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

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

论文题目: 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哲学

作者: 刘军平

导师: 郭齐勇

关键词: 张岱年,刚健,创新,兼和,自主性

文献来源: 武汉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采用多元客观的研究方法,试图对张岱年的哲学思想进行全方位、系统的研究,解剖和挖掘张岱年哲学思想的深层意蕴,显发张岱年哲学思想内在的逻辑性以及相适应的理论框架结构,凸显张岱年哲学思想的永恒的价值和独特的思想魅力。 百多年来,中国哲学在西方哲学大潮的冲击碰撞下走向新生,张岱年的哲学思想既是这一过程的见证人,又是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过程的参与者。如何借鉴西方哲学的特长,继承弘扬传统哲学的精华,创建新的哲学形态,是20世纪每一个哲学家必须思考的问题。张岱年成功地回应了上述诸问题,在继往开来的转型期,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富有洞见性的反思与创新,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本文第一章对张岱年的学思历程、学术渊源及主要学术成就与贡献作了概括。在对张岱年本真生命的追寻过程中,我们既体悟到张岱年作为一代哲人把问学与道德集于一身的崇高品格,又鸟瞰式地领略了他对中国哲学卓越的贡献。作者认为,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自成体系的哲学家之一,张岱年的哲学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土壤之中。他既是传统的守望者,又是沟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第二章指出,传统对于张岱年来说,是一条永远割裂不断的脐带,赓续先贤文化生命的命脉是张岱年哲学创新的内在动力和源泉。从这种意义上看,张岱年的哲学思想在理论形式,哲学命题上、言说方式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意识。构成张岱年哲学理论的基础是孔子的仁学思想、老子的辩证法、以及《易传》的变易、刚健的精神。这三个方面是张岱年哲学创新的源头活水,他不仅对这三大源头有所阐发与认同,在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中张岱年无不从中寻找学理上的支撑,获得灵感,从而拓展了其哲学思想的深刻内涵。 第三章从张岱年“综合创新”的条件及路线图入手,主要考察了唯物与解析法的综合以及唯物与理想的综合。在唯物与解析的综合过程中,张岱年运用西方哲学的逻辑解析法,对传统唯物论的概念范畴、哲学命题作了探微入幽地廓清。本文认为,逻辑解析法对于张岱年来说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直接目的是为了论证外界的实在性,其终极目的是通过辨名析理,清理中国哲学命题的意谓,为中国哲学创造性的转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事实上,张岱年证明外界实在性的着力点,放在了知觉与存在的关系、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对象等认识论问题上,有鉴于此,本文分析了张岱年的外界、感觉、实践为主体的认识论模式。在事理关系上,张岱年主张的是“物统事理”和“物源心流”。这一立场基本上继承了中国哲学唯物论中关于事理的传统,还对前人的观点有所发展。在论证事、物、理皆为实有的过程中,作者透析了张岱年对张载、王船山、颜李哲学思想的阐发、批判与继承。作者认为,张岱年哲学思想中刚毅、主“动”的学说秉承于上述诸贤,是其哲学思想中不容忽视的一条主线。不仅如此,在事理的界定和论述上,张岱年采取开放的多元主义的立场,借鉴了罗素、怀特海的思想。毋庸置疑,张岱年的“综合创新”始终设定普遍主义的立场,它超脱了文化相对主义的基点,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寻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径。在唯物与理想的讨论中,作者围绕张岱年关切的天人关系、生与理的合一以及群己一体的哲学命题展开研究,作者认为,张岱年提出的“动的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重在强调天人关系的动态平衡、人与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本真生命的追寻:张岱年哲学导论

第一节、早期的求学和致思

一、出身于书香门第

二、结缘于北师大

第二节、成长于“清华学派”的青年才俊

第三节、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第四节、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第五节、张岱年的主要学术成就与贡献

第二章、先秦哲学思想——张岱年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

第一节、仁学——继往开来的源泉

一、揭示仁之道——从“爱人”到“达仁”

二、求真知之道

三、辩证客观地评价孔子

第二节、道:本根与反复

一、本根与本体

二、反复——张岱年辩证法的核心

第三节、《易传》:变易与刚健

一、易:变易与守常

二、生生:延续与变化

三、刚健:民族精神之源

第四节、综论

第三章、中国哲学的新构想:唯物、理想、解析的综合

第一节、综合创新的条件及其路线图

第二节、唯物与解析的综合

一、新唯物论与逻辑解析法

二、外界实在的理论论证与理的解析

三、知实论与离识有境

四、理在事中与物源心流

第三节、唯物与理想的综合

一、动的天人合一

二、生与理之两一

三、群己一体

第四节、综论

第四章、伦理价值研究的新开拓

第一节、伦理价值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新时代价值学说的开垦

第三节、以人为本

第四节、以和为贵

第五节、义与利统一

一、对义利观的基本看法

二、对墨家义利观的发展

三、理与欲的对立统一

第六节、综论

第五章、“中国哲学”学科自主性及方法论的反思

第一节、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界定

第二节、中国哲学的特殊旨趣

第三节、概念范畴研究的创新

第四节、哲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一、问题与问题意识

二、问题意识与哲学思维

三、问题意识与认识途径

第五节、综论

结语

附录一、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附录二、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文献及索引

附录三、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附录四、刘军平攻读博士学位以来发表的科研成果及学术活动(2002.9—2005.6)

发布时间: 2006-03-27

参考文献

  • [1].综合创造的哲学与哲学的综合创造[D]. 刘静芳.华东师范大学2005
  • [2].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 杜运辉.南开大学2010

相关论文

  • [1].朱谦之的哲学与哲学史研究[D]. 赵涛.武汉大学2010
  • [2].张申府哲学思想研究[D]. 张拴平.中共中央党校2001
  • [3].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研究[D]. 陈仁仁.武汉大学2005
  • [4].明分之道[D]. 储昭华.武汉大学2005
  • [5].徐复观艺术诠释体系研究[D]. 张晚林.武汉大学2005
  • [6].从逻辑思辩到哲学架构[D]. 王兴国.南开大学2000
  • [7].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D]. 张允熠.南开大学1997
  • [8].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 张杰.武汉大学2003

标签:;  ;  ;  ;  ;  

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