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扫描探针显微镜的纳米加工相关理论及技术研究

基于扫描探针显微镜的纳米加工相关理论及技术研究

论文摘要

纳米技术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新兴领域,它的最终目标就是在纳米尺度上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纳米技术的核心是纳米加工技术。纳米加工技术水平的提高将对微型机械、信息存储、微电子技术、生物科学等技术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扫描探针显微镜(包括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因其具有原子和纳米尺度的检测和加工能力,在纳米加工技术的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纳米加工机理是纳米加工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基于SPM的纳米加工技术虽已能实现纳米级厚度的材料去除,得到具有纳米级加工精度的被加工表面,但是对纳米加工过程机理的研究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纳米加工的尺度范围内,SPM针尖-样品相互作用区域存在的量子效应不能被忽略,继续使用宏观经典理论来描述加工过程中的微观机理已不再合适,必须依靠量子物理学等理论来研究加工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进而深入描述纳米加工过程中的微观物理机制。此外,对于切削过程中的材料变形和剥离机理、表面与亚表面材料性能以及切削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对于纳米加工最终可达到的精度和纳米切削机理,如切屑的去除机理和加工表面的形成机理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针对现有的纳米加工微观机理研究的不足,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纳米加工表面形成过程中的内部微观输运机制,进一步揭示纳米加工过程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扫描探针显微镜等纳米加工设备进行了纳米级加工实验。研究结果对纳米加工过程的微观机理做出新的解释,为现有的纳米加工技术方法提供理论解释,并为进一步探索新的纳米加工技术手段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为了从原子尺度研究纳米加工过程的本质,在充分阐述纳米物理体系的基本特征和纳米尺度的表征手段的基础上,结合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在纳米加工机理中考虑了量子效应的影响,从针尖、样品表面原子的微观形貌和电子云分布特征出发,对SPM扫描、加工过程中针尖-样品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进行了研究,揭示了SPM纳米加工过程的本质和基本规律,为今后的实验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了研究纳米加工过程中针尖原子和样品表面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构建了适用于电场加工的STM纳米加工系统,在该系统上对金薄膜和单晶硅材料进行了纳米级结构的微细加工,研究了大气状态下STM纳米加工时探针与试件表面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了脉冲个数、电流反馈环的开关、隧道间隙等参数在SPM电场加工中的作用机制。为了研究纳米级材料去除过程,本文应用AFM和纳米压痕仪(Nanoindenter)进行了材料的纳米刻划实验,分析了材料从弹性变形到塑性变形的过程,得出了划痕产生的刻划临界载荷值以及最小极限切削厚度。在研究纳米划痕形成过程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加载速率、最大加载值对划痕形成、刻划临界载荷值的影响规律。为了进一步研究SPM纳米刻划过程,以典型的一维纳米材料-碳纳米管为研究对象,采用纳米压痕仪刻划模式对多壁碳纳米管的径向结构稳定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分析划入过程摩擦系数随施加载荷值的变化趋势,证明了多壁碳纳米管受机械刻划作用,从发生弹性变形、进而发生塑性变形,最终导致断裂的过程,给出了碳纳米管径向断裂的临界载荷值,为碳纳米管力学性能研究提供了一种实验研究的方法,拓宽了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在纳米技术研究中的应用范围。在系统地研究了基于SPM的纳米刻划过程的基础上,应用AFM金刚石针尖对金属材料进行了纳米级凹坑的加工试验,研究了纳米尺度加工中切屑形成的过程。通过SEM和AFM分析了被加工表面质量和切屑形态,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垂直载荷、刻划速度、横向进给量、加工次数、针尖进给方向、材料的力学性能等因素对材料去除过程、切屑形成的影响,为在纳米尺度上实现稳定、可控的材料去除提供了实验依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纳米加工机理的研究概况
  • 1.3 分子动力学仿真的研究现状
  • 1.3.1 分子动力学仿真的基本原理
  • 1.3.2 分子动力学在纳米加工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 1.3.3 分子动力学仿真的局限性
  • 1.4 基于SPM 的纳米加工实验研究现状
  • 1.4.1 SPM 电场加工实验的研究现状
  • 1.4.2 纳米机械刻划实验的研究现状
  • 1.4.3 纳米级被加工表面及切屑形成机理的实验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SPM 纳米加工的第一性原理仿真
  • 2.1 引言
  • 2.2 纳米系统中的量子效应
  • 2.2.1 纳米材料的量子效应
  • 2.2.2 纳米加工过程中的量子效应
  • 2.3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仿真原理
  • 2.3.1 密度泛函理论
  • 2.3.2 赝势理论
  • 2.4 纳米尺度的表征方法
  • 2.4.1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 2.4.2 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 2.5 SPM 的第一性原理模拟
  • 2.5.1 Siesta 方法进行第一性原理计算
  • 2.5.2 STM 扫描过程的第一性原理模拟
  • 2.5.3 AFM 针尖与样品相互作用的第一性原理模拟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STM 纳米级电场加工的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STM 纳米级电场加工系统的建立
  • 3.2.1 STM 纳米级电场加工系统的设计
  • 3.2.2 工作台的控制方法
  • 3.2.3 STM 脉冲电压的设置
  • 3.2.4 样品制备与试验方法
  • 3.3 STM 纳米级电场加工机理的研究
  • 3.3.1 STM 针尖-样品相互作用机理
  • 3.3.2 隧道电流反馈和脉冲个数对电场加工过程的影响
  • 3.3.3 隧道间隙对电场加工过程的影响
  • 3.4 STM 和AFM 电场加工的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纳米级机械刻划过程的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纳米级机械刻划的最小极限切削厚度
  • 4.2.1 最小极限切削厚度的形成
  • 4.2.2 基于AFM 的最小极限切削厚度研究
  • 4.2.3 最小极限切削厚度的影响因素
  • 4.3 机械刻划过程与刻划临界载荷值
  • 4.3.1 机械刻划过程和加载速率
  • 4.3.2 机械刻划过程和最大加载值
  • 4.4 碳纳米管的机械刻划过程研究
  • 4.4.1 碳纳米管径向机械刻划的试验方法
  • 4.4.2 碳纳米管的临界刻划断裂载荷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纳米加工中切屑形成过程的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方法
  • 5.3 纳米级材料去除机理及切屑形态分析
  • 5.3.1 不同垂直载荷下的材料去除过程与切屑形成
  • 5.3.2 不同刻划速度下的材料去除过程与切屑形成
  • 5.3.3 不同横向进给量下的材料去除过程与切屑形态
  • 5.3.4 连续加工下的材料去除过程与切屑形态
  • 5.3.5 AFM 针尖进给方向对加工过程的影响
  • 5.3.6 材料力学性能对加工结果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基于扫描探针显微镜的纳米加工相关理论及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