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轨卫星星座CDMA移动通信信道衰落对抗技术研究

低轨卫星星座CDMA移动通信信道衰落对抗技术研究

论文题目: 低轨卫星星座CDMA移动通信信道衰落对抗技术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作者: 何龙科

导师: 杨根庆

关键词: 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时延发送分集,载波同步,接收,信道估计

文献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低轨卫星是未来卫星通信发展的趋势,低轨卫星星座CDMA移动通信系统是卫星通信和地面移动通信发展的结晶。 本文首先研究了低轨卫星星座CDMA移动通信的信道模型,针对卫星通信中常用的统计分布Loo模型,深入地分析了它的功率谱形状,得出其功率谱形状与通常应用的Jakes模型的不同的重要结论,使得采用该功率谱的仿真结果更接近于实际物理信道。 在低轨卫星星座CDMA移动通信中,一般在地面用户的上空会存在至少两颗卫星,由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时延发送分集方案,即利用两颗或两颗以上的卫星按照一定的时延向同一地面用户发射相同数据信号,然后深入地研究了在Loo模型的信道中该分集方案选择性合并和最大比合并的性能。通过最大比合并和选择性合并的性能对比,说明了采用最大比合并的系统性能和系统容量都要好于采用选择性合并以Globalstar通信星座为代表的系统。 通过对多径合并控制、系统容量、卫星覆盖率和通信链路处理及分集接收的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时延发送分集在低轨卫星星座系统中的应用可行性。 实现分集接收需要在地面移动用户的接收机中采用Rake接收机,针对卫星通信时延大的特点,本文提出时延控制可在一个帧长范围内进行区分合并多径信号的方法,然后根据这种方法可对常用Rake接收机的结构进行改进;针对低轨卫星星座CDMA移动通信信道变化较大的特点,提出在信道衰落较慢时使用WMSA估计方法,而在信道衰落快时使用最小二乘二次曲线内插的方法。 对于突发模式的通信,同步的时间越短,通信的效率就越高。在大多普勒低信噪比条件下,同步的时间表现为扫频的间隔大小和扩频码的捕获时间,增大扫频的间隔,减小扩频码的捕获时间都可以减小系统总的同步时间。 在低轨卫星星座CDMA移动通信的同步中,载波多普勒效应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在载波多普勒频移不超过1/4T时,造成的性能恶化可以忽略,本文提出一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低轨卫星星座CDMA移动通信发展概况

§1.1.1 移动通信发展概况

§1.1.2 卫星移动通信发展概况

§1.2 低轨卫星星座CDMA移动通信信道衰落对抗技术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信道模型中功率谱的修正

§2.1 信道特性

§2.1.1 路径传播损耗和信道衰落

§2.1.2 冲激响应模型

§2.1.3 多径信道参数

§2.2 信道统计模型

§2.2.1 分布模型

§2.2.2 低轨卫星星座CDMA移动通信信道的参数修正

§2.3 功率谱分析

§2.3.1 电平通过率

§2.3.2 部分Jakes模型的功率谱形状

§2.4 功率谱修正的验证

§2.4.1 信道仿真原理

§2.4.2 平坦衰落卫星通信信道仿真及结果对比分析

§2.4.3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中的时延发送分集方案

§3.1 低轨卫星星座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分集问题

§3.2 低轨卫星星座CDMA移动通信信道中的调制性能

§3.2.1 各种调制的性能比较

§3.2.2 频移键控调制性能

§3.3 分集和空时码

§3.3.1 时间分集

§3.3.2 空间分集

§3.3.3 空时码

§3.3.4 频率分集和极化分集

§3.4 时延发送分集的性能分析

§3.4.1 多用户干扰噪声

§3.4.2 选择性合并的性能分析

§3.4.3 最大比合并的性能分析

§3.4.4 两种合并的性能比较

§3.5 时延发送分集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3.5.1 多径时延控制

§3.5.2 系统容量

§3.5.3 卫星地面覆盖率

§3.5.4 通信链路处理

§3.6 时延发送分集接收分析

§3.6.1 Rake接收机

§3.6.2 时延估计

§3.6.3 信道估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载波同步和扩频码同步

§4.1 低轨卫星星座CDMA移动通信中的同步问题

§4.2 大多普勒频移下的载波同步和扩频码同步

§4.2.1 多普勒频移的影响

§4.2.2 码片频偏的影响

§4.2.3 大频偏估计原理

§4.2.4 低信噪比下的大频偏估计及其性能分析

§4.3 在阴影遮蔽和多径衰落中的扩频码同步

§4.3.1 多径信道中码捕获的统计特性

§4.3.2 多重驻留串行捕获及其简化分析

§4.4 仿真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A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发布时间: 2006-02-08

相关论文

  • [1].低轨小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载波同步设计[D]. 李荔.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1
  • [2].DS-COMA小卫星通信关键技术研究及星上交换系统的实现[D]. 何世彪.重庆大学2003
  • [3].非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组网关键技术研究[D]. 刘刚.电子科技大学2003
  • [4].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卫星地面站系统研究与设计[D]. 漆庄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5
  • [5].“CX-1”低轨小卫星地面手持终端扩频软件解调器的体系结构及关键算法研究[D]. 蒋毅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5
  • [6].低轨小卫星移动通信与定位关键技术研究[D]. 卓永宁.电子科技大学2006
  • [7].基于OFDM的低轨卫星宽带通信系统载波同步技术研究[D]. 史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6
  • [8].低轨卫星扩频通信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技术研究[D]. 梁继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6

标签:;  ;  ;  ;  ;  ;  

低轨卫星星座CDMA移动通信信道衰落对抗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