开展原油在原状土柱中入渗的试验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相同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和原油特征曲线存在差别,对于黄绵土、黑垆土、褐土,在高吸力段,相同水吸力下,土壤体积含油量大于土壤体积含水量;其中褐土的体积含水量与体积含油量间差别较黄绵土和黑垆土小;而对于黄棕壤相同水吸力下,土壤体积含水量远大于土壤体积含油量;对于红壤,土壤体积含水量与土壤体积含油量相差不明显。(2)水分特征曲线和原油特征曲线均可用Mualem-Van Genuchten(variable)导水率模式、Burdine-Van Genuchten(variable)导水率模式、Mualem-Van Genuchten(m=1-1/n)导水率模式、Burdine-Van Genuchten(m=1-2/n)导水率模式、Mualem-Brooks & Corey导水率模式拟合,结果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对于安塞黄绵土、洛川黑垆土和杨凌褐土的水分特征曲线拟合α值大于原油特征曲线α值,而安康黄棕壤和桃源红壤恰好相反。(3)原油在不同容重、不同初始含水量、不同质地扰动土壤中入渗的湿润距离随时间的变化可用对数函数拟合,拟合结果达到极显著水平;湿润推进速率随时间变化可用Kostiakov公式和Horton入渗公式拟合,拟合结果均达到极显著水平,Kostiakov公式结果相对较好。(4)原油在不同填装容重土壤中的入渗,对同一种土壤,湿润距离随着填装容重的增大而减小,湿润距离初期增加较快,随后逐渐减慢;对同一种土壤,对应某一时刻,湿润推进速率随着容重的增大而减小。对于同一质地土壤,随着初始含水量的增加,原油在土壤中入渗的湿润距离和湿润推进速率均增加。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中原油残留物的含量呈波动递减趋势。(5)土壤质地对于原油在土壤中的入渗有较大影响。对于黄绵土、黑垆土、黄棕壤3种土壤其湿润距离随粉粒含量增高而降低,红壤粉粒、粘粒含量均较高,较高的粘粒含量使原油在红壤中开始时湿润推进速率最慢,其后由于其土壤颗粒表面形成油膜,湿润推进速率反而略高于黄棕壤。(6)原油在原状土中入渗,湿润距离初期增加较快,随后逐渐减慢;湿润距离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用对数函数拟合,拟合结果达到极显著水平;在不存在优先流的情况下,湿润推进速率随时间变化可用Kostiakov公式和Horton入渗公式拟合,拟合结果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非水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迁移
  • 1.2.2 轻质非水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迁移
  • 1.2.3 重质非水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迁移
  • 1.2.4 非水相流体污染包气带/包水带的修复
  • 1.3 小结
  • 第二章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供试材料、装置及测定方法
  • 第三章 土壤原油特征曲线的研究
  • 3.1 供试材料与测定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测定方法
  • 3.2 水分特征曲线和原油特征曲线的比较
  • 3.3 小结
  • 第四章 土壤物理性质对原油在土壤中入渗的影响
  • 4.1 土壤容重对原油在土壤中入渗的影响
  • 4.1.1 供试材料及测定方法
  • 4.1.2 原油在不同容重土壤中的湿润和湿润推进速率
  • 4.1.3 土壤中原油残留含量
  • 4.2 土壤初始含水量对原油在土壤中入渗的影响
  • 4.2.1 供试材料及测定方法
  • 4.2.2 原油在不同初始含水量土壤中的湿润过程
  • 4.2.3 原油在不同初始含水量土壤中的残留量及其随深度的变化
  • 4.3 土壤质地对原油在土壤中入渗的影响
  • 4.3.1 供试材料及测定方法
  • 4.3.2 原油在不同质地土壤中的湿润过程
  • 4.4 小结
  • 第五章 原油在原状土柱中入渗的试验研究
  • 5.1 供试材料及测定方法
  • 5.1.1 供试材料
  • 5.1.2 测定方法
  • 5.2 原油在原状土柱中的湿润过程
  • 5.3 原油在原状土柱中湿润推进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6.1 主要结论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获奖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会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文章
  • 相关论文文献

    • [1].化学教学中应重视物质物理性质的教学[J]. 青海教育 2009(11)
    •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教学设计[J]. 新课程学习(上) 2013(01)
    • [3].物理性质教学原则及其心理学基础[J]. 中学化学 2015(10)
    • [4].经阴道超声物理性质评分在附件肿物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产业 2013(27)
    • [5].基材物理性质对白腐真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01)
    • [6].利用物理性质解决化学问题[J]. 初中生学习(初三) 2009(Z1)
    • [7].利用成矿元素的物理性质开拓找矿新思路[J]. 地球科学进展 2012(S1)
    • [8].基质物理性质及其调制[J]. 农业工程技术 2018(34)
    • [9].加气混凝土湿物理性质的测定[J].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6(02)
    • [10].涪江中游不同林分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08)
    • [11].基材物理性质对白腐真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摘要)(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9(05)
    • [12].黄土露天矿区排土场重构土壤典型物理性质空间差异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 2020(03)
    • [13].闽西油茶产地土壤养分特征及其物理性质[J].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0(07)
    • [14].基于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以《苯》的教学设计为例[J]. 名师在线 2019(33)
    • [15].冀北山地桦木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J]. 河北林果研究 2017(02)
    • [16].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J]. 试题与研究 2018(16)
    • [17].二氧化硫PK二氧化碳[J]. 学周刊 2013(24)
    • [18].有机代表物物理性质的识记规律[J]. 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 2011(01)
    • [19].Graphene的物理性质与器件应用[J]. 物理 2009(06)
    • [20].异种金属物理性质对激光焊接熔池的影响[J].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9(04)
    • [21].公路路基填土的基本物理性质研究[J]. 建筑技术开发 2019(13)
    • [22].关于超材料的专利简介[J]. 化工管理 2016(19)
    • [23].红粘土的基本物理性质研究[J]. 山西建筑 2014(02)
    • [24].影响粉末直接压片的中药提取物物理性质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 2010(08)
    • [25].粉煤灰改良沙质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室内试验[J]. 环境科学学报 2009(09)
    • [26].江西省生态公益林主要林分类型土壤水分的物理性质[J]. 江苏农业科学 2019(19)
    • [27].植被类型对土壤基本物理性质的影响[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0(05)
    • [28].再生聚氨酯和皮革废料聚合物复合材料物理性质研究[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0(03)
    • [29].“引出”:教学的至上境界[J]. 化学教与学 2011(07)
    • [30].基于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油脂的物理性质”教学设计[J]. 科教导刊(下旬) 2016(03)

    标签:;  ;  ;  ;  ;  

    原油在土壤中入渗的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