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与矮花叶病毒互作中的生理生化变化研究

玉米与矮花叶病毒互作中的生理生化变化研究

论文摘要

玉米矮花叶病是严重影响我国玉米产量的病毒病害。本试验分别对大田种植和室内盆栽的抗、感两类玉米以及转基因玉米接种矮花叶病毒(MDMV)后的可溶性糖、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获得以下试验结果:1、对大田种植的抗、感两类玉米接病1d、4d、7d、14d、21d、35d后植株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MDA和H2O2含量,POD、CAT、SOD和PAL酶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可溶性糖的变化情况是抗、感玉米在接病后的前几天可溶性糖含量都上升,抗病玉米的糖含量的上升比感病玉米多、持续时间长。在整个测定期间植物体内的MDA呈上下起伏的变化,抗病玉米的MDA变化不大或有下降,而感病玉米有升高。与对照相比,抗病品种初期H2O2含量高于对照,后期下降,而感病品种初期变化不大,后期有上升趋势。在接病后的4种酶活性变化中,变化最明显的是CAT,并且感病材料酶活变化普遍比抗性材料大。POD酶活性的变化是接病后抗、感品种都升高,但抗病品种持续时间长,感病品种POD活性较早就下降。CAT酶活性的变化最大,差异最为显著,接病后感病品种的CAT有明显的下降,而抗病品种先无变化,随后以上升为主。SOD酶活性的变化是抗病玉米接病后酶活性高于对照,感病玉米低于对照。PAL在感病品种接病后就开始明显下降,而后又有上升,而抗病品种在较晚时才出现酶活性的下降。2、对室内盆栽抗、感玉米材料接病后(24h、48h、72h、96h、120h、144h)植株中可溶性糖含量、MDA和H2O2含量,POD、CAT、SOD和PAL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其各项结果如下:接病后抗病品种可溶性糖含量升高,感病品种降低,室内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幅度整体小于大田。丙二醛含量的变化是接毒后抗病植株内的MDA含量变化不大或有下降,而感病品种MDA含量在初期即大于对照,虽然后期也有下降趋势,但幅度小于抗病品种。室内植株接病后抗病玉米的H2O2含量以下降为主,而感病玉米总体无变化。室内玉米接病后的4种酶中SOD的变化最不明显,其他3种酶活性都有较大的变化。CAT在抗病品种接病后主要表现为升高随后有下降,而感病品种则是先下降后又升高。接毒后抗病植株体内的POD活性明显高于对照,而感病玉米则相反,多呈现下降,其酶活性的变化比大田显著。PAL活性在抗病品种上表现为先升高随即持续下降,感病材料则为先下降,后来再升高的相反结果。SOD在室内抗病植株接病后变化不大,而感病玉米SOD明显升高。3、对大田种植的转基因株系和非转基因对照进行病毒接种后1d、4d、7d、14d、21d、35d的可溶性糖含量、POD、CAT、SOD和PAL酶活性的测定,得到如下结果:转基因植株接病后体内可溶性糖含量有所上升,而非转基因的对照则糖含量下降。4种酶中CAT酶活性的变化最大,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的玉米在接病后CAT活性都显著升高,随后转基因玉米中的CAT迅速下降,而非转基因CAT酶活性的下降出现的较晚。POD的变化是转基因玉米整体的POD活性高于对照,而非转基因玉米POD多呈下降。接病后转基因植株的SOD变化不大,而非转基因玉米则下降。非转基因玉米的PAL在接病后就大幅度下降,而转基因植株中的PAL变化不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引言
  •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 病害生物学特性
  • 1.2 植物病毒防治措施
  • 1.3 玉米对矮花叶病的抗性
  • 1.4 病原-寄主的互作
  • 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大田玉米接种矮花叶病毒后的生理生化的变化
  • 1 材料
  • 2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3.2 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3.3 过氧化氢含量的变化
  • 3.4 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
  • 3.5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 3.6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
  • 3.7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
  • 4 讨论
  • 第三章 室内玉米接种矮花叶病毒后的生理生化的变化
  • 1 材料
  • 2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3.2 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3.3 过氧化氢含量的变化
  • 3.4 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
  • 3.5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 3.6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
  • 3.7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
  • 4 讨论
  • 第四章 转基因玉米接种矮花叶病毒后的生理生化的变化
  • 1 材料
  • 2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3.2 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
  • 3.3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 3.4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
  • 3.5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
  • 3.6 病毒保存对发病率的影响
  • 4 讨论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不同抗性玉米接种矮花叶病毒后的生理生化变化研究[J].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 [2].转基因抗矮花叶病玉米对子一代雄性大鼠生殖功能的影响[J]. 食品工程 2011(04)
    • [3].山西玉米栽培品种对矮花叶病抗性评价[J]. 中国植保导刊 2020(04)
    • [4].玉米抗矮花叶病基因SSR分子标记定位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3(02)
    • [5].转基因抗矮花叶病玉米对大鼠生长发育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 2012(01)
    • [6].防治玉米粗缩病和矮花叶病[J]. 农村科学实验 2009(08)
    • [7].30%噻虫嗪包衣对玉米种子的安全性及矮花叶病的防治效果[J]. 山西农业科学 2018(08)
    • [8].高产抗病玉米新品种品玉598的选育[J]. 中国种业 2013(07)
    • [9].适宜江苏种植的国审玉米新品种[J]. 农家致富 2011(08)
    • [10].玉米常见病的防治措施[J]. 养殖技术顾问 2010(05)
    • [11].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J]. 河南农业 2009(15)
    • [12].玉米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 农家参谋(种业大观) 2013(08)
    • [13].转基因抗矮花叶病玉米及其亲本生理特性的对比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06)
    • [14].玉米粗缩灵[J]. 农业知识 2013(04)
    • [15].玉米新品种[J]. 山西农业(村委主任) 2009(03)
    • [16].攀枝花市夏玉米病毒病发生危害趋势及防治对策[J]. 四川农业科技 2010(03)
    • [17].病毒复制酶基因介导玉米抗矮花叶病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08(05)
    • [18].甘肃玉米主要病害发生动态调查[J]. 植物保护 2014(03)
    • [19].甜糯玉米新品种[J]. 山西农业(村委主任) 2009(03)
    • [20].郑单136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 种业导刊 2009(04)
    • [21].2011年河南省审定品种[J]. 种业导刊 2011(08)
    • [22].高台县制种玉米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J]. 农业灾害研究 2020(01)
    • [23].2011年河南省审定品种[J]. 种业导刊 2011(09)
    • [24].夏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防治[J]. 四川农业科技 2009(08)
    • [25].良种推介[J]. 北京农业 2008(29)
    • [26].玉米优良品种[J]. 农家致富 2019(14)
    • [27].玉米品种——苏科花糯2008[J]. 农家致富 2015(02)
    • [28].玉米:陇源916[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3(10)
    • [29].良种推介[J]. 北京农业 2008(35)
    • [30].良种推介[J]. 北京农业 2008(02)

    标签:;  ;  ;  ;  ;  ;  

    玉米与矮花叶病毒互作中的生理生化变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