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动物模型建立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颅内动脉瘤动物模型建立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论文题目: 颅内动脉瘤动物模型建立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外科学

作者: 郭予大

导师: 游潮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动物模型,改良入路

文献来源: 四川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血管壁细胞外基质的大量破坏是颅内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因素,而细胞外基质的破坏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尤其MMP-9过度表达密切相关,同时伴有MMP的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TIMP)表达升高,但二者的平衡失调致使MMP-9的超量表达参与了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及其发展。 巨噬细胞作为重要的炎症分子通过诱导MMP-9的表达参与了腹主动脉瘤的形成,CD68作为巨噬细胞的分子标志常用于判断组织内炎症反应的程度。此外研究表明MMP-9的过度表达与转录因子c-Jun有关,本研究拟探讨诱导颅内动脉瘤血管壁内MMP-9的过度表达相关调控机制,从颅内动脉瘤MMP-9诱导产生的早期阶段阻断其后继病理反应,为临床开发新药或检测特异性病理分子标记物提示颅内动脉瘤形成早期提供有用的实验依据。 自Hashimoto首次运用结扎大鼠一侧颈总动脉+切除一侧肾脏+术后(高盐饮食+β-丙晴氨)喂养2月等综合措施成功建立颅内动脉瘤动物模型后,该模型几经改进和完善,发现肾性高血压和血流动力学异常是制作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模型的两大基本条件,制作的动物模型与人类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大鼠颅内动脉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鼠颅内动脉瘤模型制作手术入路改良的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MP-9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表达及活化通路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一

综述二

缩略语表

发表文章

致谢

声明

发布时间: 2005-11-09

参考文献

  • [1].SARS病原体鉴定、动物模型建立及灭活疫苗保护效果的病理学研究[D]. 王翠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
  • [2].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肺炎动物模型建立及其发病机理相关研究[D]. 赵宏霞.吉林大学2006
  • [3].甲状腺相关眼病动物模型建立及发病机理研究[D]. 吕红彬.四川大学2006
  • [4].轮状病毒感染动物模型建立及其发病机制研究[D]. 陈军华.重庆医科大学2007
  • [5].髌骨髌腱结合部跳跃损伤动物模型建立及运动后冷疗对损伤的影响[D]. 江大雷.北京体育大学2015

相关论文

  • [1].颅内动脉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发病机制的研究[D]. 朱文焕.苏州大学2012
  • [2].颅内常见动脉瘤的血液动力学研究及动脉瘤微弹簧栓塞预测程序的研制[D]. 黄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
  • [3].VSMC凋亡及其调控在脑动脉瘤形成和破裂中的意义[D]. 郭付有.四川大学2005
  • [4].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D]. 赵庆平.第一军医大学2005
  • [5].炎症反应及其调控在脑动脉瘤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D]. 冯桥显.四川大学2006
  • [6].VSMC凋亡与增殖在脑动脉瘤形成及破裂中的作用和意义[D]. 韩天旺.四川大学2006
  • [7].颅内动脉瘤形成的相关因素研究[D]. 顾宇翔.复旦大学2005
  • [8].血管生成素与流体切应力在人颅内动脉瘤形成与破裂中的作用机制[D]. 刘翼.四川大学2007
  • [9].破裂脑动脉瘤、未破裂动脉瘤MMP、TIMP基因表达及强力霉素抑制大鼠颅内动脉瘤的实验研究[D]. 金点石.吉林大学2007
  • [10].血流动力学因素在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D]. 刘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

标签:;  ;  ;  ;  

颅内动脉瘤动物模型建立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